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6-6-21
- 注册时间
- 2006-6-15
- 威望
- 0
- 金钱
- 25
- 贡献
- 3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2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34
- 主题
- 3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6-15
- 最后登录
- 2006-6-21
- 积分
- 28
- 精华
- 0
- 主题
- 32
- 帖子
- 34
|
种种迹象表明,金融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正掀起新一轮“热潮”。不久前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的宣布成立,无疑更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 ?1 U5 I' \# E' q( b2 ~# k( X# F8 ]3 G) ^
这个委员会的职责,是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和上岗专业标准,推出统一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5 s! l. a6 Z i/ X5 a2 u+ `" m; Q: q- V' A/ L3 s
这一认证体系已筹备了六年之久。迄今为止,教育、医药、出版、建筑、法律以及证券、保险等行业,均先后建立了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惟独银行业没有。 `- }" b& v" `$ `$ i0 ~
4 t+ q0 R3 ]- l7 V! L. g 天性:急功近利的天性# J& K6 g; x/ Z% Y( j% g$ d
. S+ g) `5 |% q i
当然,长久以来没有统一资格认证的金融环境,并没有妨碍银行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事实上,银行业的培训“历史”悠久,很多银行都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成立了专门的培训中心。' _9 O V1 y) k! r. U
" c2 c$ Y, _% o
同时,各机构每年的投入亦不是小数目。据记者了解,金融机构一般每年培训经费的提取额为员工工资的5%,即每年至少投入几百万用于培训的需求调查、课程设计、项目分析及实施等。而且专款专用,“这是铁的纪律”,一位银行人士透露,“经费不是大问题。”* n6 X1 a) q" g7 c' I& b
5 Q5 R7 t; u. }, D
其中在专业技能和高管的培训方面,可以说是不惜工本、不惜重金。高管培训投入大且层次高;而在专业技能方面往往只注重客户经理及一线操作人员,“因为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是银行所看重的,一线员工是银行的窗口,也必须操作熟练。”+ I* q) |- {0 u, O& E- ^
# v, D0 N" L9 M
除此之外,其它员工的培训则平平,普通员工要想轮到自己头上得等猴年马月,培训变成一种奢望。按理说,既然培训经费是从员工工资总额中提取,那么培训应该人人有份。可事实并非如此,就拿高管培训来说,很多企业不仅全额“报销”,而且“有时不想培训也必须培训。”
1 N4 t, ?- s g; t
8 U8 L) G' K! S5 X' L; P2 F 这种鲜明的培训落差,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关人士解释说,虽然银行的培训意识在不断强化,培训流程和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但培训理念还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看菜下饭,需要什么培训什么,没有细水长流的规划,没有在普通员工中选才的制度,这在中资银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3 }3 x9 L, s/ H1 h( N2 B( M" s8 u8 t( O% D( g1 V
目的:福利还是激励
; D8 Y8 O8 z* F/ z' [2 E' ^& b0 e- Z) w
眼下,有不少机构开始实行“培训账户制”,即给每个员工设立培训账户,按岗位和层级设定不同的金额,由员工自己选择培训项目自我培训。5 n5 }. @( J1 x% V. ?0 p8 N
8 J# I+ H$ F5 P8 u. c) A \! f
这看似平等的“人人有份”,是否真能达到人人培训的目的呢?上海银行同业公会信息培训部主任刘杰坦言,如果账户金额多,没有积极性的人会将此当作企业给员工的福利另作他途,存在浪费现象;如果账户金额少,对于想培训的人只是杯水车薪,根本不够用。这种制度其实弊端明显,必须有更好的管理账户的配套措施。. \ ?1 j% W% G. U5 V
- y5 {9 i; D# Z7 B* }1 f! D% F# U “培训既是员工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和自觉性。”刘杰说,从某种角度,培训是一种福利,人人有份。假如换个角度思考,培训做得好,更是一种激励手段。从“二·八”法则来说,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利润。那么,在平衡各方机会均等的基础上,企业就应对这20%的员工加以重点扶持、重点培训,才会产生出更大的效益。+ U- W0 H! `1 g$ u: U- ?
5 C6 ^8 _& i7 ~: o$ t+ z
“但是,”刘杰强调,培训的重点首先在于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再好,但意志力、忍受挫折能力的情商,以及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是企业更应看重的。然而这点却往往被企业忽略和忽视。
8 Q! f' `2 b! l E5 t6 _
; F+ O- q/ W0 r8 T* [ 另外,中资银行培训的最薄弱环节,在于没有对培训后效用的监督体系。如果企业不及早建立起培训后的使用考核和评估体系,那么,培训也只能沦落为企业的一种“福利”而非有效的激励手段。[EDIT]用户“论坛管理员”于2006-6-19 16:54:16编辑过此帖。[/ED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