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385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复制链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3-1 13:0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编者按] 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枯燥的管理理论,有时候我们很难接受并加以应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有晋升欲望的员工都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个道理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然而,有没有一种新的办法,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这些管理技巧呢?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这只老狐狸是这只小狐狸的爸爸,小狐狸的妈妈前几天不幸死在一个猎人的手里,于是老狐狸就带着小狐狸躲进了这个山洞过日子。   由于小狐狸的妈妈死得早,老狐狸对小狐狸更是疼爱有加。   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狐狸看着小狐狸酣然入睡的样子,眼泪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对它的微笑,还想起了原来一家三口过着那样幸福的日子,又想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这一切让它的心像“刀铰”一样痛苦。每当这个时候,老狐狸就暗下决心,要让小狐狸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狐狸,不让它吃一点苦,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即使是自己粉身碎骨也会坚持这么做。   老狐狸每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害怕猎人伤害小狐狸,害怕其他动物袭击小狐狸,害怕自己的食物不合小狐狸的口味……   所以,每当老狐狸外出捕食时,都要把小狐狸关在洞里,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任何痕迹,然后拼尽全力去捕捉小动物,回来后总是满载而归,小狐狸就这样在爸爸的呵护下,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狐狸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呆在山洞中的孤独,哭着喊着要求爸爸带它出去玩。老狐狸耐心地对小狐狸解释说外面实在是太危险,有很多的坏人。可是这回小狐狸坚持要出去,没办法,老狐狸只好带着它到近处走走。   父子俩正走着,迎面跑来一只小兔子,腿上有些伤,跑得很慢,小狐狸正准备跑上去把它捉住,结果老狐狸早已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把小兔子咬死送到小狐狸面前。小狐狸心里很不高兴,也没说话,跟着老狐狸回到洞里。   第二天,小狐狸趁着老狐狸出去捕食的时候,打算偷偷溜出山洞,准备自己捉一只小兔子,等爸爸回来让它看一下。   没想到小狐狸刚露出头,就看到一只大灰狼眼睁睁地瞪着它,小狐狸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晕了头,没向洞里跑,反而跑出了洞口。   由于小狐狸每天呆在洞里,所以跑起来实在是太慢了,不一会儿就被凶恶的大灰狼给抓住了。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沙发
发表于 2006-3-1 13:0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寓言点评:   老狐狸疼爱自己的孩子固然没有错,它的担心也并非多余,只是它太过溺爱小狐狸,它的爱已经让小狐狸失去了应变和逃跑的本能,最终没有逃出危险而葬身狼腹。   “因噎废食”,必然会被饿死,其实爱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表达方式,让被爱的人吃些苦,为的是让他拥有一技之长,这也是一种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板凳
发表于 2006-3-1 13:0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管理启示:   培育下属,是一项企业领导者重要而又漫长的工作,这是一个企业的远景目标,但又是让企业领导者容易忽视的环节。   有的领导认为,培育下属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目前有很多更为重要的事需要先处理。   这种想法如果在头脑中扎根的话,那么培育下属则将会是一句永远的空谈。   古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下属快速成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既紧迫亦非常重要。   有的领导则总以自己很忙为借口。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理由,但是,如果细心想一下,为什么领导会很忙?原因就是下属不能帮你的忙,所以造成领导“事必躬亲”。这就更加凸显了培育下属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快速地将下属的技能和知识加以提高,才能为自己的工作助一臂之力,才能使自己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去做宏观决策。   有的领导则担心自己的下属一旦得到良好的培育,便另谋高就。这样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考方式,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谬误所在。   船员不能因为航船有过狂风袭击的记录就永不出海,农民不能因为一两次天灾便永不种地。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想法,其主观思维还是建立在对下属不信任的基础之上,这种思想只能是使下属与你的距离越来越远而最终背道而驰。   有的领导认为自己的下属太笨,怎么教都教不会,这样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就需要从管理者身上寻找原因,是教授的内容提不起员工的兴趣,还是教学的方法有误?“人无完人,也无废人”,一个人总有他闪光的一面,不妨试着挖掘其特长部分,重点加以培养,使他成为一个可造就的人才。   还有的领导认为,一旦下属经过培育,能力上超过自己,自己的地位便会严重受到威胁。   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说是大有人在,这种管理者属于心胸狭隘的人,这需要他首先提升自己的领导魅力,努力地摒弃这种念头。   “君子不器”,对待人才,绝不能限制其发展,否则,人才也会变得暗淡无光而成为庸才。   刻意地限制他人,也就是彰显自己的无能,要去追求共同的发展进步,共同提升能力,企业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中国有句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们,千万不要等到“用兵”的那一刻,才想到自己还没有“养兵”而悔之晚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地板
发表于 2006-3-1 13:0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愚人”学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编者按] 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枯燥的管理理论,有时候我们很难接受并加以应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有晋升欲望的员工都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个道理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然而,有没有一种新的办法,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这些管理技巧呢?   “愚人”学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明朝成化年间,民间有一位老画家,他的作品神韵十足,巧夺天工,在当时无人能及。他有一手绝活,就是画荷花,尤为出众,不知有多少达官显贵和富贾商人来登门求画,但是这位老画家不管他们出多少钱,就是不画荷花,所以他的“荷花神话”从没有得到他人的验证,因为民间找不到一幅他画的荷花图,这些也只是人们道听途说而已。   据说这位老画家有个怪脾气,只要有人请求他画荷花,他便将其拒之门外,不管他是初次相识还是多年好友,一律如此,因此人们也就不勉为其难,以后也就没有人来向他购买传说中神乎其神的“荷花图”。在人们心里,认为传说中他的“荷花神话”有些言过其实。   一天清晨,老画家准备出门晨练,刚把院门打开,看到在大门口跪着两个小孩儿,都是八九岁的样子,神情很可怜,看样子他们已经在大门口跪了一宿。两个孩子被冻得浑身发抖,老画家很奇怪,便上前问道:“孩子们,你们有什么事儿吗?干嘛要在我家门前跪着,快起来。”   此时两个孩子已经无法站立,他们的两条腿全都已经僵硬,老画家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们弄到屋里,坐下后,两个孩子述说了原因。   这两个孩子全是孤儿,无依无靠,想从师学艺,得知老画家的名望后,日夜兼程赶来拜师学艺。   老画家看着这两个孩子,禁不住唤起了自己对往事的回忆,想当年他也是这样的境地,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来求自己的老师,情况是多么的相似啊!老画家动了真情,脸上已是老泪纵横,心想:自己一生从未收过学生,假如自己百年之后,画技便从此在世间消失,不如收他们做关门弟子吧。   想到这里,老画家对这两个孩子说:“好吧,我收下你们,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你们必须刻苦练习,不要辱没了我的名声。”   两个孩子瞪着惊奇的眼光看着自己的师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过了好一会儿,才仿佛从梦中惊醒一样,双双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一样,老画家一把将两个孩子搂在怀里,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老画家多了两个徒弟,两个孩子多了一个师傅。   老画家对两个孩子的传授简直达到了无私的地步,把自己所会的,除了荷花绝技,统统教给了他们。   可是,老画家发现一个怪现象,两个孩子中有一个无比的聪明,学什么会什么,有时他的技法几乎快与自己的接近了。   但是,另外一个孩子,也非常刻苦,可是不管教他画什么,他在纸上只是画一堆黑乎乎的东西,左看右看也看不出来他画的是什么,而他却一如既往地画着。奇怪的是老画家教他们画山水时,他还非常认真地听老画家的讲解,听完后拿起笔来并不是去画山水,而是又去画那些黑乎乎的东西,让人摸不到头脑。因为这事儿,那个聪明的孩子称他为“愚人”,他也丝毫不介意。   两年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聪明孩子进步神速的同时,“愚人”还在画着那些黑乎乎的东西,不过老画家似乎已经注意到了什么,对“愚人”频频点头,聪明孩子认为师傅年纪大了,也变得糊涂起来。   有一天,老画家突然宣布要教他们画荷花。这个消息让聪明孩子兴奋得整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画室,把纸笔全都准备好,只等着师傅的到来。   聪明孩子想:这是老师最后的绝技,我要是学会了就可以独立门户,也可以从此扬名天下了。   “愚人”和老画家先后走入画室,老画家开始教他们画荷花,聪明孩子听得非常认真。可是直到老画家讲解到最后一刻,聪明孩子也没有看出来老师画的荷花到底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心想:人们所言不虚,看来“荷花神话”果然是言过其实,不用学我也会画。   正当他垂头丧气的时候,老画家让愚人把自己刚才没有画完的“荷花图”最后完成。   聪明孩子此时真的有些发懵,不知道师傅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愚人”也不客气,拿起笔来在老师刚才画的“荷花图”上画了起来,还是那些黑乎乎的东西,不一会儿他把这些东西补到荷花的下面,聪明孩子此时傻了眼,画中的荷花好像已然散发出无比的清香,荷叶也露出了鲜活的力量,就这样,一幅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荷花图”,被愚人信手添了几笔,变成了一张神奇的画。   聪明孩子开始埋怨师傅道:“您为什么只教‘愚人’绝技,而教自己普通画法?”   老画家微微一笑,对他们说道:“孩子们,不是我这个做师傅的偏心,你们知道吗,荷花是靠什么来生长呢?是泥土。   “单纯去画荷花和荷叶,画得再好,也是一张普通的画,只有将它的生长环境加以修饰,用心去体会,它的价值才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我们都知道,画一只鸟,可以想像它飞翔的状态,很容易就把自己的情感加进去。   “但是,泥土看似容易画出,但是试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加到泥土里,那就很难做到,因为没有人会对泥土产生激情,需要的是刻苦地练习,把自己的爱融入黑乎乎的泥土里,这才是荷花神奇的来源。   “只要有人能把所有的感情和专注投入到一件事物上,都会创造令人惊讶的成绩。”   聪明孩子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他终于明白了“神奇荷花”的魅力所在。   老画家拍拍“愚人”的肩膀说:“孩子,你叫什么名字?今后你将会成为画界了不起的人才。”   “愚人”低着头,腼腆地说道:“我的名字叫唐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5
发表于 2006-3-1 13:02: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寓言点评:   智者不智,愚者不愚。聪明的孩子学画,学的是“形”,画出来的只是事物的“表”;愚蠢的孩子学画,学的是“意”,画出来的却是事物的“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6
发表于 2006-3-1 13: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管理启示:   培育下属,是企业管理者责无旁贷的事情,但是,如何有效地培育下属,这才是管理者应该考虑的难题。   有的领导认为,无私的传授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所拥有的技能迅速全面地灌输给下属,然后让他们去实践是正确的做法。   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非想像中那样简单,反而有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领导并没有抓住员工的心里,并没有激发下属学习的动力。   中国有句老话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在于领导如何去培养下属学习的动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激情”,使他们拥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都知道,没有动力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最多也只是暂时的强化记忆,过不了多久,就会把它忘到脑后。   真正有效地培育是在于如何使员工能自发的、主动的去寻找学习机会,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并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才有可能让员工创造出奇迹。   培训员工,是一个企业对员工具有使命感的任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重要的不是教会员工一次“点石成金”的法术,而是要教会员工如何练出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这才是关键。这里的“法术”是指员工现状需要的技能,而“手指”是指员工自发学习的动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7
发表于 2006-3-1 13: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北宋棋王——胜利,需要多数人牺牲 [编者按] 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枯燥的管理理论,有时候我们很难接受并加以应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有晋升欲望的员工都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个道理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然而,有没有一种新的办法,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这些管理技巧呢?   北宋棋王——胜利,需要多数人牺牲   北宋末年,宋徽宗整天不理朝政,国家大事一概不问,他最关心的是琴棋书画,因为这些是他的爱好。   有一天,宋徽宗突然心血来潮,他想:自己身边的棋手总是不使出他们的真本事,下棋时他们总是一种套路,没有一点儿新意,这些人和自己下棋从来都不敢赢棋,不如从民间选出几个高手来和自己对弈。那该多好啊!于是,他立即下诏,在民间举办围棋大赛,选出第一名进宫。   圣旨一下,立刻引起了民间的轰动,街头巷尾,没有人不议论这件事的。   有的人说:“我怎么不去学围棋呢?这可是一个使人平步青云的好机会,进宫后如果把皇帝老子哄高兴了那还不是吃香的喝辣的,子孙后代都跟着沾光。没有办法,谁叫咱没有这个眼光呢。干着急,只能看着别人享福喽!”   还有的人说:“进宫有什么好?伴君如伴虎,你知道哪天皇帝老子不高兴杀了你们全家信不信?”   百姓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整个大宋朝热闹非凡,这道圣旨成了人们茶余饭后必谈的话题。   其中,有很多民间围棋高手已经开始跃跃欲试,准备在比赛中一举夺魁,成为光宗耀祖的贵人。   行空寺的主持元修长老是当时的一位围棋顶尖高手,此时不免也动了凡心,认为自己苦学30余年的棋艺不想被埋没在这无人知晓的荒山野岭里,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定要胜出才不辜负自己多年来的心血。   但是,他心里非常清楚,全国不光自己的棋艺高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是他知道的就有一位民间高人叫陈敬之,传说此人成名以来下棋从来没有输过,绝对是自己走向成功的最大障碍。   于是,元修命令手下的小和尚们下山去寻找陈敬之的棋谱,不管花多少钱都要搞到一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和尚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在一家棋舍里用500两银子买到了一张陈敬之的棋谱,送到元修的手里。   元修接到这份棋谱,欣喜若狂,一头扎进屋里,足不出户地潜心研究起来,并命令不许任何人来打扰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元修从陈敬之的棋谱中读到了为什么他会有不败的纪录。他看到陈敬之的棋风极为严谨,没有一着棋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下出来的,而且他的棋风还非常凌厉,任何对手的任何小错误都会让他乘虚而入,直到将对手击败。   元修的心里非常清楚,陈敬之的棋风具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他人焉有不败之理?   元修对比了一下自己和陈敬之的棋力,感觉是不相上下,谁最终取胜都在情理之中。   有一天,元修从棋谱中发现了陈敬之的一个最大的漏洞,那就是他下棋的时候总是开始要落后于对手,然后去捕捉对手的失着来获得反败为胜的战机。也就是说,他并不注重布局时的着法,而是擅长中局的战斗。   元修心想: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如果自己在布局方面下足了功夫,开局便获得巨大的利益,是取胜的最佳保证。   比赛正式开始了,元修长老果然是名不虚传,一路过关斩将,无人能敌,最终杀进了决赛,和他遭遇的对手全都纷纷落马。   元修此时闭目养神,手里捻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他心里非常清楚,决赛如果拿不下来,原来的胜利就如同流水一样,起不到任何作用。他等待着和陈敬之的对决,他知道下一场才是真正的考验,现在他什么都不想,只是回忆着陈敬之的那张棋谱上的着法和自己这段时间对棋谱的研究结果,不知明天的比赛中运用此法能否奏效?现在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思考,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对付陈敬之。   然而,出乎包括元修在内的所有人的意料,陈敬之没能进入决赛,他竟然输给了一个20多岁,名叫陈琰的毛头小子。   决赛在万众瞩目下开始,元修长老总觉得这场比赛特别别扭,原因就是自己的对面竟然坐着一个比自己小30多岁的小孩儿,实在是件让他始料不及的事情。   然而,三十几招过后,元修长老这才发现这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真的是不简单,布局上丝毫没有让自己占到任何便宜,反而自己的局面要稍稍落后一些。   棋至中局,陈琰的着法越来越狠,并且滴水不漏。   此时,元修的额头上已经流汗了,他一闭上眼就是陈敬之的棋谱,虽然这个小伙子的棋风与陈敬之类似,但是着法上比陈敬之还要犀利,自己的棋力显然不敌,无奈只好推枰认输。   元修对陈琰说:“英雄出少年啊,我真的是老了,老纳输得是心服口服。不过,还希望你能解去我心中的一个疑惑,望不吝赐教。”   陈琰面带笑容地说:“不必客气,大师请讲。”   元修问道:“你和陈敬之是什么关系?”   陈琰答道:“正是家父。”   此言一出,在座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原来他是陈敬之的儿子。   陈琰继续说道:“家父有5个儿子,我排行最小,原本棋艺不如家父。可是家父得知皇帝下诏后,便重点培养我,让我的4个哥哥天天同我下棋,之后他再单独辅导我,让我集中了4个哥哥的优点,然后他每天和我下,把自己的弱点统统告诉了我,最终我战胜了家父。”   元修听完此话后,长叹一声,满面通红地说:“陈敬之,不仅棋力过人,棋品更是一流啊,我服了,他才是真正的‘棋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8
发表于 2006-3-1 13: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寓言点评:   元修本以为拿到了陈敬之的棋谱便可以天下无敌。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敬之可以不为名而争,竭尽全力地让儿子来集中几个人的优点制胜,这个胜利是以他自己和他4个儿子的牺牲换来的,其实,说到底,也是整个“陈氏家族”的胜利,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9
发表于 2006-3-1 13:03: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管理启示: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句话点明了团队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成功的企业,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做保障。   如果把一个团队比作一场戏剧的话,那么,企业领导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导演,任务是将所有的员工的意愿加以统一,构成一个大家的共同目标,对员工的行为做指导,给他们分配各自的角色。   我们知道,一场戏剧中肯定要有“角儿”,也就是明星演员才能叫座,所以,团队中也不可以缺少“明星员工”。这些角色统统要由领导来安排,通过他的识人、用人,在员工中选出大伙儿重点扶持的明星人物来。   角色定好之后,谁也不能“抢戏”。看过戏剧的朋友都知道,有些配角的表演也是出神入化的,但是他们为了整个演出的成功而进行点缀性的表演来衬托主角的形象,这其实就是一种牺牲。   不知大家还是否记得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儿和配角儿》。该小品非常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为了争形象而大出风头的配角儿,最后,使整个演出失败的鲜活例子。   说白了,大多数人都想成为明星,而被众目所仰。然而,明星毕竟是少数的,而且明星的成功也同样离不开许许多多在后面默默无闻支持他们的人。   所以,一个团队中的成员如果都想当明星员工,谁也不愿意做出牺牲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是谁都无法成功。   身为团队中的领导,要不断地给员工灌输这样的思想:团队的成功是一种荣誉,并不是某个人的荣誉,而是整个团队的荣誉。   领导的统筹安排在团队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必须服从这个安排,否则,这个团队是一个没有凝聚力的团队,终究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4

听众

46

积分

书童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注册时间
2006-3-1
最后登录
2006-3-1
积分
46
精华
0
主题
31
帖子
217
10
发表于 2006-3-1 13:0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转载] 幸福的小狐狸——对“因噎废食”说不!

群龟脱险——众人拾柴火焰高 编者按] 工作和生活之中,面对枯燥的管理理论,有时候我们很难接受并加以应用。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有晋升欲望的员工都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个道理是我们人所共知的。然而,有没有一种新的办法,让我们在轻松的阅读中掌握这些管理技巧呢?   群龟脱险——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一条小河里,一群乌龟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快乐地捕捉着小鱼。正当它们无忧无虑地嬉戏时,灾难突然降临,一只巨大的渔网将它们全都装了进去。   群龟本能地缩起它们的脑袋和手脚,不敢睁眼向外张望,只好听天由命。   四周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一点声响,年龄最大的乌龟开始小心翼翼地伸出它的脑袋,想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等它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它们全部被关到一个瓦罐当中。   这个瓦罐不是很大,也不是很高。老乌龟经过判断,发现周围的确没有任何危险,才用手推了推其他的小龟们。这时它们也陆续地睁开了自己的眼睛,发现所有的同伴都成了“瓮中之鳖”,全都不顾一切将各自的身体竖立起来,手和脚不停地趴着瓦罐的壁,试图爬上去。   可是瓦罐又光又滑,它们所有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最后全都累得双脚支撑不住自己的身体,摔倒在罐底起不来,有的还仰面朝天,样子看起来十分狼狈。   只有那只老乌龟没有任何举动,因为根据多年的阅历,它心里十分清楚,这样做全都是徒劳的,要想脱险,没有一个好办法是不行的。经过它的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小龟们的精力开始恢复过来,又开始纷纷跃跃欲试,准备继续向上爬。此时老乌龟大喊一声:“如果你们想从这个鬼地方出去的话,就不要再蛮干,全部听我指挥。”   这句话还真管用,大伙全都一动不动,想听听老乌龟有什么好办法。老乌龟清了一下嗓子,继续说道:“凭我多年的经验看,关住我们的是一个瓦罐,如果单靠我们每个龟的力量,是绝对出不去的,我们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可能出去。你们看过人类盖房子吗?我们不妨也学一学,一个爬上另一个的背上,直到离罐口不远时,这样我们的高度才能达到爬出去的条件。”   大伙一听,觉得有道理,可是,每只乌龟都想最先出去,没有一个愿意趴在最底下,所以,大家全都迟迟没有行动。   老乌龟把身体向下一蹲,对大伙说:“来吧,踩着我上去!”   老乌龟这一带头,大伙纷纷地拥了上来,按照刚才制定的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后陆续有小乌龟爬了出去,只剩下了老乌龟和另外两只小乌龟,无论如何也爬不出去。   无论是已经爬出瓦罐的乌龟还是仍然留在罐中的乌龟都很焦急,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时老乌龟对外面的乌龟喊道:“把这个鬼东西推倒!”爬出罐外的小龟们立刻行动起来,不一会儿就推倒了这个瓦罐。   所有的乌龟都脱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