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新华 于 2018-5-18 15:32 编辑
; v/ \% @" {, C
* m6 U* S1 c6 J" ~4 A2 o何为诚意?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了六个问题。提这六个问题的人看起来好像都很诚恳,都是诚心诚意地请教老师该怎么办,让老师帮他支招。这种意看起来是诚的,因为提问题的人都是在虚心请教。但是,我们能不能顺着他们的请教给他们支招?不可以。前面我们已经解答了六个问题证明这种思路不行。因为你只看到了他表面的诚意、诚恳,没有看到他这种意念背后的一己之私。 你没看到他的一己之私,你就会受他一己之私的支配。他表面上请教你,实际上是让你帮他打架。你这样能不能真的帮到他?不能。所以,我们首先要诚他的意,要让他请教的这个意念、这个念头更诚。他请教问题,表面看起来很虚心,他问你碰到这样的员工怎么办?碰到这样的老板怎么办?碰到这样的总监怎么办……你千万不要被他迷惑,因为他已经被他自己迷惑了。他被自己的什么迷惑呢? 在自己身上找问题的人,问题会越来越少。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的人,问题会越来越多。 提这六个问题的人都认为别人有问题,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有问题。这算不算真正的诚意?不算。没有把自己的一己之私看到,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念头,以为自己是被别人所害,这种人表面上诚意,实际上不诚意。因为他的意念当中还含有很多自私的动机,你跟着他走,事情会越搞越糟。这种后果他也没有意识到,怎么能算意诚呢? 任何念头一起来,就能够被自己观到,这个才叫诚意。要怎么观呢?要像闻到恶臭马上就厌恶,要像看到美景马上就喜欢。也就是念头一起来,就能捕捉到;自己的私心捕捉得到,别人的私心也捕捉得到,这才叫诚意。 “诚意”的这段话:“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教我们快速捕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念头一起来,就能看得清楚。为什么要快速捕捉念头呢?因为念头一起来,马上就消掉了。提这六个问题的人为什么没有看清他们自己的一己之私?就是因为他们自私的念头一起来,问题马上就跑到别人身上去了。 常人就是这样,问题(念头)一起来,马上到别人身上找原因,他不会马上观自己的念头。所以,他就以为都是别人的问题,这就是曾子讲的自欺欺人:以为自己是对的,实际自己是错的,而且还真以为自己是对的。不是他知道自己错了,然后装作我没错。他是真不明白,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而是他把自己给糊弄了。 我们讲了六个问题,提这六个问题的人自己有没有责任?有。解决问题是不是要从自己入手?是。从原因来讲,产生这些问题自己有责任;从结果来讲,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自己入手。 但是,提这些问题的人给我们的引导是在自己身上用力吗?不是。这明摆着就错了。但是,他会认为自己错吗?提这六个问题的人都不认为自己错,都认为就是别人的错。这就是自欺。看不到问题真正的原因,找不到问题真正的解决之道,然后又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就是自欺。生活当中、工作当中这种情况很多。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独”是指什么?是自己的那个念头。因为你自己的念头,只有自己知道,所以称之为“独”。 人的念头冒出来,只有自己知道。提这六个问题的人冒出来的念头,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只有自己知道,就要小心。因为别人没法知道,别人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当然也就很难帮上你。这就全靠自己小心了。所以,它必然是一个“独”。 “慎”是什么意思呢?谨慎。要防止自己的念头把自己误导到只针对别人。只要念头一起来,你就知道这个念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这个念头到底是善还是恶,这个念头是指向别人还是指向自己,这个念头有没有改变事实。你自己明明也有问题,但你把问题都归结成别人的问题;你明明有私心,但你认为你是正义的。你一切的念头都在做这种转换,你要能够觉知这种转换,要谨防自己骗自己。一旦它转换成功,它就立马骗你自己。 靠什么来防止念头搞鬼?靠良知。良知像一盏灯,它照着念头,把它盯得死死的。只要念头一冒出来,就立马把它抓住。良知告诉你:你的念头在搞鬼,明明是你的问题,你转成了别人的问题;你把大家搅进来,让大家帮你出主意,最后明明没有用,你还认为这样对,这样的事情你少干——良知把你看得死死的。 曾子把人心看透了。他知道每个人的脑袋里都在干这个活:总是把自己的问题转成别人的问题,然后逃避自己的问题,只想着怎么对付别人,这明明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每个人都这么干,那六个问题都是这么提出来的。 实际上,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常人基本上都处在一个自欺欺人的状态。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变成了别人的问题,然后自己信以为真,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明明这样解决不了,自己还以为能解决,还请别人帮忙。这都是自欺。最后企业的问题没解决,工作的问题没解决,生活的问题没解决。欺骗别人,把别人也忽悠着跟着你一起去冲,这是欺人,合起来就是:自欺欺人。 用良知看住自己的念头,这叫诚意。 那么,曾子给出的招是什么呢?用良知看住自己的念头,这叫诚意,叫慎独。 看住自己的念头,佛门叫看(kān)念头,儒家叫慎独。慎独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念头,就是为了把念头看住。因为念头你不看住,念头就要转。怎么转?把自己的问题变成别人的问题,把根本没用的答案看成是正确的答案。 《大学》解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大学》不是知识、不是学问,而是功夫。把人的念头盯住很难。千万不要让你的念头随随便便地跑掉,然后又转成别的念头,所以要慎独。 我们可以把“诚意”归结为一句话:用良知随时审视念头。或者说:念头一起来就受到良知的审视。什么是良知?知因知果的知,就是良知;把因果都看得清清楚楚的知,就叫良知;同体以后的知,就叫良知。 不把自己和别人看成对立的,认为别人的问题自己也有原因,你马上和别人就一体了。别人这样做是错的,但他也有他这样做的原因,你一理解,马上和别人同体;你一找自己的问题,马上和别人同体。因为别人的问题你看到了,你自己的问题也看到了。大家都是问题的制造者,同时也都是问题的受害者,还是问题的解决者。制造者、受害者、解决者三位一体,就是同体。 诚意源于良知。没有良知,谁去审视念头?所以曾子说“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就是致良知。 良知源于格物。克服一己之私就是格物。 克服一己之私,你就不再被它障碍,你就能看清事情的因果。 为什么要克服一己之私?因为克服一己之私,你就不再被它障碍,你就能看清事情的因果,而且是直接看到,这叫因果昭然于心。 “昭”是什么意思呢?昭就是太阳直接照着的意思。太阳直接照着,地上的东西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不会有任何障碍。人的良知起来,因果自然而然的在你心目中呈现出来给你看。不用你思考,也不要去说服别人。有一个成语叫“昭然若揭”,意思就是一目了然。 在回答这六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没有不断地动脑筋,只是带着大家一步一步看***相而已。所以,真正的智慧是不要动脑筋的,真正的智慧不是靠思考得来的,是靠良知起来得到的。良知起来以后,你就可以对一切一目了然。 智慧来源于良知,良知来源于克服一己之私。你把一己之私克服了,你的良知就起来了。人的良知起来,因果昭然于心,你就是个很智慧的人。所以,曾子说“致知在格物”。格物就是格除一己之私,恢复一体之知,故也称之为格物致知。
2 l! B: O3 m5 w; f- l! t2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