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9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灵的成长——做真实的自己

[复制链接]

57

主题

7

听众

83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签到天数: 23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注册时间
2013-3-6
最后登录
2013-6-21
积分
830
精华
0
主题
57
帖子
1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1:40: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pushery 于 2013-3-29 14:42 编辑 ; R' b6 m  d" i' z0 W
1 C+ c1 v) ~) Z; K6 B, m
李泽尧老师分享:
! N$ K! K* A2 b; n6 V% K' C

上次我们谈了一下做真实的自己的概念。做真实的自己就是根据你的心智,决定你的思想,然后自然而然地改变你的情感、行为、习惯,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每个人的心灵深度是不一样的,心灵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一个人的成熟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所以我们要力求心灵的生长。只有当我们心灵生长了以后,我们才能了解到还有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越往心灵深处走,就越靠近真正的自己。马斯洛需求理论固然是有欠缺的,但是,不妨用它做基本点、出发点:我的意思是说——所谓心灵深处、所谓真正的自己,无非是泽尧所谓“生命=欲望+梦想”,然后其中的梦想、连接着情绪、情感、心理反应等等,大概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的自己了?哦,不,还有,因为人类超逻辑因子而具有的创造力、好奇心、追求无限的梦想!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都不完全是自然而然的关系,它有一定程度的扭曲。比方说我们现在看了很多书,依此想要做真实的自己,但是现实中我们能够做真实的自己吗?不能。因为当我们想要做真实的自己的时候,就会与他人、社会有冲突,会引发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我们会掩饰、扭曲自己,那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做真实的自己。我们发现通过掩饰自己等等这些办法,我们与外界的冲突与矛盾的确有一定的缓解,但是我们内心又会觉得很痛苦,所以这个矛盾是会一生都伴随着我们。

我们的领导、长辈都教导大家凡事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做,要学会适应社会、环境,但有时候又告诉你又要做真实的自己,两种“我”拉拉扯扯。实际生活中我们的确是在这个拉拉扯扯、懵懵懂懂中长大的。后来,有人告诉你要学会平衡,既要做自己,又要与外界相处和谐,但事实上你不可能做到很平衡,结果老矛盾不但没有解决,还会让自己内心产生新的痛苦,责备自己怎么老是做不好自己。老是把握不了平衡。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知道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就是人的眼界、视点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观看世间的变幻纷扰。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往心灵深处走,按照泽尧的理论,知识+人类超逻辑因子,就构成了人类理性的“镜子”,正是借助于这面镜子,人类才有了看世界、观照世界的能力。我们不能虚无主义——不满足于死的知识,不等于就要排斥知识、没有知识之后就只能是“无语”而已。也不能排斥理性,没有理性,哪还有“镜子”,世界也只能“无语”!!当我们往心灵深处走以后,我们由此发生一些变化让我们对外界的包容能力更强,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了,让我们的弹性加大,与外界的和谐度就会提高,同时我们还在做真实的自己。而且当你在你的心灵深处扎根越深,那么外界的风风雨雨对你的影响就小,你就不会惶惶不安,老是处于焦虑之中。我们的焦虑恐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的心灵没有深度。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成长、变化关键的核心就是你的心灵的深处的成长,这才是人的根本。按照泽尧的意识心理学,人的根本是什么呢?“生存与发展”——也就是“欲望+梦想”!!除了小写的me,还有大写的I,英语里面I是主格,而me是宾格,客随主便——me是没有人格、没有自由可言的,只有I才是人的主格。但是,不代表me不是人的一部分。泽尧“生存与发展“理论里面讲,为了追求“发展”,人们会有意无意之间贬损“生存”,为了“梦想”,人们有意无意之间回去贬损“欲望”。如果承认me也是人性的一部分,I是升华的部分,那么,岂不是更加面对了自己、面对了根本?!真的是“阿弥陀佛,存在就是合理”呀!!泽尧的观点是:当你把一切的存在(即泽尧所谓的“真,是名词,也就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的总名称”),你也就“与真同在”、平和、接纳一切了!!这何尝不是回到了本我、真我呢?

我们纠结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目前的教育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国家几十年来培养不出大师。如图一所示:

0 ~. U( T1 r  ?$ t# K# O( g9 R3 `. B# x. r

`


4 x& A3 t/ ^0 D* D, i

图一

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说,主要是在B环节上做文章,首先告诉你你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想进某名牌大学,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事情,并且养成某些习惯,当你养成这些习惯后你一定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出在这个问题上。在家长、社会、学校的共同压力下,学生的目标就定位于上名牌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路如此。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一路也确实成为了名牌学校的学生。但是A环节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我们不在乎学生的心灵、思想、情感的成长,家长、社会、学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培育和关照,其结果,我们的孩子们在心灵、思想、情感方面都处于没有启蒙和教化的状态,甚至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愚昧状态,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悲剧。外在生存压力太大,才会形成这样的情况!其实也不要怪教育,而是要怪我们这帮搞教育的人,只知道适应社会的眼前需要,而没有考虑到长远、以后、没有考虑到综合竞争力!!结果大家走独木桥!A环节没成长,B环节变化了,就导致A与B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我们再来看图二:


% X! t" b+ `7 ?5 t$ t* v, G

图二

好比我们本来是处在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如a曲线,但是在功利的诱惑下,或是在父母的拳头下,或是在学校的压力下,我们变成了另外一个“我”,与此同时在图一中的A环节中的“我”没有成长,当这样的“我”进了大学以后,问题就出现了,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功利目标来约束我的行为既然我们的社会成长、求生的环境就是这样——高考之“一考定终生”,又怎么不会有这样的心态呢!!何况,其实,“一考定终生”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总结,再说了,一个人没有更高的追求,到大学就开始无所事事,积极地说是“放松一下自己”也无伤大雅,然后,接下的问题是:引导他发现——他自己要不要重新出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主导自己、为自己做主,然后在体会到人生原来不是为了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而更应该是自己的一种追求!——按照泽尧的理论:“人格在选择之处”!!高考之前,父母高压,自己没有选择、不能有别的选择,因而是在完成任务。现在,就要尝试发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人格,从而把学习、生活纳入自己的选择,从而更加积极!!,而它无论如何有一个力却是始终向下的力c,想成为真实的自己,所以如b曲线那样是不牢固的,这种状态是很难维持的,是不能持续发展的。当b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下滑的曲线就会下拉,“我”就没有力量再去刻苦学习,这就是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的利害。

也有人认为只要小孩行为、习惯改善了,学习搞好了,上了名牌大学,其它的东西,他的心灵、思想、情感也会随之改善。这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观念。的确,行为的改变的确能带动思想情感的改变,但这种改变的幅度是有限的,而且是不牢固的,不可持续改善的。学生的内心是不快乐的,另一方面,心智的成长与年龄是有关系的,特定的年龄没有得到相应的成长,以后会更难。

现在大学的学生由于心智发育不够,很难让他们自觉自愿做到像一个大学生,他们过得也不快乐,一旦让他们去做真实的自己,他们又表现得太“自我”,与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相差较远做“真实的自己”,其实主要是发现自己的人格、选择的权利,然后选择喜欢做的事情、做你选择要做的事情,然后,把工作、学习当做乐趣、当做主动的行为!——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勉强的因素,那就是:人的生命的维持需要食物,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所以人类必须要去做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没有me的现实基础,I没有立足之地,有了me的存在,又让I不得不面对现实。从此意义上讲,营营众生、芸芸众生,为利益而工作,其实是一种禅!!那也就是做真实的自己啊!!这就是所谓“大隐隐于市”了?,因此,我们又不得不加大管控力度,再就是用一些他们习惯了的功利性的目标去形成拉力,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困境,我的这套理论能很好的解释我们困境的原因。

我们现在发教育不触动心灵,不涉及心灵,也不触动思想情感,即便上了大学以后我们有了情感思想教育,但是这个思想教育是硬塞的,是往里面强制灌输的,所以我们中国培养不出大师,就是因为我们仅仅是在B环节上做了一点文章,而忽略掉了A环节的成长。依此对照我们的学生,甚至我们自己,都是这样的,我们并不是真心情愿的要去做学问,我们不是真心情愿的要去研究什么东西,却总是被一个功利性的东西去笼罩,让自己扭曲。为了功利性而研究、学习、工作,好像看不出来有什么错!!中国出不了大师是因为功利性吗?!不是的!!中国出不了大师,泽尧以为那是因为:1、盗版合法、剽窃合理的社会环境,盗版、剽窃如此猖獗,你安心做学问有回报吗?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吗?2、投机钻营、后门腐败的效果来得那么直接,还有多少学者能够静得下心来做学问?3、有人说中国目前所处阶段是“拿来主义”最合算,既然如此,先就直接“拿来”(管它是不是侵犯知识产权、管它是不是涉嫌“间谍”),岂不是更加符合国家“总体战略“?4、中国封建历史漫长,至今到处充斥封建思想、崇拜思想、神秘主义思想,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说法横行中国,还怎么个出大师呢?既然“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是不可说、不可表达的,你还想要诺贝尔奖?!不是扯淡、开玩笑吗?诺贝尔奖可不是发给一些装神弄鬼、说不清楚的人的呀!!功利主义没有错!!错的是,缺少“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社会风气!错的是“扭曲了的功利主义”、不走正道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走后门托关系的功利主义、武力是老大权力是老大、有枪就有真理、不分是非的功利主义!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你让我刻苦,会感觉到痛苦。痛苦到一定程度后,就不想干了,哪怕是书中自有颜如玉,哪怕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你看看那些大师,他投身其中,他觉得很有味道,很好玩,他一天十几个小时都耗在那里,你觉得辛苦,但是他很开心,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为什么?就是这套原理。

我们是培养不出这种大师出来,就培养不出拿诺贝尔奖的人,真正冲着去拿诺贝尔奖的人是拿不到的,哪种人能拿到呢?反而觉得好玩的这种人能拿到。因为他淡定,从容。再说一遍无妨:功利主义没有错!!错的是,缺少“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的社会风气!错的是“扭曲了的功利主义”、不走正道的功利主义、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走后门托关系的功利主义、武力是老大权力是老大、有枪就有真理、不分是非的功利主义!他能够真正的将自己的潜意识都投入进去,我们如果是从功利性这方面考虑,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老在打架,并且我们总在比对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我们的情绪总是处于一种焦虑之中,过程也不快乐,所以我们就很难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目前造成的问题。

说到这些,大家开始能感受到心灵成长的重要性了,开始愿意与我一起探讨如何能有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

那么大家在生活中如何能够促成我们心灵的成长呢?这是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我们的传统文化、儒学、道家、佛学,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甚至包括艺术、美学都在力图解决这个问题,试图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得到生长。

现在还有个理论,就是要促成内外兼修。即一方面我们要向内修——促成心灵要生长,另一方面要外修——休整我们的行为,习惯。比方说我们每天与学生打交道,这就是对我们的学生对其进行的一些外部修正,包括我们的儒学,它侧重于外修,比如树立一个君子的形象,然后按照君子的形象去做。佛学、道教等等侧重于内修。哲学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你是谁”,“认识你自己”,但是“你是谁”两千多年来都解决不了,我估计再过这么多年也解决不了,但是问这个问题是有好处的,你不断地问这个问题对自己有好处,他不能够解决你是谁的问题,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你不是谁的问题。好比现在我问你是谁,大家都知道,你可以说一堆话说明“你是谁”,但是一旦你把“你是谁”这个问题多问几遍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有点迷糊,多少有点搞不清楚你是谁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进步了,因为你开始发现你不一定完全是你曾以为的“你”,这就是你变化的开始,这就是你成长的开始。这个问题他绝对是没有明确答案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你把原来认为很重要的,你很执着的,你很偏执的,你很坚定的事,放一放,问问自己,这些真的是我需要的吗?一定是吗?都反复思考你是谁这个问题,它就“日损”,有些问题有它没它实际上没关系。哲学这个问题它解决的问题,它回答不了,但是却能减少你认为“你是谁”的问题。哲学是求本质的学科,但是不是本质的东西呢?你会把它抛到一边去。哲学的第一大问题就是“你是谁”,这个问题你问多了你会越来越迷糊,但是你会越来越淡定,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安详,越来越平和,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人生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心理学又研究什么呢?就是你的心智模式。也就是说你之所以停在这里,是因为有一些心智模式控制了你,当你了解了这种心智模式以后,那么你又何必那么在意呢?何必那么执着呢?有什么不得了的呢?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上节课A问我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从我们真正的方向无限靠拢的话,我们是至善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我们的心智只能达到某个层次,而在一个层次而言,你是带有恶的。那你说人性本善还是恶?,只能解释为人可以往无限善的方向走,但是人在某一个阶段是存在恶的。比方说人性的代表:耶稣、释迦牟尼、孔子、默汗默德,甚至印度的甘地,基本上我们把它认为是至善的,这种人我们把他称之为圣人,他为什么是圣人呢?因为他的心灵是我们不可企及的,我们是凡人,或者说俗人,弄的好一点我们是个贤人,再弄个好一点我们是个君子。我们的心灵深度是不一样的,心理学研究的是大众的心智模式,告诉我们我们为什么这样——因为我们心灵有一个镣铐让我们这样做,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是有这么一个镣铐,然后当我们放松这个镣铐的时候,就觉得自由、解放,心灵就会生长。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

去年12月份我也跟大家谈了一些关于“小我”与“痛苦之身”等心智模式,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最近发现的一种心智模式——园丁情结心智模式。如图三所示:

3 o" `; L* ^+ w) X: |

图三

比方说现在有一个花园,我们请A做园丁,他来帮我们打理这个花园,结果A很投入,注入了很多心血,他投入了一定程度以后他就会将这个花园与他的自我发生联系,这个时候外面的人对这个花园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人干涉这个花园,觉得A弄的这个花园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园丁就会怎么样?就会抵触。因为理性上他知道还原不是他家的,别人是有权评价的,但在情感上他们会很反感,然后外面的人又会怎么认为呢?他会认为这又不是你的花园,我说话你管得着吗?然后两人杠上了,A的这种心智模式这就是园丁情结心智模式。如果认知了以后要跳出来看这种心智模式,如果我是园丁A,外人来干涉我,我也会像A那样,如果别人是园丁A,我是外人,我对别人也干涉抵触,我也会烦。同样是你,同样的情感都会有。认识到了这些,我们内心就会一定程度的释然,就像心灵的某个角落被灯火照亮了一样,这种情结对我们的控制就会降低,大家相互之间就多了一份理解。

这种心智模式在我们工作中经常出现,比方说B管实验中心,大家说实验中心好,B就高兴,我说实验中心有什么问题,B就不高兴。但是当你了解这种心智模式以后,院长你说我的部门不好,我会多一份理解,也不会太在乎你有那么点反感,因为我知道,别人说烽火学院是怎么怎么的时候我也会产生反感情绪。这时候这种效力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发现这种心理模式然后理解,心智模式对我们的控制力就会减弱。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

美学、艺术等等它们主要是培养我们真善美的情感,人的真善美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不同人对真善美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情感上还达不到一个层次,情感就是好恶,我们一听到善的,我们就觉得舒服,一看到美的,我们就舒服,我们一看到假的丑的,我们就心里烦。这就是一种情感。

2 n( I7 q4 Y4 z" D. |% y

' @, n# ]) ^7 M* ]5 {9 s7 y6 ^; }2 d

图四

情感就是一种模式,是个很细致的问题。如图四,我们要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心灵的生长是一步一步的,要想从a阶段到b阶段,首先我们要认同接纳我们的心灵模式,你现在的心灵的水平,你才有可能从a到b,你不认同、不接纳自己,是无法从a到b阶段的。当你认同、接纳现在的你,也有助于自己心理的生长。

我们有时候总是问自己,这本书我真的读不进去吗?我真的读不完吗?就一定这样吗?如果谁惹了我一下,我问一下自己,我真的需要生气吗?我真的需要在乎吗?看着这个山很高,我不想爬,我真的就爬不上去吗?所以说这些问题,就是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也就是自由度,突破这种模式对我们的控制,我们要增加我们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此处用泽尧的“投入与跳出”理论、用“投入与跳出三种境界”来做说明“跳出,然后才有选择!”,岂不是有画龙点睛之效?要让我们形成一切皆有可能的思想,虽然有点有理想主义的说法,但是目的是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改善自我。

我们不能受制于他人,不能守制于团体,要让自己在生长中一点点解放并让自己的心灵独立。这种独立的自我意识,对我们心灵的成长是很有用的,有的人一辈子依附他人,总指望别人,将命运控制在别人的手上,这就是一种依附的心灵,对于这种依附的心灵我们要解读,我们要有一种独立的意识。好比我们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老说你“应该怎样怎样”,实际上较好的方法是问他“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这个说法非常好!!这是一句很有效的修炼语言呀!这个东西在跟我们内心碰撞的时候反问内心,这种质疑是有助于自己心灵的生长的。

为什么要把学生先放在学校,有的人说现在让学生在学校里是为了适应社会,那是鬼话,那还不如直接放到社会,免得耽误学生好几年的时间。实际上学校不是为了适应社会,也不是因为功利性的某个目的,教育和学校的目的主要是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帮助心灵的成长。心灵的生长是需要看大量书籍的,也就是说心灵的生长是有这种需求的,我们不慰藉食粮,它就长不大。希望大家多看书,读好书。谢谢!

( ?4 Z$ z) ]0 u7 U" A: S( |3 `7 b1 A

“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我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97

主题

26

听众

1万

积分

会元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签到天数: 304 天

[LV.8]以坛为家I

注册时间
2013-3-22
最后登录
2020-12-22
积分
10307
精华
1
主题
97
帖子
1127
沙发
发表于 2013-3-29 12:21:39 |只看该作者
说的真好~
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为左脑产物,“奇”为右脑生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7

听众

3608

积分

解元

Rank: 12Rank: 12Rank: 12

签到天数: 18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注册时间
2013-3-23
最后登录
2019-11-29
积分
3608
精华
0
主题
2
帖子
407

晒图达人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3-3-29 13:37:32 |只看该作者
独立、反思、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