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欢乐颂》到《我的前半生》,似乎如今越来越多的现代剧都喜欢将背景设在——“上海”,这个永远不乏话题的城市。 在很多人的眼中,上海是个“复杂”的城市。 这里的节奏很快,快到晚上12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 这里的机遇遍地,相比较“人情”,更尊重不同领域的“游戏规则”; 这里的等级分明,有97%被房贷、车贷压到喘不过气的“金融民工”,也不乏贺涵、唐晶这样,年薪轻松百万、千万的“精英”…… 但即便是只有微乎其微的可能性挤入那3%的“精英行列”,每年还是有无数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一批又一批地来到这里。 到如今,这个面积不足北京一半的地方,人口却比北京足足多出了300-400万。 有十几年前来上海打拼的老前辈调侃:创始人一轮一轮稀释到最后,上市能变现的钱,还不如当年呆在阿里没走的同事卖股票挣得多。 而那些当年把房子卖了砸锅卖铁创业的人,5年以后回头看,当年卖掉的房子都变成了学区房,涨成了天价,1家公司还不如2套学区房贵。 曾经那些争着跳入“百万年薪”虚荣陷阱的人,终究其中的大部分,还是把自己的职业生涯透支到了无路可走,只能原地打转…… 也许他们的内心深处,不是不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只是“侥幸心理”,让他们不愿意迈出新的步伐,而甘愿在这条大船上原地跑步十来年。 上海,或许是个“造梦”的地方,但又何尝不是一个“毁梦”的地方。 别跑得太快,小心掉入“百万年薪的陷阱”。 . R9 @$ y/ V( S; h, l. s ^2 T
1 和“努力程度”无关 行业,直接决定了你累积财富的速度 什么行业、什么年纪的人,能够达到年薪百万? 大家一般能想到的无外乎,金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销售,以及最近大火的《我的前半生》中贺涵、唐晶、陈俊生所在的咨询公司(至于咨询公司有多么牛逼,大家可以参照之前写的“《我的前半生》:除了小三上位,终于找到陈俊生离婚的第二个理由了!”) 记得之前和一个普华永道上海所的朋友聊天,她介绍说,现在普华一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就可以拿到9k+的月薪,当然,这不包括其他一系列的项目提成。 而之前有提到的,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实习生工资更是高达4万/月。 对刚刚毕业的他们来说,距离年薪百万能有多远? 曾听做基金的朋友聊起过他的生活状态,一年3个月,用生命来追业绩,赚个三四百万,剩下的时间,用来怀疑人生。 销售就更不用说了,就连如今那么不景气的纸媒,一个优秀的销售总监的年薪水+奖金,也有150w-300w了。 相比较而言,对于所谓端着“铁饭碗”的公务员来说,要做到年薪百万真的很难,差不多最快也得到40-50岁了。 更别提,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工作几十年月薪最多不过1w+,这辈子,几乎只能做着“中个500万彩票,从而身价百倍”的大梦。 跨行业比“薪资”根本毫无意义,一个每天在办公室每天处理报表的出纳,非要和销售、IT在工资上一较高下,未免显得太不切实际了。 行业,有时候直接决定你积累财富的速度,而这,和“努力程度”无关。 9 K# O1 N5 T+ A
2 工作前五年,先别急着“优秀” 有一样东西,比薪资、职位更重要 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对高薪资、高级别的岗位有执念。 尤其是在现如今,一个公众号都可以融资上百万的互联网时代,身边有太多和自己年纪相当,却“优秀得只能去仰望”的“成功人士”。他们年纪轻轻就年薪百万,出任各大公司的CEO,VP,总监。 在这种优秀的比较之下,很多人都产生了动摇和攀比。 看到别人比自己工资高,就想方设法换工作;看到别人有各样闪瞎眼睛的光环,就想学人创业,也融资个几百万。 把别人的优秀,作为自己参照的“标准”,带着恐惧又积极的心理,诚惶诚恐发誓要改变自己,最后,实则是在一点点挖空自己。 还记得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市场部工作的时候,部门总监是个狠角色。 她的知识面极广,考虑问题也很周到,执行力超强。策划世界大会,主导各式项目,经常会对我们的策划案提出各种质疑,而且一针见血。即便是当时组内号称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的成员,每次开会都会被她问到面面相觑。 而后来才知道,这样一个堪比“唐晶”的铁娘子,不过是大专毕业。她曾经在魔都最辛苦的媒体工作过7年,其中5年,职位不曾变动,领的也是最低工资,经手了无数知名的传播项目,才练就了这这一身专业本领。 职位、薪资重要么? 答案是当然的,只不过,这有一定的时间前提。起码,在毕业后前五年,这不是最重要的。 现如今,企业竞争淘汰制度越来越公开公平透明,总监、总经理越来越不意味着什么,关键是你在做的是什么事? 不少外企越来越淡化经理、总监之类的title,VP更是可大可小,在各公司意味的职权都不一样;在杂志社,主编比总监职位高,但在网媒,总监比频道主编职位高。 其实职位到底怎么叫,对于个人发展,越来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的,是什么级别的人该干的事情?你学到的,又有多少? 对于刚毕业,或是对自己未来规划还不明晰的你来说,先别急着优秀,小心行差踏错,那到时候,真的就离你所期待的百万年薪越来越遥远了。
- {3 @' d5 |( i) G3 迈往百万年薪的“第一步” 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职场天花板”高低 那么,是否意味着,行业选对了,就一定能年薪百万?选错了,就注定只能在“中低收入”人群中徘徊? 其实,决定你“估值”的因素有很多,选对了方法,分分钟你就能找到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这里简单给大家介绍一种“百万年薪圈进阶法”,简单说,就是圈子*能力*特色。 首先,谈谈圈子。 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没有因为广告而买一个东西了?现如今,很多时候,我们的购物都是源于朋友的推荐。因为产品过剩,信息爆炸,从信任的人哪里获取的信息,可行度更高,也更节省时间。 消费正在圈子化,职场也是一样。 据调查,在中高端招聘市场,近40%的职场人的招聘都是通过熟人转介而成,而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今天的职场,越往上越是个江湖。 例如,之前有个在国内某名企工作的朋友,他们公司要招产品经理。最后他的招聘过程是这样的——发朋友圈求助,被朋友拉进一个产品经理的群,认识了群主,通过群主推荐找到了合适的人。 朋友——圈子意见领袖——朋友 ,这就是圈子的链接方式。 总以为,年薪百万的圈子的最LOW的人都比年薪10万圈子里的人能力高,但是当你真正进入,你才会发现其实每个圈子里牛人的水平相若。真正区分他们的,不是能力,而是圈子的不同。 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圈子”的突破口,并成功进入圈子内部。 再说说,能力。 等你进入圈子了,而圈中有很多人,想要脱颖而出,你只能靠能力。这时候,圈子就相当于“能力的放大器”——如果强,你会比以前更强,如果弱——你也会迅速被不看好。 当圈子和能力一定,你就需要找到和放大自己“让人讨喜的特色”了。轻松逗比、严肃极客、屌丝鸡血……在这个情感消费升级的年代,最大的风险,是大家把你当个毫无特色的好工具。
. }8 Q. [/ s* x8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