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1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庸之道

[复制链接]

9

主题

6

听众

2499

积分

举人

Rank: 8Rank: 8

注册时间
2014-3-31
最后登录
2014-9-1
积分
2499
精华
0
主题
9
帖子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6:57: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中庸之道
圣贤之人,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若论文韬,首推孔子。其思想理论,通过四书五经等名著流传至今,为世人所崇拜,他不愧为文圣先师。另外,他还是儒家一代宗师。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祖师,理所当然,他亦是我们文功方面之祖师。现将其中庸之道,简要地传授与你:
第一节  中字秘诀
中道从字入门,所谓字,一在身,一不在身。功夫须从两层做起,第一层寻身中之,须要回光返照,注意规,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为寻身中之。第二层求不在身中之,即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为求不在身中之。以在身中之,求不在身中之,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古圣贤真人,皆从此为第一步功夫。
中是儒宗,中为道本,中是玄机,中为捷径,五常百行,中立根基,动止得中,执中不易,更向中中认细微。其中趣,向你剖露,慎无狐疑。个中造化还须知,却不在当中及四维。这日用平常,由中运用,兴居服食,中里施为,透得此中,便明中体,中字之奥妙悟透了,便可得门而入。全中了,便能超凡入圣。所以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只说得这一个中字。立体十字在心中,冲出迷雾四面通。外圆内方中心点,灵活运用八方行。中生宇宙,中定乾坤,中通万物,一通百通。宇宙虽大,一心一体,万物虽多,同心同体。中心主体一找到,六神归位有主了。众人从此灵活了,人类从此有救了。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叫做中;坚守常规、不改常理,叫做庸。中是天下之正道,庸是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放之则充满世界,收之则退藏于心。其意无穷,皆是实学。有心者,常修此道,反复研究,定会收获多多。若终身用之,将受益无穷。上天赋命,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叫做正道。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一刻也不能离,若能离,则不是正道。
中为一体,而分阴阳。 中为一体,而立三才。 中为一体,而现五行。中为一体,而呈阴阳五行。中为一体,而划七巧,中理通天地,中为地基,两仪平横而中体才立,中理为度,而示公正。此为三才,庸中而和,解中,而通万理。中道无极端,两仪四向平衡 通天地,而为六向全。中随体化无,全息无极,何来极端。中是天人合一。中是致和谐,圆一体,活全局。
执中不易,守中更难。所以圣贤之人,在无人目睹之处,也能警惕慎重,处处捡点自己。在无人听见之时,也能常怀恐惧之心,时时严于责己。在有道人眼里,世上无私可隐,无事可藏。常言说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因此,圣贤之人,谨小慎微,责己慎独。
喜怒哀乐未发时,叫做中;发而皆符合礼仪分寸,叫做和。中是天下之最大根本;和是天下之共通大道。唯天下至诚,能创定天下之长久法规,能确立天下之根本大德,能懂得天地之变化道理,因而也就能做到处处都不偏不倚。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静,静而觉,动而正,所以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能做到中和,天地就位置端正,万物就发育生长。
第二节  修道秘诀
圣贤之人,皆都修道。若论修道,首推老子。其《道德经》,为道学名著。古今中外,凡修道之人,无不把其书尊奉为圣书,老子不愧为修道者之宗师。现将其自然之道,简要地传授与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叫天地之始,有叫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寞无声,寥如虚空,独立而不改变,周行而不疲倦,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其名,勉强叫做道。道为何物?无法形容。其变化莫测,无影无形。惚恍之中,其中有象;恍惚之中,其中有物;窈冥之中,其中有精。自古至今,其名不去,我以此而知万物之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得道而清,地得道而宁,人得道而圣,神得道而灵,海得道而盈,万物得道而生。天不清则裂,地不宁则崩,人不圣则凡,神不灵则消,海不盈则竭,万物不生则灭。
反复是道之运动,柔弱是道之作用。恒存之道,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叫做天地根。它连续不断,用之不尽。信道之人,与道合一;信德之人,与德合一。道因得人而乐;德因得人而乐。因此大德之人,能与道共存,并且一言一行,惟道是从。
若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妙,在玄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是我人生之主宰,真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由此定。由此可见,此窍之重要,对人来说生死攸关
所以说此窍是总持之门,天地之根,万法之都,生身之原,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亦无边旁,更无内外。此窍人不易见,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无心求,有心守之则着相,无心求之则落空。其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自归,不守自守,中心之既实,五行之自虚,思虑之自安。
所以修道之初,要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修道之人,还要心胸开阔,肚能撑船,处事乐观,忘记一切恩恩怨怨。只有这样,在修道之时才能一身轻松,没有任何负担。因此,修道人,心要空,劳劳碌碌苦无穷。成易败,少易翁,世态无常若梦中。功名利禄埋俊杰,爱海苦海伤英雄。急求道,紧加功,跳出迷途四路通。
第三节  修心秘诀
所谓修心,亦是修道。道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亦为心性。所以要修持心性,一意守道。
修心之要,全在收心,收心之法,莫外寡欲。人之心为主帅,眼为先锋,欲收其心,先摄其目。因此目勿妄视,耳勿妄听,口勿妄言,身勿妄动。
修行不论行住坐卧,天门常开,地户永闭,专意观息,神不外游,气不耗散,久久锻炼,自然心空。心空才能全身虚空,久而行之,自然身心清静。只有身心清静,才能气血畅通。心不静则气不和,气不和则形不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凝神调息。
圣人之,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适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
人心虚灵不昧之中心,原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原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原是粹然至善,纯一不杂的。明明显显,本是圆明,洞洞彻彻,而无阻碍。以为有,不睹不闻,未尝有;以为无,至灵至神,未尝无。本无方所,亦无始终,未有天地万物之先,这个中心是如此;既有天地万物之后,这个中心亦是如此。
灵灵不昧,了了常如;此体不生不灭,此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天地之先,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