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干时的收获:
背景:当时作为人力资源部骨干,刚开始的时候部长会交代我们一些任务,后来是会长直接交代任务。
作为骨干的职责:
1.绩效考核
2.通讯录和档案管理
3.成员课程表的收集,值班表的制作
4.负责配合和协调人力关系,帮助企划部准备好活动。
5.对每一次活动的出席情况进行备案。
这个时期,协会也刚刚成立一年时间,所以很多制度之类的都刚刚开始(第一届只有半年任期--社团建设期)。
A.绩效考核表的制定
我们当选骨干之后的第一个学期的时候,会长告诉我要一个周之后做好大家的绩效考核表,而协会内部只有日常的考核表格,根本没有绩效考核标准等相关。而且对于一个很小的协会来讲,绩效考核的必要性好像不是很大,但是觉得人力资源部门设置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这项任务是会长直接交代下来的,那么就执行吧。没有问刘会长怎么做,也没有问他想要考核什么,因为就我的观察以及日常的接触,刘会长是不喜欢别人总问他为什么的,更何况在这之前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出现的,也就意味着之后的绩效考核是需要我们来创新的,根据协会状况自己来做的。
我们部门是两个骨干,我和小Y,当时部长习惯于找小Y,会长习惯于直接找我,所以很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个人事情。
拿到上司的任务,那个时候是大二上学期,只是刚刚接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这个大模块,所以就只有自己在协会书架上面找关于绩效考核的书籍,开始大体翻看,知道了权重,知道了所谓的考核方式,但还不是很明白,也就是在不是很明白的状态下,我就开始了考核。
根据平时活动,设置为四个模块:例会的出勤(20%)、平时活动的参加(50%)、学习成绩(20%)、社区活跃度(10%)。在此基础上:请假(0。9)、没到者(0。7)、迟到(0。8)…
根据平时考勤签到表来计算相关的成绩,在绩效考核表算好之后,先给刘会长和部长邮件了一份,两人没有异议之后。再次将这封邮件发给大家。然后之后的总结大会上宣读,同时财务部会给予相应的奖励。
不足:
1.绩效考核中大家虽然参与活动,但是考核的标准并不能直观的将大家的表现反应出来。所以这个考核方法还是有待提高。
2.事前、事后的沟通。当拿到这项任务的时候,我其实是应该和部长沟通,同时再与大家进行相应的沟通,虽然按照当时的理解是,大家都没有学绩效考核,而且就算沟通了,按照以往的处事方式,大家也会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状态,也许会说,“你们人力部考核就行,我们看看就好。”但是前期的沟通还是必要的。其次就是事后的沟通,关于:不满意的地方&及建议。
3.与部门成员的沟通。虽说我们都已经习惯了独立工作的方式,但是对于部门来说,以及平时的TL来说,都是要以团队来完成的,所以保证团队之间合作的良好进行,还是需要很好地沟通的。还好,日后工作当中注意到了这一点。
B.带着方案找”上司”
2011年7月初,我还继续担任人力资源部骨干,放假前夕我跟副会长提到,关于书籍的整理的相关问题--建议人力部门作出一个书籍登记表,这样有利于书籍的管理。常务副会长听完之后,告诉我“作出一份方案出来,邮件给我,之后我再和你讨论这个问题。”
纵然心里有千万个不满,也只能憋在心里,写在日志中,当时这句话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个小提议,还得要方案。”其实,那时还什么都不太清楚的我,并不是很明白这份方案的作用是什么。
放假之前,写好相关的提议按照要求,邮件形式发送给了副会长,可能是因为放假,她也没有看,所以一直没有下文。开学之后,某次例会前期聊天,会长提到,关于书籍的管理。我跟会长说,“会长,当时我跟常务副会长聊到书籍管理的时候我提到一个相关的管理方案,要不我发送一份给您,你看行不行?” “你们副会长倒是没有跟我提起这件事情,不过你可以发送给我。”…
在自己经历过会长阶段之后,明白方案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也许你的想法很棒,但是棒的程度只有你自己知道,因为所有的idea都是你自己脑海中形成的,也许当你执行出来的结果才能更好地展示给别人,但是执行之前是需要和上司进行相应的提案,如何说服?或许方案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C.问题,想法?
骨干的那一年时间,发现了组织中很多的问题,比如:成员的积极性不高、条例的不规范、很多东西太过于流于形式…虽然提到了方案,但是并未见实施或者也没有改善的迹象,内心的有了自己想象的原因—是他们习以为常,懒得去改?还是他们没有发现?后者的可能性很小。
会长任期
前奏:
尝试着用WHY、HOW、WHAT的思维来解释一下最初协会组织架构设计的问题:
成立德鲁克管理协会,最初是由某个211学校的老师推荐的,之后经过相关的审核与准备,我们学校成功申请到了德鲁克之窗,筹备的时候是直接设置在我们学院之下,所以最开始筹备的时候就是老师指定了优秀的学生一起来设置的相应的组织架构,而作为第一届的他们也只待了半年的时间,在第二届会长的时候也只是试用,所以最初到我们这届的时候也就一直在沿用着组织架构中的相关条例之类的,从来没有人提出协会的问题存在是和组织架构其中的年级分布有很大的的关系。
我们协会是大一上学期新加入者都是会员,表现好的成员在大一下学期会根据大家的意愿,被各部长挑选至部门成为骨干成员,大二下学期有资格竞选会长,会长任期是一年,也就是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不过我之后的这位会长是一年半,后续会讲到)。
A.竞选前
竞选之前对于自己竞选成功的可能性做了相应的比较,分析竞争者的实力,之后就颇有压力了,我的优势:踏实、耐心、认真、对于协会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但是1.在和协会内部平时沟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很很善于和他人进行日常工作的沟通。2.和其他的竞选者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自己的人际关系似乎没有他们那么好。所以自己一直在纠结要不要去竞选,可是自己又担心如果不参与竞选,之后成为部长的日子也会变成远离协会。最后还是参与了竞选。
竞选的结果很意外,我成为了第三届会长,而之前一直将他们的优势与自己的劣势去进行对比的三位中两位没有成为副会长(其中大一、大二、大三、老师投票的比例是1:2:3:4)。后来好友帮我分析了一下,我觉得自己票数的比例占得较多的在于大一和大二的,大三、老师投票的对于最终成为会长、副会长的候选人票数差不多持平,因为只有三位老师。
可是就在老师宣布我成为会长的那一瞬间,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开心,因为那一瞬间我觉得压力好大,就像我们常常说的那样:领导=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