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6-8-4
- 注册时间
- 2003-7-20
- 威望
- 0
- 金钱
- 2756
- 贡献
- 70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826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731
- 主题
- 17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7-20
- 最后登录
- 2006-8-4
- 积分
- 2826
- 精华
- 0
- 主题
- 172
- 帖子
- 731
|
序言: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等成功案例的激励下,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特别是企业文化这一块。期望藉此凝聚团队,提升战斗力。但是,企业的美好愿望能否真正得以实现呢?本文尝试对这一课题做一简单剖析,与各位同仁探讨。
& S% P" Y3 v7 l+ H: ]8 D7 V [ 一、火热的培训现象: / N/ Y) I( t( w
" M% U" t @) [+ Q% K
8月,又是大批应届毕业生到各单位报到的季节。作为重头戏,各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在如火如荼的对这些刚踏出校门的莘莘学子们进行各种培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企业文化培训。企业远景展望,个人职业规划等等,在一系列波澜壮阔的远景描绘面前,这些还略显稚嫩的学子们无不激动异常,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要为企业奉献无悔的青春。企业的培训似乎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但是,事实果真如此么?通过几个做人力资源的朋友,笔者对一些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所得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 8 g- n7 S. M0 q- ^
" \4 c4 U5 i/ i3 n2 a6 R1 ^
二、尴尬的培训效果: $ }/ ~( i+ `' p9 G( h# c& ~* ?
: e2 x' i5 M' u( a* T0 q 1、过高的人才流失率:
5 O" W+ d8 J' O% K8 q8 @, v7 y4 r8 s- ^" [, C* K! a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一年后继续留在原单位的比率为78.4%,两年后继续留下来的只有36.7%。这就意味着企业培养出来刚刚能够独挡一面的人才,在短短两年之内就流失了三分之二,企业的大量资源变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
; Y- ~* ?& Z8 h6 G
2 K; X$ n% R- r" n% Y 2、过低的企业认可度:
) v; w) ]3 a/ Q
. }/ t4 k, s4 H: W9 |5 s$ I7 Q 受访的员工绝大部分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了对企业的失望。例如相对于企业宣传的家文化,很多员工并未从内心真正认可它,而只是把企业作为谋生的工作场所,仅此而已! & W1 x& M5 ?! H0 E- _
7 F) A! D2 V3 }3 g
三、原因探究: 4 d0 p; E, k& f- Y( W0 Y/ n
, P) R" [- J+ G# ^$ a. h8 A# \4 r' {$ M
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6 n2 g, z6 } U" ]0 j6 S
' H+ R, K; F# B4 \ 1 、企业自身的文化底蕴不够,缺乏体系。
$ B9 ~( H- Z2 o8 O; _' s9 r7 s0 V5 h3 u# V+ r: N1 h
正人先正己。如果企业自身的大环境就是不健康的话,又怎么可能要求员工能够做的更好呢?目前中国很多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是非常缺乏的。举一简单的例子,目前大多数中国企业标榜自己的用人理念是唯才唯德。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就处在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宣传的理念实际上并不能实施,或者实施的并不彻底。溜须拍马,用人为亲的现象比比皆是。企业文化在这里成为了时髦的口号,成为了宣传的标语。时间一长,有能力的员工当然会感觉到前途暗淡,萌生去意了。
0 ~9 l9 m: v- u/ Y! v- \( t8 }3 o+ g, n3 N( {' X
2、过分迷信培训的作用:
9 y/ n8 Z; S; @# S) B9 @
0 \1 n4 d, l" O+ O4 U 现阶段,培训风靡中国大江南北。企业似乎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但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这种过分倚重培训的做法,必然导致消极的后果。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很多职业人把培训的相关理论当作了口头禅。“不要对老板说不”“执行就是硬道理”等等,一时间,同事间总喜欢用这种这种形式来相互打趣调侃。如此一来,谁又能真正信服这些理论呢?其结果必然是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 m* G6 `( d2 i% M0 X& e8 ]! d, H1 v' l4 L0 M
3、企业培训短期功利性: , N% r. p$ m1 ^; a4 e
* _* {, m$ J! q/ ?' v 培训其实是一项长期投资,其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企业并不能领会这个精髓。企业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他们洗脑,以利于企业的调度。在这个前提下,很多企业的内部培训就成了的单纯的功利性活动,使得企业的培训越来越不受欢迎,尤其是有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人,这样的培训反而招来了相反的效果。 ! I# |8 Q( c/ p; \* m1 w. {7 T
0 j {# \" h( t6 q6 Z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某东北一家老牌企业,老板在接受了职业经理人的建议之后,决心招一批应届大学生来充实企业,提高业务队伍的忠诚度。一开始,阵势倒搞的有模有样,对学生礼遇有加。可是没过多久,老板就发现原来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于是原形毕露。为了能够在将来更好地把他们当作廉价劳动力,公司开始了对他们进行形式各样的“锻炼”。下车间劳动,义务给公司搬砖盖厂房等,还美其名曰“魔鬼训练,打造职业精英”。没过多久,学生十去其八,计划彻底失败。
. a2 a) C! @7 r, l, Z9 O# d8 U1 l) ~* Y. i
四、应对之策: " Y* L5 y/ T( V6 z' x4 H# G0 R
1 ?) k1 f0 t$ v
1、完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达成企业员工双赢。 5 v1 ]* M1 U; ^; V
( f7 J9 H% a4 R! k
培训效果的好坏,与企业自身的文化息息相关。海儿等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实施文化输出,与其自身相对规范的企业制度密切相关,离开了这些基本条件,所有的努力都将一事无成,徒耗公司宝贵的资源。
* E; m J! c) c1 B/ i2 b. K( J: W' X( o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他们的能力,加强公司员工的向心力,所以,培训就应该追求一个双赢的效果。当然,在目前就业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员工相对是一个弱势群体,但若因此就颐指气使,藐视员工的利益,企业将付出惨痛代价。毕竟,良禽择木而栖! 5 G' s( D- d" A* ?) H
& S! Z* ]2 g" E/ O2 O- ~( q9 Q0 s
2、正确认识培训工作,建立规范的培训体系
8 K' s, o# K3 f; F% ?$ ~1 V
. q' O/ s. [1 Z8 [8 [ 培训是一项投资回报极高的活动,但也是一个长期投资的过程。目前中国企业家最大的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搞运动,对于培训也是如此。一开始搞的声事浩大,到最后却草草收场。要知道培训的效果不可能立杆见影,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层对培训要有一个战略的认识,坚持做下去的企业必将获益匪浅。 ; ], o& @+ I6 P" }0 [
: d' n! {- W) S7 d+ R, a% v T 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基础条件去支撑。并不是简单请几个专家,开几场培训会就能实现的,企业必须成立专门的培训队伍,建立标准的培训流程,当然,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适当请外脑来指导一下。
& R" W* [8 q5 F# l5 y ?) J. c- D; F* B% i. ]) {
培训的形式是多样的。必须在不同场合不同层次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保持培训工作的持续性,包括内部工作交流会等都可以作为企业内部培训的平台。
- ~$ i) v7 ~5 S
6 M/ R6 H( h5 b. g* s 结束语:对于培训,企业应避免过分强调给员工洗脑,而应力求使两者利益达到双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员工通过企业这个平台,提升了自身能力,开拓了视野,对企业自然心存感激。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人还是重感情的,即使将来某天真的离开了企业,企业员工的关系依然如故。如果这样,那么也就不韪企业当初培训的饿初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