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孩子有同学衣服鞋帽几千块,攀比怎么办?
作者:李泽尧
太太跟我讲:孩子学校有的同学随便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就几千块,他们会攀比,怎么办? 我跟太太说:你要告诉孩子,不管有的同学、别的同学穿的衣服、鞋帽值多少钱,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些东西都不是他自己的,而是他妈妈的、或者他奶奶的,只有那几门课的成绩,才是你自己的,做人,不要拿别人的东西去与人比!” 孩子,很难不攀比、做人,咋能不攀比? 问题是:比什么? 这里面的道理在于:做人,比的不是身外之物!一个人不能、也不应该拿父母、或者他奶奶的东西去与人比,而是要拿自己的东西、自己创造的部分,去与人比!否则,都是他妈的、或者他奶奶的! 这叫做“内心强大”、这叫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何况少年,重在立志、重在有追求。 事实上,那些掀开自己衣服让别人看品牌、看牌子的孩子,估计一定是成绩不好、在课堂上没有成就感,才会在课后去寻找价值感——你想想,他的内心是不是有点可怜? 最后补充一句: 如果孩子真的觉得压抑,那倒好:化“悲痛”为力量吧!美国人有一本书叫《自卑与超越》,“自卑”正好是“超越”的动力,李泽尧有说:“欲望未满足,才能升华为梦想!”少年正好立志、发奋向上啊! “三面合围、网开一面”,拼搏就是,正好!
案例:国骂TMD的由来——是妈妈的还是你自己的
案例 某校高二学生,在他母亲每天送他去学校的时候,他都会提醒妈妈“离学校远一点”停车、他就要下车,为什么呢?因为他怕有同学看见妈妈开的那个在他看来“很低档次的XX车”!为什么每天都要提醒呢?因为做妈妈的总是想多送一程、也好让儿子少走几步! 亲爱的读者朋友,大概你应该可以想象,这个儿子活的有多累!!而那个妈妈,又是何等的无奈与伤心?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根本就不是“故”事、只怕每天都还在我们的国家里上演(除非寒暑假)! 请问:这孩子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们的心理障碍有何等的严重?
看到报纸上关于在校大学生的攀比和财富比拼,让我想到自己为某省级企业准处级(即将赴任处级职务)干部管理培训班上课时讲的道理:“是妈妈的还是你自己的”。 我在白板上画出下图后,对学员——五十余位准处长说:“在座各位准处长,你们看看下图,
今天,你们同在准处长的位置上,走到同样的高度;可是昨天,你们各自的出发点可能完全不同,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很有背景的家庭,有的来自贫穷落后没有地位的家庭,所以人生的道路可以分成两段:一段是你们少年时代以前的那些年头以及后来父母所能给你的帮助,另一段则完全是你们自己的打拼。前一段是父母给我们奠定的,只能算是“妈妈的——即:是父母帮我们的”。后一段才是我们自己的——才真正是“我们自己走过的路”。 如果当初你们刚走到一起时,来自农村、来自家庭条件差的人还曾几何时感到自卑、胆怯的话,那么今天,你则应该为自己比别人走过了更远的路——属于自己的路,而感到欣慰甚至自豪!由此也可以看到,如果你当初的家庭背景相当不错,那么,你倒应该更加谦虚、更加以条件差的同事为榜样而自勉才对!” 看到学员们听得十分投入,并颇有折服的神情,作者继续发挥道: 你们知道中国的“国骂”是什么吗? 有人回答说:TMD啊! 有人不明白。 有人补充说道:记得是鲁迅的文章里说过,中国的国骂就是“他妈的”。 没错啊——TMD,他妈的!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TMD是“国骂”吗? 学员们似有所悟,好象是在联想刚才作者讲给他们的观点,但又似乎一时不知要点如何、或如何表达。 “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创造、创新、发展和成长的话,如果一个人不能走出一段自己的路的话,那么,他就充其量只能算是他妈妈的。当我们发现一个人不争气、没出息,做出来的事情令我们失望、令我们无奈而愤怒的话,我们就会说TMD,那什么意思呢?他不争气、没有出息,你怪他有什么用?怪他妈妈就好了,全是‘他妈的’责任——或许只怪他妈妈当初没有搞计划生育、没有把他教好。” 作者如此诠释道。 那么,回到“在校大学生的攀比和财富比拼”的问题上,我们不妨看到:还未步入社会、还没有自己的创造、还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学生们就不会想到去用自己的成就来比,而是拿父母的东西来比、拿别人(他妈)的东西来比。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认识‘TMD’的来历、生活学习工作(比如义工、勤工俭学)的多元化发展空间的营造,让学生有成就比赛的空间、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渠道,那么“他妈妈的”那部分的攀比自然就会黯然失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