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1:算计工作的“投入产出比”
3 e3 O- q8 }, W2 R- a 新入职期间的工作,繁杂琐碎,有很多工作看上去可能没什么意义。有些做业务代表的小伙子,起步阶段是在帮经销商打杂;而做内勤的小姑娘,头半年可能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复印、扫描、制表。更要命的,是那些动辄就得坐好几个钟头的会议或
培训,得强打精神才能做到不昏昏欲睡。
( r& Q. h( e. ~9 n1 _! z 我就是在某次大会上昏昏欲睡的时刻,朦胧中听到主讲人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做事情就要有成效,不能只做样子。”然后我一下子就清醒了,觉得反正时间也耗上了,没有吸收到东西实在不划算。
. x6 H! U2 w. [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慢慢领悟到,在效率相仿的前提下,其实大家拼的是“有效时间”的多寡。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既然时间上的“投入”已成为既定事实,那么为自己付出的时间榨取最大收获才是最大的“产出”,比如,在那些成堆的复印资料里寻找玄机。这里说的“产出”不是经济效益,而是成长与收获。而有些实在没有料可挖的工作,在保质的基础上尽快结束就好。
9 w- {9 c; x4 d/ g
习惯2:节约别人的时间是种美德
8 C3 G t* _- w) D+ N' q
如果列举最受老板欢迎的职场习惯,“帮我节省时间”一定名列前茅。对于身居高位、极其忙碌的老板而言,得力下属的首要特质,就是能够帮他们节省时间。
3 x/ N$ L( y6 R8 E6 I B% v
有一回,客户的对接人让我改一个脚本,我就问站在身边的他:“制作人电话是多少?”他一边翻开手机帮我找,一边用很克制的语气说:“通讯录你没有吗?”当时我特别不好意思,通讯录我当然有,只是懒得去打开几个文件夹找出来。我走了捷径,却侵占了他的时间。
) M5 J" i8 B" y1 O) v于是我意识到,不仅要节约自己的时间,更要节约别人的时间,无论对方是老板、客户还是协作者。
- O2 V2 ^$ Z& U& P8 t' C g
有时候看到一些极尽繁复的工作汇报,我都特别为当事人惋惜。我们交出去的每件工作,其实就像你的简历一样,会让别人对你做出判断。不够简洁的工作汇报,只能让上级把你划入“浪费我的时间”的那一类别里,永远不可能进入“第一顺位”的榜单。
习惯3:守住自己的“专业圣经”
) X/ _1 t# S3 C( x- y3 c& \1 T; w
奥普拉说:“你做的每件事中都存在一门
课程,而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你往前迈进的方式。”这个世界,目之所及,皆有学问。
! k# s3 i( k/ I, D: u, o7 z 我们各自的专业,都有自己既定的理论体系,大多数也有一本经典教材,这本教材,就是我们的“专业圣经”。对于营销人来说,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就是这样一本“专业圣经”,可以伴随我们整个营销生涯。
( W+ E: [9 W! }0 E- ? N" s
在专业阅读上,读好一本书,比读遍一摞书要靠谱许多。同样是《营销管理》,我见过有人看一遍一知半解就扔下了,反正别人提起时,也可以说“我看过”;我也见过有人一遍接一遍地看,十几年营销生涯了还在看。后者的成就,无疑要大得多。这类书之所以叫“专业圣经”,就是要我们时常温故知新。你见过哪个基督徒只看一遍《圣经》,就把它扔一边儿去的?
: E6 U8 q2 X# J( e% y
习惯4:像老黄牛一样“反刍”工作
`$ V& X1 z) d4 ?) A' D; a 我一直被教导:一项工作结束,一定要有个成果,不然就白干了。所谓“雁过留声”是也。“留”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刍”的过程,即二次消化自己的工作内容。“反刍”的对象可以是会议、展会,也可以是培训、计划,甚至是一次谈话。
! a* d( r" Q# A6 Z' V 每次和善于沟通的人交流之后,我都会坐下来回忆:对方想传递给我什么信息?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他用什么方式传递的?为什么这样传递?我接收的效果如何?每次把这些想清楚,都有一种跟高手过招后的酣畅淋漓之感,于我也是很好的学习。参加展会或是高质量的培训之后,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做个PPT,也已经成为我的习惯。
% ~# S6 _ R8 Y7 w- @ 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经历类似的人,成长速度却大不相同。虽然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能有多大的成长,就看你懂不懂得“反刍”。
" n! J! D, C$ J( e: L6 I7 {习惯5:让思维跃然纸上
; O3 [6 u" ]; K; q! b0 ^& q( D) g
拉开职场新人距离的重要一点,就是工作有没有思路,思路够不够清晰。
$ @6 Q" I" y9 F. h+ ^ 都说人和人最大的差距在脑袋里,可是思想这东西虚无飘渺,看不见也摸不着,如何才能使杂乱无章的各种想法有序化?我的办法是画思维导图,当思维跃然纸上时,思路就自然而然地明朗起来。
) i# {" Y% i* u# ~ R5 ]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工具,由英国人托尼·巴赞发明。《做单》里的主人公,在开发客户时都会画一张人物关系图,把影响订单达成的人统统写下来,比较他们各自对成交影响的权重,分析如何各个击破。工作中,我也通过画思维导图来分析人物关系,除此之外,我还用它列计划、做决定、写笔记、整理创作思路,甚至找工作和送礼物,一张张图见证了我的职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