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7-6-27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威望
- 0
- 金钱
- 122
- 贡献
- 6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12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05
- 主题
- 5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最后登录
- 2007-6-27
- 积分
- 128
- 精华
- 0
- 主题
- 52
- 帖子
- 105
|
沙发
发表于 2006-6-14 11:21: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人力资源经理谈毕业生招聘
在“德”方面,我们难以得到准确判断,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怀疑他人。所有的人才,我对他们的“术”和“才”是完全肯定的,我也充分相信他们的“德”没有问题。“德”是一辈子的事,在各种环境因素下,只有坚持本色,不迷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做到人生的完美。
面试准备作用有限
飞利浦(中国)人力资源副总裁徐承楷:飞利浦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三类:一是工程技术类,包括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质量管理等,应聘这些工作,专业知识比较重要;另一类是工商管理类,包括销售、市场、人力资源、财务等,应聘这些工作,专业技能并不十分重要,个性、团队精神、人生态度更加关键;还有就是法律人才,飞利浦拥有很多智慧财产权,要维护专利权,必须有大批律师在公司中与技术人员保持密切沟通。
招聘时我们重点考核的是应聘者的潜能,通过询问一系列问题,可以知道他如何思考、如何表达,他有什么样的性格和个性,他是唯唯诺诺,还是慷慨激昂;他是墨守成规,还是积极上进;他是喜欢服从上司,还是喜欢独立创造;他对生活是充满激情,还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这些都可以通过问题得到答案。
面试的“技术指导”和准备有一定帮助,但作用十分有限。有些东西可以人为掩饰,但有些是掩饰不了的。比如,面试时的穿着、礼节、守时等等,你可以进行准备,但这只能反映你对招聘的态度,而不能反映你的人生态度、工作热情,这是两码事。有经验的招聘官,其工作就是剥去你的“伪装”,寻找真正适合企业的人选。我常建议前来应聘的人,最好的办法是表现最自然的自己,不要为找一份工作而刻意改变自己。要让招聘官看到真实的你,选择真实的你。人在找事,事也在找人。如果招聘官面前的你不是真实的,那么被选中的你,有可能走错人生道路。即便你在应聘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缺点,但这比在以后暴露要好得多。如果公司认为你有缺点,但优点也十分明显,他们聘用了你,会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弥补你的不足。
各类毕业生都有机会
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在我们实验室,15%是本科生,70%是硕士生,15%是博士生。一次我们外出招聘,坐出租去会场,出租车司机对我说,他的孩子是一个本科生,不敢去英特尔应聘,觉得一点希望也没有。其实,对所有来应聘的学生,我们首先看的不是他的学历,而是他本人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只要能力与素质达到公司的要求,不论学历高低,我们都会考虑录用。
英特尔过去招聘的大多数是名牌高校毕业生,这并不表示我们认为其他学校的学生不优秀。因为我们的人手有限,没办法参加众多招聘会,也没力量对大量应聘者进行筛选。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每年招聘40 ̄50人,其中一半是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目前,我们的招聘范围主要集中在8个城市的12所大学中,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当然,在我们组织校园招聘时也有其他高校的毕业生赶来参加,他们也可以投递简历,英特尔给予他们的机会是同等的。
了解一个人并不难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微软招聘员工的程序很严格,要面试一整天,考核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编程知识。一般来说,我会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的最后,见一见应聘者。对于技术型人才,我的标准是“三好”:数学好、编程好、态度好。我主要考核的是对方的创造性,问的问题比较奇怪,比如:你为什么选择这个研究题目?问这个问题在于考查他对这个问题的独到理解能力,有的学生会回答,是老师叫我做这个题目的,这就不是一个好的答案。
能真实了解一个人的渠道很多,我比较看重导师的推荐和其他人的推荐。要获得教师或同学对某个人的真实推荐意见,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到他们的学院、系里做一个调查,就可以了,我想,如果提起某个学生,同学和老师都会说,这个家伙编程很厉害,绝对聪明,那他十有八九是我们所要寻找的人。
考虑薪金十分正常
欧莱雅(中国)人力资源总监戴青:薪金是一个公司人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吸引优秀人才,薪资是基础。应聘者不关心自己的薪金待遇,反而不正常。工作当然要追求回报,对自己有怎样的回报不去了解,这样的应聘是盲目的。人才有时就像股票,你的价值有时会被炒得很高,有时跌得很低,在某个阶段你又是潜力股。毕业生对自己要有清楚的定位。
我不但不反对毕业生在应聘时询问薪资问题,有时还会主动与他们讨论投入和产出。比如我会问他们:四年大学教育要花多少钱?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你有什么样的回报父母的计划?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毕业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很多学生没有具体的赚钱回报父母的计划。而国外的学生对大学要花的钱一清二楚,在新加坡,家庭经济能力强的人照样贷款上学。要达到什么样的薪资收入,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人不能脱离现实而空谈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