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12-14
- 注册时间
- 2015-4-15
- 威望
- 471
- 金钱
- 3928
- 贡献
- 954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5353
- 日志
- 87
- 记录
- 0
- 帖子
- 184
- 主题
- 101
- 精华
- 0
- 好友
- 2
![Rank: 1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1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1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2.gif) ![Rank: 1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Rank: 1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Rank: 15](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蒙面人](source/plugin/blueidea_extra/img/gender0.gif) - 注册时间
- 2015-4-15
- 最后登录
- 2015-12-14
- 积分
- 5353
- 精华
- 0
- 主题
- 101
- 帖子
- 184
|
本文版权属 双高志信HR所有
转载请注明: 中人网论坛- 双高志信HR-( 链接地址:http://community.chinahrd.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4288)
一位HR朋友讲过一件趣事。某年总经办为了写公司总结,要收集各部门的年度工作信息,而人力资源部超期一天才上报信息。没想到总经办的“写手”却一点不生气——没事,你们不用着急,我们直接用了你们去年的材料,反正也差不多!这事传遍公司,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起哄,朋友无比尴尬。% f1 e D1 q5 c1 s% ~& X% @
人力资源管理结果“定性”多于“定量”一直是硬伤。但HR们从未放弃过量化人力资源管理贡献的努力,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数据化,这是他们主张自己专业性的最大筹码。特别是在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日益受到质疑的年代,这个需求异常迫切。' \' T* `/ G; u" D' h
事实上,这种看似“功利”的要求并不是HR们追逐数据化的唯一原因,日益迭代的商业逻辑让企业越来越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但HR似乎难以承担这种任务,标准化的选、用、育、留流程和各大职能模块越来越失去以往的作用。但超越这些流程和职能究竟要做什么,各个企业有各个企业的情况,没人能说得清楚,似乎也没有一把万能钥匙。
! ?+ N2 b2 t& S1 Q, _( W于是,HR们开始向财务人员学习,通过数据分析来调整前进的方向。但HR发现,并没有一个如会计准则般的标准,反而让自己迷惘,甚至难免会走入一些陷阱。
~; k) P5 V4 L- X- Z9 q
* u! D/ |1 j7 y- {7 _陷阱一! V$ T0 b2 i4 F, m' @) S
走向“人力资源会计”; `# l, w6 C# i( n3 {
& N" k, q+ d+ y9 n! m
人力资源会计将员工价值按照资产来处理,认为这是会计准则忽略的“表外资产”,通过计量企业为获得人力资产的投入(招聘、培训、薪酬)和人力资产带来的产出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投入便于计量,但产出却难以计量,企业的绩效产出是各类资产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人力资源(资产)的贡献显然难以分离。
- v* R8 \5 k3 z) d另外,人力资源真的具有资产特性吗?现实情况是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拥有”只是暂时的,员工仍然掌握了资产流动的主动权。可口可乐老板有句名言:“拿走我的一切,只要还有员工,我可以再造一个可口可乐”。事实上,最宝贵的是员工沉淀下来的组织能力,而不仅仅是员工。
& r7 `# a! |; X, A在互联网商业时代,人力资产的流动性会愈演愈烈。未来是人人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企业日益变成平台,与员工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外包关系。问题来了,你见过哪个企业把外包商的资产算作自己“拥有”的?2 k; n$ a) G2 ^+ n
+ a4 V! Z1 S+ L c陷阱二
1 i' \- v6 _7 @, c( I. e3 w走向“人力资源审计”/ T( k2 x0 Z, }
. U k! x' n0 ~即信奉标准化的流程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带来更高的组织绩效。反过来说,审计一个企业对于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执行程度,就能衡量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w7 t! J" A) `5 a
但是,执行某种流程与组织绩效之间并无直接关系,更像是一种必要非充分条件,甚至有时根本不算必要条件。多数情况下,“规定动作”并不奏效,看似混乱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可能带来高组织绩效。因为商业逻辑已经变了,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执着于管理模式,而应介入商业模式设计。
8 p1 s7 `8 ~+ [4 G. i
* {8 j& H) I+ d1 S陷阱三
( r9 ?$ {' z" G* I4 g) _/ U走向ROI(投资回报), [& m* [% x' ^2 ]2 w
0 G* h9 t2 w9 Z$ Z+ n
其理念是计量每个HR项目的投资回报,并将资源配置到投资回报更高的项目上,确保产出最大化。产出虽可计量,但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弊端相似,其产出是难以量化的,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到绩效产出本来就是非线性过程。
4 h; C$ x6 }# W# \% ~7 t) b
% S6 J1 E6 Z j6 ?# A! x8 b9 n另外,计量这些成本收益会耗费大量成本且繁琐,也无法使用ROI来监控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状态。ROI的方法更像是把企业决策层变成了一个投资机构,把人力资源部变成了一个创业公司。这显然不是对人力资源部应有的诉求。
, h, j$ p+ n( T) y% l: A& V# |更现实的情况是,这些数字通常不会让高管和直线经理们太过感冒。很多HR主张的收益“太虚了”,老板关心的是“三张表”。而HR不能从资产、项目的角度进入三张表。于是,所有的数据化就像自说自话,并没有统一到老板和直线经理的频道里。$ ~- i) ^$ V# Z) I/ Y* G% n; h
4 Q; k7 I3 _( a7 i. Z& a' ^6 [
陷阱四2 ^5 R f8 R+ v {3 A
走向狭义人才盘点
! w" j* c' v0 ?2 P5 r
. v& k, @3 F: p0 P# D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致胜的关键,但不是唯一。人才是原料,必须放在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系统)中才能产生组织能力和绩效。狭义的人才盘点忽略了组织模式的作用,仅仅盘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却忽略了管理幅度、组织决策速度等有关“模式”的因素。* U' U7 q0 [7 H( s6 K q6 }
当然,要仅仅盘点人才而忽略组织模式可能也有两条出路:
" D- ~. V% s2 Q1 o. M2 p& L4 F第一,人才盘点必须是放到组织模式中进行盘点,说明人才在组织中聚合的状态。例如,我设计过一个“人才成长率”的算法,说明了员工在组织中得到有效成长的程度,有效成长的员工是正能量,沉积下来的员工股就是负能量。+ Y8 B+ K% r' `+ O6 I
第二,人才盘点必须要说明人才和组织模式交互的结果——员工行为。若非如此,人才就仅仅是“纸面上的优势”。事实上,在NBA球队中,我们也不难举出明星球员云集但战绩糟糕的例子。在《员工计分卡:为执行战略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管理》一书中,开发了包括员工成功、领导和员工行为、员工胜任力、员工心态与文化四大维度的计量方法,承认员工行为是重要的测量维度。实际上,员工行为就是员工与组织模式交互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