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9-12-18
- 注册时间
- 2004-8-27
- 威望
- 0
- 金钱
- 169
- 贡献
- 43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212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61
- 主题
- 347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8-27
- 最后登录
- 2009-12-18
- 积分
- 212
- 精华
- 0
- 主题
- 347
- 帖子
- 461
|
最近看到一份统计报告,题目为“职场的最大诱因”,虽然有些数据少许模糊了,但清晰记得这些因素先后次序是:薪酬福利、职位稳定、上升空间、个人技能、公司环境、价值尊重……,这里并不是要深究上述要素孰轻孰重,而是指出“公司环境”这个因素已经突破传统束缚,成为现今动荡职场的“中坚分子”之一。
5 W+ N+ }& W, _0 \
/ q( m; }3 ~' Y* ^ 无独有偶,在前不久的一次聚会上,得知同学王某现在L’Oreal公司工作,虽然其职位和薪酬较前有大幅下调,但丝毫未有沮丧之意,反而笑容可掬,如沐春风,究其缘由,他坦言道,每当你看到一双双期盼的眼神时,你就会觉得L’Oreal更像上帝之手,向世人诠释美的真谛,或许只有在那里,你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团队,什么叫事业。 4 u. x4 O( `0 X0 @. w) i$ V/ r* _$ N
8 a! g$ E% f8 G F: A0 v# x! P; V" c4 m5 U+ ]' V
显然,上述内容仅仅是现今职场中的极小部分,不足以涵盖全部内容,但从此不难得出,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已经逐步渗透到企业的“中枢神经”,成为企业驰骋商场的核心动力之一,那就是企业文化。 ) a3 _: _9 X% ]! l' A
3 L" k4 B8 `! i0 C! m- F5 m' O: i* Y8 y9 `! Q9 t: c
什么是企业文化? . S7 b! e% t% h2 u
, ~, Z3 X0 J/ q8 _2 ~2 N
, H2 m0 X% v1 r+ ` 提起“企业文化”,大家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和研究的人数恐怕并不多,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清晰、统一的定义,百家争鸣的现象使管理界和企业界头疼不已,有人主张开放、激情和创新的文化,有人主张务实、稳健和和谐的理念,更有人认为“萝卜”+“大棒”的极端方式十分有效,其实,无论何种方式,只要能够迎合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和外部市场的变化需要,就应该继续予以鼓励和宣扬。
4 \# r$ \. T& F) S2 \: R/ ]' W N% B7 ]0 R" B
7 T1 t" y! f" N* x9 {+ e6 i 很多情况下,本人更愿意用“建筑实物”来解析这个概念,企业制度和规范就如同建筑框架,它塑造了实体的轮廓和外形,是建筑物的“脊梁和支柱”,而企业文化则像填补缝隙的泥沙,什么样的架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泥沙,无论缺少那样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实体,当然随着理念的不断发展,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充,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更认为,“硬性部分”也是文化大范畴的组成部分之一,仅仅“血肉部分”太过狭隘,这也不无道理,说明企业文化理念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大家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M6 v" D, J; T. q0 P7 J0 s4 c5 [4 w
% N( _- f$ R* Q( V
& K4 f7 t" R) A 企业文化的核心因子 \+ o8 m3 g3 I# r
3 }% I8 K M; U5 X v; [
) U! v- T1 L5 R/ c, E( Z 无论企业倡导何种文化,它必定像人体DNA一样,带有某些“继承“因素,并且在这些方面存在质的差异: : F8 u7 |6 P) u# ?, k$ M6 ?
7 E5 `% t' s2 G- {: Y4 q
7 Q$ u: W! c& L$ ]9 s
1)企业家精神 8 [8 e' s/ d& Y
]: O' c6 A+ l; I
) E: Q3 b1 S1 V8 W, z. X 2)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 h, N4 a* D: D; q$ c3 @) E o: M4 c! z7 j6 S v
0 d _* m% g* ^" o$ [$ x; u- } 3)产业模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 N8 l) K+ {! ?0 z
/ _" a3 [+ V3 Y' H+ F! o( M& ]/ y' R; A1 i
4)历史渊源 3 @+ ?& n& u$ [" f* {
: x$ i: m1 V! l$ ~# f
5 X+ |6 g7 _; k4 A5 m/ I" c
5)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
; g3 K. [/ v/ w; D3 I& U
! [! Y4 T V/ w' `* l) _% c2 \ ^5 c1 ~/ b) S! I- M& Q
6)中层管理方式 / L" k/ G, Q k! n: g
" D3 k2 R0 _1 o: w' f; f5 R* c6 l! y# J+ i
& X! x9 l% _; n% I' p 企业家精神:据美国一项企业成功率分析报告表明,在创业初期,合伙人或创始人就是企业的一切,他们的专业知识、个人性格、崇尚理念、感召影响力、外界资源等一系列要素构成了文化的最初“分裂细胞”,同时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个人的影响力不但热度未减,反而渗透越来越深,就像物理学中的“共谐现象”。 3 @0 w! u* p g- u( p9 X& e
1 w5 X1 G+ }2 k$ @/ B: i6 \
1 c5 G/ `& t; S2 P; P" H
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这点也许在“蒙牛”和“华为”等著名民族企业的身上上演的惟妙惟肖,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这类企业长足发展的动力何在。
0 q/ ]( C# R1 J1 e, K
/ @8 r( E3 }4 }: j+ E6 N: w( q5 J4 l/ M
产业模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于价值创造的表现形式不同,行业间的企业文化差异也甚大,如房地产企业主张稳健、求实的发展模式,软件业提倡活跃、自由的办公理念,而广告界则呼吁奔放、激情的思维方式。
" E Q0 y3 T$ Z) m) F2 q2 x
) q! s l4 |/ l9 L2 q- T( P8 o% a& z! A# Y; g% Y
历史渊源:相信今日大家依旧对“猴子与香蕉”的故事记忆犹新,虽然天棚的喷头早已锈迹斑斑,但铁笼中的老猿猴仍然告诫新入者,警惕昔日的“天棚陷阱”。我们不仅震撼于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强大,同时也为这种“桎梏”制约企业的发展而倍感惋惜。 # v- Q: t, G% Z% d9 y3 u7 X
4 U4 X; D9 y8 }; n6 F( y
_, u$ v2 b9 B% |( y# P3 N# p
业务架构和组织架构:时至今日,大部分企业依然不能脱离“因人设岗”的事实,致使企业的价值创造流程依旧相当复杂,如果说企业文化确实包含“硬性部分”的话,企业架构的设置无疑“造就”了文化范畴中的“细胞核”部分。 6 \3 H. C3 M) g
7 g. _$ `! H$ E; c8 {! n4 k) Y# e3 x8 |3 t: w* _
中层管理方式:至此,可以说企业文化体系已经完全建立,各个组织器官已经完全成熟,而中层管理人员无疑成为企业文化的最佳表演者,他们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融入和诠释了文化中的“硬性”成分和“软性”成分,因而,企业在重塑内部文化时,万万不可忽视中层人员的理解和参与,否则,新型文化的导入势必成为“浮水之萍”。 ; z" q, J9 p& R
3 B- C" _. Y% N1 {& \. D6 l2 ^8 w& V; y( c) {
谁会偷走企业的“文化” 3 x0 L% H8 N x' \4 W1 j6 F C
. v! Q e7 x5 l
/ k% e q% J/ Q8 V0 E) {6 \5 J" |- d! Y 当前,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急剧变化,多数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固有文化已经演变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所以痛下决心执意改革,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遗憾地看到,这种变革往往多以失败告终,且极易复蹈原辙,这里简言二三。 . b( q0 h b; ~3 Z/ G% P) u1 o( F6 o
; b" r) J1 z- G- B
- Y% U2 o1 g2 c, [' h 1)“根深蒂固”的企业家精神
G$ `7 O A4 E: L s
" x! d' F8 W( O. t7 Q1 C- L' R$ R8 l* {5 q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早在几千年前就预示了这个道理,同样在企业的文化实施进程中,最棘手的就是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深层较量”,但较量的结果,往往很多时候是这种沿袭多年的“文明”占据上风,就像头顶的一片乌云,几乎令人窒息,所以文化革新失败就不足为怪。
# ~) a9 J# p2 m {# w% E0 F; B/ t8 D) E1 q/ _8 X8 D1 M% N
5 t* B; J+ h9 }, A4 ?8 s( ]- b
2)变化的恐慌
) A/ J2 X& T- c5 S$ a' a K/ [7 K6 l/ e# p' l
# u7 m& T1 U- ?$ ?8 Q
如果变化可能带来200%、甚至更高的收益,而维持现状肯定只会带来30%的收益时,你会选择那一种,相信80%的人会钟情前者,因为他们一无所有。而真正的企业家,根本不会着眼于短暂利益,而会更加注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所以他们会惧怕变化,特别是这种“全身换血“式的文化替换。
4 t$ P' D5 F$ B
" o6 N+ d2 t' z" v- _ m! D$ u7 i( }/ A9 O: u
在企业中,文化的能量是巨大的,取代这种力量就相当于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因而势必引起企业的集体抵制,毕竟现状基本安好,还不至于到达立即死亡的境界。 : Y. R t% o% h* P
1 S8 v' g! |; t$ h5 J' T& n& Y
5 f; C# p9 w+ ?( k9 B. \+ o7 v
3)文化,企业的附属品 ( g4 ]5 U- l: x, U: v( s
; E0 F8 ?: \8 p, O
2 b% k9 k I: r, H" m+ e
企业中什么最重要?文化?职权?资源?还是业绩?当然是业绩。业绩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什么?是职位?薪酬?上升空间?还是学习机会?20年以前,可以说是薪酬,今天来说,恐怕全部都有,也就构成了企业文化,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八匹骏马也拉不动业绩前行”的局面,所以企业眼光必须长远,今天的文化已经囊括了企业中所有的软性部分,而且逐渐向硬性部分“蔓延”,任何视其为企业的“附属品“或忽视这个“附属品”的举动都会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
3 R4 q, |3 v: t5 X
+ l( L3 u# _$ `
5 \; q0 [- B9 \6 u; z 4)文化表演者:企业中层管理 $ R0 _+ I( ~7 P
1 l" H- G# N( W; P7 ]- A7 z3 M% y5 b: Z8 N0 q2 q, z/ p
如上所述,前5大要素决定了企业的“精髓”,使得外来“入侵者”难以生根发芽,但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往往成为文化舞台的最佳表演者,如果外来的先进文化能够与这些实施层级有机融合,那么文化的升级将会指日可待。
4 [5 p! Z( R4 U, d" L. J3 a' a: E
5 `2 C, F8 B$ E5 O5 z
4 h6 B: ~0 ^; v) e, _ 时下,团队管理、执行力、领导模式、目标管理等这些问题已经频显报端,进一步曝露了文化在企业实地运作过程中的“滞后”效应,而企业距离真正发挥文化的内部“润滑剂”或“灵魂”作用,似乎还十分遥远,但是,只要企业能够尽快端正态度和方向,这个基因式的无形理念将会快速进行有性繁殖,总会等到释放其强大的生命力的一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