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9-20
- 注册时间
- 2002-9-11
- 威望
- 0
- 金钱
- 6199
- 贡献
- 62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628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23
- 主题
- 161
- 精华
- 0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2-9-11
- 最后登录
- 2017-9-20
- 积分
- 6283
- 精华
- 0
- 主题
- 161
- 帖子
- 523
|
「好吧,麦特,我要出发了。」6 ~5 y' E5 a7 \2 R" A
# {6 z6 W8 R' k: Z8 d( s右手水平侧拉,左脚移向壁缘。糟糕,应该用左手去抓壁缘才对,我把身体朝左方移去,想抓住任何凸起的岩壁或石头,好让右手赶快往上挪,再用左手抓壁缘。我把右手手指压在一块朝下的岩角上,但这种角度很难侧拉。眼前,我的成功机率不到20%:如果继续行动,势必会坠落,一落就是三十呎;就算真能往上爬,在没有另个岩栓扣住绳索的保护下,爬得愈高,坠得愈深。1 K3 {1 r% ^- g3 Q
$ x7 H& x3 ]& D: h" E7 e, e$ N
「下降!」我对麦特大喊。
3 z1 ?- G% E2 T x; x; \
8 h$ ^# p- ?: D ^8 D! y5 \ y1 Y「不!」他大叫,「你只剩三组动作就到水晶球,你一定到得了!」- }' t: V' V0 z& W) ~1 J' L
5 a6 ]+ ^/ ^8 _ |4 E; Z) a「下降!」我再喊了一次。7 i+ H2 P$ v( ?- s' |7 p
: F% m) }" z# E, a: N* `7 p# z
说完,我就松了手,控制良好地沿绳下坠。我悬在绳索上大约十分钟,逐渐恢复体力,然后荡向岩壁,这次我抓住了每个握点,顺利地爬上山顶。: [$ o- J! ?2 _- d/ X8 a
; y, G+ n" F5 n; b+ W/ g" e/ r6 Y这当然不能算是完成首攀。尽管同一天稍晚,我再度挑战那条路线,从下方攀爬而上,一口气完成攻顶,但无论这次再成功,我知道我还是失败了。不是败在行动,而是败在心态。因为,就在应该全力以赴的一刻,我竟然松手放弃,我其实选择了失败(failure),而不是落下(fallure)。9 z8 A- O- P o1 V7 Z. Q
) v1 U+ m1 ~8 ^: a
1 u- o2 m7 u, r& J4 B3 O, N- {1 p9 S2 E! ?0 {
落下(fallure)≠失败(failure)- e J$ k: X1 H3 k) g$ q% U
- i! J6 Y2 Q9 o
失败与落下。两者之别异常细微,却又意义重大。落下时,你虽然无法攻上山顶,却始终没有放弃。落下是你的人掉了下去,失败却是你的心已经放弃。
( A$ Z) ]/ J) Q- e' F7 k
2 K# ^7 {, l. H爬到落下去,代表你曾经全力以赴向上爬——即使成功的机率不到20%、10%甚至5%。你毫不保留,用尽每一分的心智与体力,你绝不替自己找借口,就算再多的害怕、痛苦、胃液翻滚和不确定,你还是要求自己百分百演出。
) g' ]. B3 v, j4 S1 B6 Y& ]) x
* D/ u- t% u5 N" M* g- _$ Q对旁观者来说,失败与落下看起来没两样(都是从空中掉了下来),然而,落下的内在体验,却与失败截然不同。
* ~+ b6 S+ V" y7 N6 }/ m; ~0 o; a/ v
我们只有在选择落下,而非失败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极限。没错,我只有不到20%的机率可以爬到水晶球那里,但因为我选择了放弃,我再也无从确定实际的结果会是什么。或许我还可以使出其它本领,或许我还有力气多做一组动作,又或者正如我后来发现,下个握点其实很容易抓稳。8 N: g0 L4 J5 M. b
# u" L; N" C3 L( l( w
难就难在这里。首攀(或者人生)的过程里,你并不晓得下个握点抓起来困难或容易。也正是其中的暧昧不定,使人难以全力投入。
" Z* j5 y7 k* p9 ?! A
0 `2 X2 u9 }' H7 n- H; Q3 L1 G3 i6 b/ T# y! u5 ?7 G. i
4 E, m/ r$ v" H2 k3 q; n
不试,永远不知道极限 : {0 z2 J4 U9 ]; s9 W6 M
3 M& u& B1 a5 r
我的一位人生导师,设计大师莎拉里托登布尔(Sara Little Turnbull)曾经送我一幅壁挂,上面写着:「如果不尽力一试,你不会知道极限在哪里」
. ]$ S5 _, D& n2 c) ]0 l9 B, ~
年过八旬的登布尔是史丹福大学商学院「变革流程实验室」创办人,她以担任可口可乐、康宁、辉瑞、3M与富豪汽车等大公司的设计顾问而闻名,被形容是「CEO的产品设计开发秘密武器」。% v+ S) ?9 S5 h; C
- \! M7 b9 _) U# Y
她告诉我,她有些最好的设计概念,便是在快要失败,却又不肯就这样放弃的那一刻诞生的。( C0 E g+ U9 P M
% e# M/ m" P+ y' u1 x& q
当然,大部份快要失败的设计,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偶尔总会有一次,因为不肯放弃,她把自己推向全然不同的新境界,非凡的创意就此产生。「这就是突破,」她说,「你必须走到失败的边缘,激励自己坚持下去,就会走出不一样的境界。」
8 g# @5 b% ? E2 {2 ~8 g- C0 r
% U# n( f- Y; A0 M1 W$ V2 [这些年研究卓越企业,让我看见最优秀的领导人如何本能地领悟这个道理。例如,金百利克拉克的执行长史密斯为了帮助公司跃向卓越,面对「落下vs.失败」的抉择时,就做出了关键的决定。
9 M+ ^" m# z# F8 G& d4 H' E2 d9 R4 }& J& j. J
领导,要有面对坠落的勇气 ; H" p7 a$ @' e
3 r" B7 `5 m" i
史密斯深知,疲软不振的金百利要改头换面,最好的机会就在消费用纸领域。为了展现破釜沈舟,誓不回头的决心,他决定把传统的工业用纸厂全部出售,再把资金投入消费用纸,正面迎战史谷脱、宝碱等大敌。华尔街嘲笑他,财经媒体也不看好,但最后,金百利翻身成为全球消费用纸业的龙头厂商。
4 Z! Z& F8 {* V; v& Y
4 c6 R- A9 B; ?8 z" d: M1 M史密斯很清楚,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径,就在于全力以赴,宁愿落下也不放弃。9 q, O4 m9 Q9 |: H# U) Z* l
* R9 V: C% |, g+ z! o- J3 s: m
现在的我,将人生视为一连串落下或失败的抉择。如同首攀一样,人生的下个握点往往模糊难辨,这种模糊性让我们退缩,无法全力以赴,于是我们在心里认输,松了手,我们宁愿控制得当地落下,也不愿冒着可能摔落更深的风险,继续向上攀爬。但不管创立新事业、出版新书或者尝试新设计,坠落绝少代表毁灭。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真正极限的唯一方法,便是勇敢地走向坠落,而非失败(go to fallure, not failure)。1 m8 }, H! k3 J& S; v
8 g: b( d1 R P" M% _1 f/ b
我今年四十五岁,抓住石头引体向上的动作,做来已不再像二十岁时那么强劲有力。然而这些年来,我深深领悟,体力上的流失,可以用心智力量的增长来补强。所以我继续行走在穷山绝壁之间,寻找落下的机会。
4 n) c; n4 ?! G5 t1 x0 h# O" k2 w h' S
$ B c, x S S6 I
! T( w6 l8 A6 ] D8 ] L
我甚至重新定义了「成功」的条件——不必非得登上顶峰,重要的是我有没有全心投入。最近一次攀岩之旅,我没有一条路线顺利完成攻顶,但那却是我历来攀岩最成功的经验之一,因为每次尝试都勇敢地向上爬,坚持爬到落下。回家的路上我很高兴,那天,我的意念是坚强的,不像多数日子里那么软弱。因为,攀岩不是为了征服岩石,而是为了征服我们自己。这也正是我们要勇于爬到落下的原因。(译/吴怡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