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4-9-4
- 注册时间
- 2009-7-13
- 威望
- 1746
- 金钱
- 30586
- 贡献
- 9794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42126
- 日志
- 13
- 记录
- 15
- 帖子
- 4074
- 主题
- 151
- 精华
- 12
- 好友
- 237
版主
中人网论坛员工关系劳法、培训小斑竹
签到天数: 92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注册时间
- 2009-7-13
- 最后登录
- 2024-9-4
- 积分
- 42126
- 精华
- 12
- 主题
- 151
- 帖子
- 4074
|
人的本性在于趋利避害,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如何用好“利”和“害”。" b, m) u( M/ g( x/ V7 |# b+ p9 l
现在,全国人民最喜欢、最认同的一个概念就是以人为本。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牵扯到人性的问题。人性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2000多年,在中国春秋战国的时候,关于人性的那一场争论是非常精彩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关于人性的善、恶、无所谓善与恶三种观点都提出来,这一场辩论,对全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非常大。4 r. }' _/ L6 }, P& w
直到现在,这场辩论还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确实相当复杂。可以这样说,从事管理的实践工作者、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搞清楚人性的问题。人性问题可以说是管理的哲学基础,理论学基础,搞管理的人要不了解人性那就是不合格了。1 c# p& n: r+ E0 |$ i: |+ q, l Q
现在我们专门探讨这下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从近代以来,距今的几百年,关于人性的问题,也有很多的论著。其中最著名的,影响最深的可能就是英国大哲学家休诺写了一本书叫做《人性论》,这可能是在这方面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他提出了一个核心的思想,人性是什么?他说人性就是人的自利性,也可以说是利己性,这是他的核心观点。当然,我们千万不要把他的关键解释成“利己”就是要损人,其实,利己不是通过损人来达到自利、利己。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从个体的短期来说是合理的。如果一个个体要不利己,要不自利的话,根本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个体的短期行为来说,这个观点是合情合理的。
d2 P5 t8 K$ b# A& N0 h 关于人性方面的论著,对于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论著,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人,一个就是美国的人文心理学家马斯诺,另一个人是美国的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他提出两种人性的假设,就是所谓X理论和Y理论,X理论就是人性恶的假设,Y议论是人性善的假设。这对管理的影响都很大。: V: D8 O8 |0 d6 x2 h
那么,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是有论述的,但是长期没有得到重视。主要的论述就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里面,曾经给人性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人性是什么?人性即人的需要,就是人性就是人的需要。这是马克思讲的一句话。另外恩格斯也曾经讲过,人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个层次就是生存的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发展的需要,第三个层次是享受的需要。, |( W9 q8 f% h, x q) y" r3 g/ B( Y3 S
那么,马克思、恩格斯这个论述是很重要的,很深刻。但是,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在我们国家,极左路线盛行的那个时期,根本就不允许谈人性的问题,人性的问题成为禁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有这样好的论述也得不到发挥,宣传。那么,人性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角度也不相同。这样就要问一问,笔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这里我们就首先讲到一个人,就是中国2500多年以前的广子,这个人比孔子的资格还要老一点,他在他的著作当中,有一本书就叫《广子》,关于人性的问题他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人之情,逢利无不趋之,逢害无不避之。就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我认为广子说得是最好的。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趋利避害,何谓趋利避害?顾名思义,就是趋向快乐、避免痛苦,故又称趋乐避苦。"趋利避害,作为人之本性,就这个问题,我做几点发挥,对于广子的思想做一点发挥,也是我的创新,是学习思考之后的心得。
5 N/ [* J7 P* S$ D" } \- q4 ` 第一点,大家要重视这个“情”字,他不说是人之性,直截了当说是人之情。什么意思呢?就广子看来,人性是个情感的问题,而不是个理智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们谈人性的时候,就不要说社会上某个集团,某各党派,某个团体,它的意识形态怎么样,人性问题跟这个不能够联系在一起,它是人的一种感情。意识形态问题比较集中的表现在政治理念,社会理想这些方面。但是,这和人性的问题不要纠缠在一起。人性,就是说人之所以作为一个人,他的一种共性,只要是一个人,不管你是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你是人你就必须有一个共性,如果没有这个共性就不是人。全世界现在60多亿人口,将近200个国家,他们的人性可以说是相同的,相通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能够理解了,就不能够沟通了,就达不到中国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这种大同的境界,大同也是孔子提出来的。这个“和”就是指大同,就是大家都是符合人性的一种环境。所谓不同,就是指个体还有他的个性,他的不同的文化等等那些问题。但是,根本的人性,是相同的,相通的。这是笔者讲的一点。
( { o4 G: U1 c" k+ j 第二点,广子提出这个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把害的问题提出来,以前讲都是人的需要,光是从利的方面来讲,他把害的问题提出来了,这一点很重要。避害其重要性并不亚于趋利。人的很多行为,甚至包括一些信仰等等,因为有一种恐惧感,要避害而产生的。在现在生态问题特别严重的今天,避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大家说20世纪,有很多难民,主要是经济难民和政治难民,21世纪很可能生态难民会成为主要的难民。生态破坏了,赶快躲开这个地方,要避开。2007年的太湖蓝藻事件,不要说洗澡了,有一批人都躲开了,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 e! q- z- x) V* w# t
第三点,趋利避害,不仅涉及到物质层面的东西,而且涉及到精神层面。人的素质越高,精神方面的趋利避害就越得到体现,越受到重视。而且这个趋利避害,不仅涉及到微观的层面,而且涉及到宏观的层面。笔者前面讲了,休诺的《人性论》只是涉及到微观的层面,并没有涉及到宏观的层面,应该发挥涉及到宏观层面,就是要想得更远,时间、空间更广大。一个人,一个国家,成熟的程度,就看趋利避害的考虑有多长时间,越成熟,考虑的时间越长,空间越大。这是笔者觉得需要有这样一点的发挥,这是第三点。
( T$ w4 a( a2 [/ _ 第四点,我们觉得从前面讲到的,就是说人性是相同的,不仅是相同的,而且是不变的,人性是不变的,也就是指最根本趋利避害的这个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那么,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力资源管理没有什么新问题,就是这个根本的老问题,就是解决趋利避害的问题。过去确实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管理没有新问题,因为人性不变。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人性的共性不变,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没有新问题,这个话说得绝对,我们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当然了,管理还要涉及到一些很具体的问题,时间、空间、对象的不同,有很多的具体问题。但是,那些问题是派生出来的,和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条件下产生的一些问题,但是根本问题是不变的。这一点,我们搞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应该还是要清楚的,就是抓住最根本的问题。* \6 ^, z( h, u: Q: _/ n
第五点,虽然人的根本的共性是不变的,但是,随着人力文明的发展,人性的表现形式在变化。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以农耕为文明、封建社会制度的条件下,有两个东西表现很突出,一个就是关系,一个就是面子。美国哈佛大学原来东亚研究所的所长,现在已经去世了,他说过一句话,他说要想融入中国的社会,了解中国的政治,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的关系问题,一个是面子问题。关系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大家知道儒家的思想出发点叫做亲亲,就是关爱你的亲人,儒家的思想是从这里出来的。首先一开始就是关爱自己的亲人,最亲人的莫过于是父母、子女,从这里开始,然后逐渐的外推,推到兄弟姐妹,然后是叔伯,表姐、表妹这一套,然后再同乡、同学、朋友,是这样一步一步推出来的。这是儒家的思想体系。那么,这个思想体系,它的操作性很强,很容易被接受。所以,也很容易得到认同。那么,从这个出来以后,关系问题就越来越重要了,中国人就讲究自己人,圈子里面的人,非常重视这一点。而对于圈子外面的人,包括一些公共的关系就不太重视。趋利避害这个共性虽然没有变,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同,表现形式就不同了。就举这样一个例子,面子问题也是这样的,中国人太讲面子了,死要面子,活受罪,顾了面子,丢了礼子了,诸如此类,面子问题就跟假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假的东西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优点,但是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侧重于研究善恶这个问题,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而对于真和假这个问题,研究得不够。这是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很重要的区别,西方文化特别强调“真”和“假”这这个问题,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对善恶问题特别重视。但是,大家知道,善和恶的标准是很难判断的,它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候,你认为是善的东西,他不见得认为是善的,这难以取得认同。但是,真假问题就不是了,很明确,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大家知道百岁老人巴金在去世之前,强调三个字:“说真话”,巴金的三字经,只要大家都说真话,问题就解决了。
& A/ ?+ ?4 W+ ?7 J% R6 Q" b1 F 第六点,人性是自然的东西,而不是人为的东西。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十几年前,在广州劳动协会举办的一次演讲会上,笔者做的一个发言,发言的题目是“道法自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首要原理”,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就是老子《道德经》里面最精华的四个字,“道”就是光明大道,真理,你的追求。“法”就是效法,就是自然至上。所以,我在那次讲话中我就提出来,人性是自然的东西,而不是人为的东西。顺应人性也就是顺应自然,这就是符合道。中国的哲学严格说来,主要表现在老庄的哲学,特别是《道德经》,这五千个字中。现在据余秋雨先生讲,他到德国去,发现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道德经》,据说原来《圣经》的发行量是最大的,后来说《道德经》就超过了《圣经》,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笔者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上面发表过一篇短文章,标题就叫做“自然秩序,高于人为秩序”,笔者认为顺应人性的管理制度行为都是最重要的,这都是真正的自然秩序。! E6 }! }+ [- E; L
对于管理者来说,人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常青的问题,永远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可以说是我们永恒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管理者,不管你是企业管理也好,其他组织的管理也好,任何一个管理者其实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不管好人怎么会管好事呢?
0 @" A6 P# _1 m4 s8 I 有一位企业家,他是世界500强,一个大企业的主管,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做《最有效的十六种管理方法》,在后记里面,他自己总结他的经验,他讲了这样一句话,他说:以人性为中心,从人性出发来开展工作,是管理的基本要求,这个人是真正理解到要害问题了。2 h( ~% ~7 F5 ~ u4 A
趋利避害不仅仅人的本性,甚至是宇宙万物的固有本性。一个父亲在教他两岁的孩子不要玩火时,用火烫了那孩子的手,从此后那孩子远离了火;同样的实验放在小狗、小猫身上一样起作用,这就是各种生物普遍具有的趋利避害的本性?7 \8 m) [2 k) P1 m3 Y
如果能让别人感觉到有利可图,或者能远离危害和困境,那么几乎每个人都会去做。笔者在讲课的过程中经常会给学员举一个例子,说某某员工太懒,能动性查,经常说一句动一下,有的甚至说十句动一下,甚至不动。我说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公司管理。我常会问“他一进公司就这样吗?”答案是“不是,如果刚来是这样早就被我们辞退了,或者根本就不会被录用”。我常说,如果我们答应他向前一步,给他“一百万”,看他会不会动,如果还不动,那就在他后面再放一只三天没进食的“饿狼”,我想他应该不但会动,而且还会拼命的跑起来。
) G! g+ L" U$ G; _( m 其实企业的管理,特别是有关于人的管理方面关键就在于怎么用好“一百万”和“饿狼”这两个工具。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明白了海尔的张瑞敏的一句名言:管人靠考核。当然这里说的考核包括考核结果的应用,包括奖励和惩罚。如果仅仅考核,考核的结果不再奖惩等人事政策上使用,这样的考核只能是“假考核”,或者充其量只是考核游戏而已。! \7 @4 k# S M7 [
|
-
总评分: 威望 + 15
金钱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