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2-29
- 注册时间
- 2004-9-17
- 威望
- 0
- 金钱
- 4578
- 贡献
- 1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457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9
- 主题
- 6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9-17
- 最后登录
- 2009-12-29
- 积分
- 4579
- 精华
- 0
- 主题
- 6
- 帖子
- 9
|
各位网友:
请原谅我在这里还发出这么个巨俗无比的话题:回顾《谁动了我的奶酪》。
其实,好书会精典传世,就像《红楼梦》,现在有NNNN多的人还在研究,可一点都不认为是俗。这就是名著的力量。
姑且不谈《红楼梦》跟《谁动了我的奶酪》到底该如何对比,但我认为,《谁动了我的奶酪》之所以连续这么多年畅销,自有了的几分道理。
我非常希望这里的朋友们能跟我一起探讨一下这部书的精华所在。
《谁动了我的奶酪》全文不过几万字,仿佛一、两个小时也就读完了。但当我看完这部书后,用“热血沸腾”来形容自己的感觉一点也不为过。
静下心来想想,我觉得这部书不失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精神鸦片,或许这话我说得有些过,但我认为,每个职场中人在工作中起初都是投入了100%甚至200%的激情。然后在今后的工作中,种种不如意接连发生,办公室小人,薪酬上老板在跟你搞文字游戏,不断有新工作要你完成却不见加薪……
当离职的念头在你脑海掠过的时候,突然,你的BOSS用推介你看这本书,也许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或许是《给加西亚的信》、《孙悟空是个好员工》……总之看完之后你又有了80甚至90%的激情。
周而复始。
也许我的这一观点太过偏激,却不为过。
有时想想,一部精典的图书不是让读者记住什么,而是让读者忘却什么。
《谁动了我的奶酪》就是让我忘却了工作中的种种厌烦之处,用新的理念畅想我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