- 最后登录
- 2015-2-9
- 注册时间
- 2003-4-9
- 威望
- 0
- 金钱
- 9163
- 贡献
- 41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9204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843
- 主题
- 13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4-9
- 最后登录
- 2015-2-9
- 积分
- 9204
- 精华
- 0
- 主题
- 132
- 帖子
- 843
|
敢死队员。
—--画家黄永玉给烟民身份的另一个解释。
我父亲是饭后照例一支雪茄,随时补充纸烟,纸烟的铁罐打开,嘶的一声响,先在里面的纸签上写启用的日期,藉以察考每日消耗数量不使过高。雪茄似飞艇,尖端上打个洞,叼在嘴里真不雅观,可是气味芬芳。
—--在梁实秋眼里,香烟似乎与某种怀旧的情调联系在一起。
谁都知道,作文者必精力美满,意到神飞,胸襟豁达,锋发韵流,方有好文出现,读书亦必能会神会意,胸中了无窒碍,神游其间,方算是读。此种心境,不吸烟岂可办到?在这兴会之时,我们觉得伸手拿一枝烟乃唯一合理的行为;若是把一块牛皮糖塞入口里,反为俗不可耐之勾当。
—--作家林语堂把戒烟看成是一件极简单易行的事,他在《我的戒烟》一文中,不仅大谈吸烟有助于创作灵感的催化,而且还夸耀自己一生已十几次成功戒掉香烟。
牛津导师的秘密,按利卡克教授说,是“对准了他们的徒弟们抽烟”。真的,在牛津或康桥地方要找一个不吸烟的学生是很费事的—先生更不用提。学会抽烟,学会沙发上古怪的坐法,学会半吞半吐的谈话—大学教育就够格儿了。“牛津人”、“康桥人”,还不彀中吗?我如其有钱办学堂的话,利卡克说,第一件事我要做的是造一间吸烟室,其次造宿舍,再次造图书馆;真要到了有钱没地方花的时候再来造课堂。
—--极其推崇英国绅士文化的诗人徐志摩使吸烟成为了一件极为优雅而有意义的事情。他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对香烟和教育关系的别解令一些反吸烟者感到苦笑不得。
叫我戒烟,宁可上吊!没有烟,我写不出文章。
老舍烟瘾极大,最终因为法币大贬值,低档的长刀牌香烟也卖到每包100元,只好戒绝不吸。
一个人单身在北平,和朋友在一块时,倒是有说有笑的,回家来空房子冷冷清清,这时,他可以摸出一支香烟抽起来,借点暖气;黄昏来了,屋子里的东西只剩些轮廓,暂懒得开灯,也可以点上一支烟,看烟头上的火一闪一闪的,像亲密的低语,只有自己听得出;要是生气也不妨迁怒一下,使劲吸十来口。
—--具有儒雅风度的作家朱自清虽然很欣赏香烟的魅力,但他可能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抽烟抽得最有节制的。
甜言蜜语,
爱人的甜言蜜语
如烟雾飘散
他们的狂喜,他们的销魂,他们的誓约
如烟雾飘散
我们望着烟雾在空中飘散。
—--很多人怀疑,波德莱尔在《1848年沙龙》中这段著名的文字,所描述的事实上可能是他自己吸大麻的体会。
戒烟有什么难的,我已戒过一千次了。
—--马克·吐温,这可能是有关戒烟问题的最著名也是流传最广引述最多的论调了。
我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许多东西情有独钟,作为一个男人,晚餐后该允许自己离开饭桌,到另一间房去燃上一支雪茄烟,斟满一杯白兰地,不过要留心远离对雪茄反感的女性。
—--好莱坞影帝杰克·尼科尔森如是说,但他在电影里所扮演的角色竟常常很少吸烟。
我不会抽烟,也不怎么喝酒,舞厅也不常去。搬来瑞士后,无论什么样的派对邀请我。在出门前,我都会从柜子里拿一包从中国带来的香烟。欧洲的派对男男女女几乎都能喝能抽,私人派对无论是在家里、餐厅或郊外举行,一定有一个烟灰缸摆着。这种现代北欧青年人的派对,不太关心食品够不够、饮料够不够,第一句总是问今晚的香烟够不够,那种表情似乎是说,如果香烟不够,这派对就没有劲了,他们的态度似乎是,有了香烟,就有了话题。派对中音乐悠悠地响着,客人中三人一堆,五人一群,男男女女,一人手里一支香烟,一杯酒大谈特谈。很是热闹。
—--杨二车娜姆《香烟派对》一文中的看法,代表了当下很多女士对香烟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