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254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我们的科研让人乏味

[复制链接]

4

主题

6

听众

3056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0-11-28
最后登录
2022-1-10
积分
3056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2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08:37: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最近程代展老师的几篇文章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让人们关注到象牙塔里的内部景象,不同的观点都有,有支持,有反对,看起来都有道理。但是又都没有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我认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们(我们已经人在江湖,不能选择了)后面的年轻人失去了兴趣。那我们的科研模式有哪些让人乏味呢?+ B) }2 V' z3 M/ n8 i- J

5 D  v6 A' c6 p% ~$ Q- u5 H       一、科研选题让人乏味。就个人观察,大多数科研课题都是跟踪性的课题。做跟踪性课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永远都做票友,都在追捧一些前沿概念,而不是自己做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压缩感知等课题天下人都在做,这就不正常。我参加过一个高等级的关于我们国家今后5年的科研发展路线图的讨论会,会上大拿们讲的科研方向无疑就是当时某一个国际会议的会议主题。不错,似乎抓住主题也是个优点,但是这些问题统统都是无根的问题,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讨论那些问题,为什么非要只讨论那些问题。一辈子都在给别人梳辫子,内心的感觉无疑是很糟糕的。. _3 j" I3 [* d0 S' D' u
      实际上,每一个有潜质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是如果科研的选题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而是需要按照所谓的国际时髦去做,这就有点强人所难。假如是做自己选择的课题,那么每个人似乎都能接受包括物质在内的短暂匮乏。
8 N) x' F3 o3 L/ k6 l& m% t8 \- t. H$ d+ G, M
       二、科研的形式让人乏味。我们国家所谓的科研,总的看来还没有脱离科研入门的阶段,科研模式千篇一律(仅就信息科学而言),基本上就是:读论文、做实验、写论文。本来读别人的论文就不舒服,再加上现在的论文写的都比较夸张,一个小小的东西非要描绘成了不起的大发现或者大发明,水分比较大,真东西少。就好比吃饭,总吃膨化食品,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对健康有害,对胃口的伤害也很大。实际上,真正地科研,尤其是应用基础研究,就需要先从应用本身开始,而不是从论文开始。问题是应用中来,而非从别人的论文中来。科研的形式起码应该转化为:应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包括看论文等)、解决问题、新的应用高度、新的应用问题。两头都在应用中,中间的研究都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就应该是解决一些应用问题。当然,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理论问题需要讨论,但是不能所有的课题都像理论课题一样去研究。) S. w$ |2 b. D) w4 r1 g" x
: g7 N3 k2 S. B2 @8 w- c
       三、科研的风气让人乏味。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科研领域处于群龙无首的年代,很多人很年轻就被推到了舞台中心,这让后来的年轻人大有压力,也急于表现自己,我们看到太多的人过度包装自己的科研成果,急功近利。这样的科研风气让人觉得这哪里是在做科研,明明是在一个名利场中。每一个人似乎都想树立自己的山头,每一个人似乎都要选择一个大树乘凉。在非技术因素占比重很大的时候,就很难让人喜欢这样的环境。很多不太擅长包装的人就觉得很受伤,受伤多了,就自然乏味。
# T# l! _: t: Y: ~  j- n6 ~. f0 c
       四、科研的结果让人泄气。我们国家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了,但是我们国家的工业问题也似乎越来越多了。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样没有解决,这就让人很泄气,做了一辈子都没有成就感。比如,我们国家的仪器工业到现在为止很多领域还处于很原始的水平,跟踪都跟不住,更别说做新体制仪器。这样的结果其实可以理解,就因为我们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中国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需要去真正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要的仅仅是论文,仅仅是名气和地位,甚至金钱。这样的科研不会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自然只能是让人泄气的。
+ ^+ i% f: M* |. l% z
( Q; A$ b$ r' O# V. e* g  `, L5 D       五、科研的生活比较苦闷。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里,科研显得很另类。社会的变革非常的快速,可是科研不能变化的很快速,还只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去发展。科研内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科研显得就比较苦闷,不合时宜。当科研人不能很快的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很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内心就会有很多纠结,比如房价高涨,买车盛行等,似乎都是合理的压力理由。要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静下心来做科研,这本身就很难。; B% E: x* Q1 U, ~" T

$ F; H. F4 |; Y# T- ]! C  v      上面的话虽然有牢骚的成分,但是大多数还算是比较现实的看法。当然,中国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们原来的基础过于薄弱,科学的素质还没有真正渗透到社会中。我们还在路上,甚至还仅仅在起跑线附近。着急也没用,只能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创造更好的环境。如果士兵打仗失败了,不能怪士兵,一定是将军出了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做科研,我们不能怪罪他们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责任都在我们的身上。是我们没有告诉他们正确的科研选题,没有教会他们更好地科研模式,没有营造良好的科研风气,没有让他们看到成果的魅力,没有让他们体验到快乐的科研生活。一切的结果都有原因,而一切的原因都来自于自我。从我做起,似乎是唯一的选择,抱怨只会加剧结果。
! @( e# v7 S; v6 X5 p. e# c& n- b1 S% V. t. |

$ [- l4 O, w! j(转自科学网)
6 `/ f) l1 t- @# Y/ v1 B
  |8 q/ P: E  G; f' l

4

主题

6

听众

3056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0-11-28
最后登录
2022-1-10
积分
3056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288
沙发
发表于 2012-11-22 08:42:42 |只看该作者
也许,我们教育的最大缺失,是没有培养起年轻人对理想的追求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 m+ H! s% l% @

- @1 w' i6 Q# V$ ^5 s个人认为,如果是某一个人缺少这种理想和精神,可以认为是个人问题;如果是很多人都存在这种弊端,一定是制度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

听众

3056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0-11-28
最后登录
2022-1-10
积分
3056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288
板凳
发表于 2012-11-22 08:47:54 |只看该作者
附上程代展老师的几篇博文地址:
! j" f; x/ N( }: `1.昨夜无眠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0 j: m! [" F! Z, g: ]2. 我的反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832.html
6 O* b! F; b9 M, D( R( B% E2 c3.再反思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426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

听众

3056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注册时间
2010-11-28
最后登录
2022-1-10
积分
3056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288
地板
发表于 2012-11-22 08:49:55 |只看该作者
为了连贯阅读,再附上程老师的学生的日志
& }+ k9 t; u; }; l1 ~5 b2 k0 l2 g: B9 c. r6 N3 Y2 ^  Q
我为什么逃离科研9 n/ l$ k) ?  z2 T; p, f# z
来源:赵寅的日志
       在来美国的前一天晚上和程老师吃饭的时候,师兄告诉我们程老师下午发的博客已经上科学网首页了,但当时也只有40多个回复而已,我们也没有在意,毕竟程老师的博文经常上科学网首页。当晚我们并没有继续讨论我工作选择的事情,而是像往常一样随便侃了侃,甚至还讨论了点学术问题。回宿舍以后我还跟几个好友开玩笑的说“哥出名了,上科学网首页了”。但没想到的是,我真的出名了,第二天我下飞机开了手机以后,短信不断。这几天很多朋友、同学、实验室老师、甚至毕业后就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本科辅导员都纷纷对我表示关心,或支持我的决定,或劝我重回科研道路,不管怎样,我都很感动,在这里先向他们的关心表示感谢。当然也还有几位记者发邮件过来要采访。我本来不想回应,想继续沉默下去的,但是程老师说他认为这个事情的讨论对许多年轻博士生是有好处的。仔细想一想,这也许是我这个科研逃兵在离开前能对科研界做的最后的,其实也是唯一的贡献了。反正也已经出名了,程老师把书名、奖项都列出来了,想肉我的早就肉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了,就发在人人吧。
* v8 t0 t4 }7 A  K( n# K/ U    前面两部分我要先帮程老师和我家里人说几句话,对这些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从第三部分开始看。
: [4 p6 T; v) X7 ^一、关于程老师
' {5 L; q8 Z" F2 b+ D        首先要帮程老师说几句话,因为很多支持我的都说程老师太push了。其实我一直觉得程老师是国内科研界少有的非常nice的导师之一,不但不push,还经常告诫我要多休息,多出去玩玩儿。另外程老师也给我们之间创造很多学术之外的沟通机会,会隔三差五的带我们出去吃饭,和我们几乎是无所不谈。我研一的时候在程老师面前还是非常拘谨的,但没多久就能畅所欲言了。实验室秘书都说程老师的学生都跟他“没大没小”的。只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一直不敢说自己以后不想搞科研了,因为我深知程老师对我寄予厚望,我说出来他肯定非常失望的,而又因为这几年和程老师培养出的感情,我不想让他失望。我甚至一直在想就这样坚持搞科研搞下去,但真正到了该抉择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自私的按自己的意愿。: v9 T0 H2 k. w/ k0 O- k, [
二、关于家里的意见* V: G) k3 q6 m
        还好我父母都不上科学网、水木这样的网站,不然看到那些说我是因为他们给的压力而放弃科研的猜测后,不知他们会不会鸭梨山大。我父母确实是没钱没权也没啥本事的,不过因为有单位分的房住,他们靠自己不高的工资在北京也是生活无忧的,所以他们也从来没有要求过我赚大钱养活他们,只要我过得开心就好,他们甚至还认为家里如果能出个科学家是件光宗耀祖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向往过赚大钱的,不过渐渐的觉得自己其实更喜欢稳定安逸的生活,钱够花就成,当然能保证稳定安逸的话钱还是多多益善哈。所以如果不是我彻底厌恶了科研的话,我觉得科研这工作挺符合我的要求的,社会地位不低,待遇也足够过比较体面的生活了,关键是极度自由。我光棍节那天回姥姥家(程老师听成了老家,差了个lao,不过这无所谓了)算是开了个会,并不是他们劝我赶紧去挣钱,而是我想问问他们对我选择中学这样一个地位不高,挣钱也不多(不算自己外面接活的话,挣钱真的多不到哪去,被it民工们秒杀,更别提金融界的温拿了。而以我的性格,除非真的缺钱,不然应该不会去接活的),还挺累的职业有没有什么意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我真的厌恶科研的话,坚持干一辈子科研一定不会幸福的,而他们并不在意我的名利地位什么的,中学老师也挺好。) X) {# v! W9 c! n" g+ x! M
三、我为什么逃离科研8 R( `4 r% c) X- `9 J& d+ J; U
       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主要原因有两个:
- Z: b" G+ ^1 u        1. 累。但再次强调这不是程老师强迫的,程老师给我安排的大多数任务都没有给定deadline,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所以就忍不住不停的给我安排任务。如此恶性循环了下去。后来实验室秘书也说,如果当时我能更加变通的面对程老师安排的任务,给三件就做一件,程老师也不会批评我什么的,而我也不会被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压垮了。当然比体力累更重要的是心累,体力其实有时候根本就谈不上累,我甚至可以好几天在实验室坐着无所事事的刷着微博逛着人人,甚至干脆出去跟朋友打牌爬山什么的去了,但这时脑子里还一直装着那些想不出来的问题,还有一些该做但实在是很烦,不想去做的任务(比如审一些很水很水很水的文章...),半刻也不得安宁。当我决定退出科研的时候,心里是久违的无比的轻松,而这样的轻松,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
8 Y1 P- e0 [1 H, q- }  Q% H        2. 没能力。这真不是装13。我虽然是有几篇控制界顶级期刊的文章,但顶级期刊的文章不等于是顶级文章。说实话,我还真是觉得我这几篇大文章无论理论上还是应用上都不算真的有用,甚至技术难度上也没啥挑战性,只是相比当今大批的水文,这些算是矬子里拔将军,我也没有为这些文章以及由这些文章而带来的荣誉真正的兴奋过。然后发的那么多其他文章中还有一半以上是程老师被一些国内期刊、会议邀稿而又不好不给面子,临时凑的没啥营养的综述类文章,而且真的是程老师自己主笔的,我只是帮帮忙而已。反正我是觉得这些只能证明我比较勤奋,根本不能说明我有天赋有能力。如果我继续搞科研的话,我能想象出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迫于学校要求发文章的压力沦为灌水机器,虽然还能混得不错,不过天天自己鄙视自己,要么就是坚持不发水文,但又因为能力不足以做出真正有价值的工作而混得很惨。我觉得程老师的博文下面有一条回复对于我的看法是相当正确的:“[682]kanhaoxi 2012-11-17 04:42From what you described, especially "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从来不说:“No”", this student is clearly not a top student. If he is not even a top student, he will definitely not be a top researcher. In this case, it is better to advise him to get into some other things. Unfortunately, many Chinese professors' definition of top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people. They usually promote those students similar to this student of yours. This is unfair to truly top students.”
/ P+ W* S( _5 v/ S        当然也有一些对现在科研界风气的不满,不过这个我了解不深,就不胡说了,说多了被人笑话,还有推卸责任之嫌。
6 l) B! z: q5 K+ X1 ~* X8 [% Q四、我为什么选择中学
- b, c4 K: h& Q" j# @: k1 p        1. 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过除了知识能力,教中学更重要的是授课能力。我很清楚我现在的授课能力和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距,但通过了学校的试讲,也在试讲中pk掉了不少北师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们,至少说明了我还是具备基本的授课能力,我也相信授课能力是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可以提高的。当然除了授课以外,优秀的中学教师还需要很多其他素质,比如基本的师德,对孩子的关心,亲和力等等,但这些我觉得我都还是不错的。5 s+ o! \- {! Q3 z0 x
        2. 我也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我也做过家教,我觉得当几个小时的家教比搞几个小时的科研舒服多了。我今年寒假还帮一个微积分挂了的大一孩子补了两天的微积分,当她告诉我她补考得了90多分的时候,那成就感啊,杠杠的。5 A! s! p# i, x* R
        3. 生活比较稳定。以后生活中比较麻烦的事情,比如住房、子女入学等都可以解决了(房子不给产权,只是在职就可以住),但是中学老师的工资对一个博士毕业生来说确实不算多。
  B3 [) o8 h5 `( F2 G        4. 我真的是没时间找其他工作,找工作的黄金时间我在美国啊。其实我之前真的都准备听程老师话,毕业去做博后了,因为我本来是要10月底就来美国访问的。但签证意外的被check了,于是要晚走半个月。然后没事干,就投了投简历,其实我也只投了4所高中,没有投其他行业,甚至我投的时候我也觉得我一定是赶不上试讲了,其中我在投给人大附的简历中还写道“因为本人11月至3月在美国,如果有幸能有资格通过初选参加试讲,是否可能将试讲安排在3月?”。但没想到有两所学校很快就通知试讲了,其中某个学校的效率意外的高,上午试讲下午群面第二天终面,终面后不让走,等都面完了直接出结果,于是赶上了我能在出国前签约,要不我觉得他们也不会把职位给我留到回国后。这种种意外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再加上该学校也是所很好的学校,他们的教育改革理念(至少是宣传片上的)我也很欣赏,并且他们的待遇在高中也是很好的,跟家里商量后我就同意了。另外我真的没有考CPA啊,程老师记错了,我怎么会有时间准备CPA....., W5 L( z! D2 {7 b, {$ Z
        当然我也知道当高中老师并不是很轻松的事。比如说很累,不过这点搞过科研的表示呵呵。比如遇到实在不听话的孩子和无理取闹的家长,这种事情比较棘手,我有心理准备,但现在还不知道要怎么处理,以后会从同事那里得到经验的吧。再比如我虽然觉得我通过努力能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但万一再怎么努力也真的不行呢?这个....到时再说吧。0 C0 [3 {! O  f1 c# G- k) Z& ?
       写了这么多废话,总之就是我确定我对搞科研没兴趣了,而我觉得我对教中学是有兴趣的。我也觉得中学需要引进优秀博士,前提是得保证他们的教学质量,他们会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当然科研界更是亟需人才的,其实哪里都需要优秀的人才的(这是一句废话)。只是我自己肯定不是科研界需要的人才,对科研没有兴趣的人是不可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成果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是教育界需要的人才吧。就说这么多了。  a# |& A  A( @3 A0 q2 o1 \/ Q. h8 v
( c0 a, E- k- P7 g

+ A+ Z4 c$ Z+ t'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5
发表于 2012-11-22 09:53:03 |只看该作者
allevon, 恭喜你,你找到自己的一条出路。其实,在香港可能更惨。香港的中学的不良风气比起大学,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学要训练的是 “火箭基地” (每科都是A),这样入读大学的比率才会高,学校才会有名。所以,中学老师不是教育,而是教考公开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6

听众

13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2-6-13
最后登录
2013-6-23
积分
131
精华
0
主题
2
帖子
4
6
发表于 2012-12-13 13:52:04 |只看该作者
从最基本的教育制度看,说是素质教育,可其实一直就是应试教育,在中国,真要做科研,首先取消一些考研科目, 更重要的是想读硕博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和态度,不能只看成绩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7
发表于 2012-12-13 23:05:11 |只看该作者
金光林128,我会甚至多走一步,不是「不能只看成绩」,要看是什么学位。如果是 MSc, 那根本不是研究的学位,就可以看成绩。但是 MPhil 是一个研究的学位,所以应该 「完全不看成绩」(这是外国一般的标准)。研究学位(包括 Mphil 和 PhD) 都是完全不看成绩,只看论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听众

37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12-25
最后登录
2014-8-22
积分
376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83
8
发表于 2012-12-21 11:42:12 |只看该作者
我了解了一下他的情况,初步判断是边际效应递减定律发挥了作用,大胆预测一下,他会在中学两年受挫后,另寻它路,因为两个极端经历过后达到均蘅,那时他快三十了,体内生化反应达到另一个阶段,会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前进觅新道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