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12-14
- 注册时间
- 2015-4-15
- 威望
- 471
- 金钱
- 3928
- 贡献
- 954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5353
- 日志
- 87
- 记录
- 0
- 帖子
- 184
- 主题
- 101
- 精华
- 0
- 好友
- 2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15-4-15
- 最后登录
- 2015-12-14
- 积分
- 5353
- 精华
- 0
- 主题
- 101
- 帖子
- 184
|
本文版权属 双高志信HR所有
转载请注明: 中人网论坛- 双高志信HR-( 链接地址:http://community.chinahrd.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34288)
一位HR朋友讲过一件趣事。某年总经办为了写公司总结,要收集各部门的年度工作信息,而人力资源部超期一天才上报信息。没想到总经办的“写手”却一点不生气——没事,你们不用着急,我们直接用了你们去年的材料,反正也差不多!这事传遍公司,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起哄,朋友无比尴尬。
& a7 P6 I8 o0 f" T人力资源管理结果“定性”多于“定量”一直是硬伤。但HR们从未放弃过量化人力资源管理贡献的努力,把人力资源管理的结果数据化,这是他们主张自己专业性的最大筹码。特别是在这个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日益受到质疑的年代,这个需求异常迫切。
6 D! R" l+ w" ~9 t. H. `/ x& Y& f事实上,这种看似“功利”的要求并不是HR们追逐数据化的唯一原因,日益迭代的商业逻辑让企业越来越需要强大的组织能力,但HR似乎难以承担这种任务,标准化的选、用、育、留流程和各大职能模块越来越失去以往的作用。但超越这些流程和职能究竟要做什么,各个企业有各个企业的情况,没人能说得清楚,似乎也没有一把万能钥匙。
1 K) N- b- |( d q w于是,HR们开始向财务人员学习,通过数据分析来调整前进的方向。但HR发现,并没有一个如会计准则般的标准,反而让自己迷惘,甚至难免会走入一些陷阱。' R4 r0 |: d# ]
% X$ @% A$ t# X* Y
陷阱一/ m6 B# E$ O" ~& S
走向“人力资源会计” d, {6 h, J# C5 j& r
8 \* m: J. n" b# o4 M5 m人力资源会计将员工价值按照资产来处理,认为这是会计准则忽略的“表外资产”,通过计量企业为获得人力资产的投入(招聘、培训、薪酬)和人力资产带来的产出来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的贡献。投入便于计量,但产出却难以计量,企业的绩效产出是各类资产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人力资源(资产)的贡献显然难以分离。
6 w: h6 T9 X! c9 q. e' }另外,人力资源真的具有资产特性吗?现实情况是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拥有”只是暂时的,员工仍然掌握了资产流动的主动权。可口可乐老板有句名言:“拿走我的一切,只要还有员工,我可以再造一个可口可乐”。事实上,最宝贵的是员工沉淀下来的组织能力,而不仅仅是员工。
: o: A8 {7 a4 B* G0 b在互联网商业时代,人力资产的流动性会愈演愈烈。未来是人人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企业日益变成平台,与员工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外包关系。问题来了,你见过哪个企业把外包商的资产算作自己“拥有”的?7 L0 B p1 ~0 Z3 x. b$ B7 c
- w! {5 h. j9 h. b# t陷阱二
. U) Q/ t% r' M* g8 u' s" R走向“人力资源审计”/ R2 G9 e& u" L
3 J/ ^/ i1 e" Y
即信奉标准化的流程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带来更高的组织绩效。反过来说,审计一个企业对于标准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执行程度,就能衡量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 W8 C2 w' f! [% ^/ F: L# J2 R4 [: L但是,执行某种流程与组织绩效之间并无直接关系,更像是一种必要非充分条件,甚至有时根本不算必要条件。多数情况下,“规定动作”并不奏效,看似混乱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可能带来高组织绩效。因为商业逻辑已经变了,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再执着于管理模式,而应介入商业模式设计。
9 A1 C% |5 d N5 b
5 Q+ N4 p, a) y7 g陷阱三. k) a: v% ?5 F
走向ROI(投资回报)
, X& |8 j$ Z4 g4 ~' _
# x- K0 r4 A7 i1 l$ n* [! [其理念是计量每个HR项目的投资回报,并将资源配置到投资回报更高的项目上,确保产出最大化。产出虽可计量,但与人力资源会计的弊端相似,其产出是难以量化的,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到绩效产出本来就是非线性过程。" a; u- V7 {9 M2 o! e2 d: K+ i( v
# G& k% b! y6 q" q! v: F
另外,计量这些成本收益会耗费大量成本且繁琐,也无法使用ROI来监控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状态。ROI的方法更像是把企业决策层变成了一个投资机构,把人力资源部变成了一个创业公司。这显然不是对人力资源部应有的诉求。* ^4 e; w' K% e# p" p
更现实的情况是,这些数字通常不会让高管和直线经理们太过感冒。很多HR主张的收益“太虚了”,老板关心的是“三张表”。而HR不能从资产、项目的角度进入三张表。于是,所有的数据化就像自说自话,并没有统一到老板和直线经理的频道里。
* K4 h1 [8 x5 }* r
6 N* T% N4 j; e6 j- ^陷阱四
- ^5 M4 @& X3 B) \走向狭义人才盘点+ {- k- x- k8 J+ \1 h
4 c0 H8 }9 v) C* d人才是人力资源管理致胜的关键,但不是唯一。人才是原料,必须放在组织模式(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岗位系统)中才能产生组织能力和绩效。狭义的人才盘点忽略了组织模式的作用,仅仅盘点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却忽略了管理幅度、组织决策速度等有关“模式”的因素。/ C' B. P" A6 _& W, G
当然,要仅仅盘点人才而忽略组织模式可能也有两条出路:, T# e# ]4 K! g" B
第一,人才盘点必须是放到组织模式中进行盘点,说明人才在组织中聚合的状态。例如,我设计过一个“人才成长率”的算法,说明了员工在组织中得到有效成长的程度,有效成长的员工是正能量,沉积下来的员工股就是负能量。
' |9 i7 g1 O- X& r第二,人才盘点必须要说明人才和组织模式交互的结果——员工行为。若非如此,人才就仅仅是“纸面上的优势”。事实上,在NBA球队中,我们也不难举出明星球员云集但战绩糟糕的例子。在《员工计分卡:为执行战略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管理》一书中,开发了包括员工成功、领导和员工行为、员工胜任力、员工心态与文化四大维度的计量方法,承认员工行为是重要的测量维度。实际上,员工行为就是员工与组织模式交互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