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查看: 680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老师,请教一个模型检验的问题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听众

69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8-8-20
最后登录
2011-5-16
积分
690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9 20:57: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正在做一个研究,其中理论模型中有两个解释变量a和b之间的关系对于因变量c而言可能具有互补效应,也有可能是替代效应。7 |+ }* J/ t( E  ^7 }4 K

' h0 g/ ~+ A& l; K  w6 o4 |请问在我的回归模型中,应该如何设计才能比较有效地检验出a和b之间的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否有专门的计量模型?如果有,麻烦提供参考文献,非常感谢!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10-8-2 12:53:5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heavensea 的帖子
9 Z5 G) P: r" M/ B7 f) n8 c' f. [! Y# l; V0 v: b4 o
! J- B. f. Z% X( T
    互补很简单,用回归中的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多层回归,看看另外一个是否继续的解释因变量的方差就可以了。 (incremental R-sq, or increment variance accounted for)
' h; p$ `! N3 x# J% R
: Y( n  W" ~/ |8 ]    我不知道什么叫替代作用。你的意思是关系可以用A理论来解释,同时又可以用B理论来解释。但有了A理论时,B理论就没用,反者亦然。是吗?有这么有趣的事情吗?我没有见过。如果果真如此(我很怀疑),就用解释能力高一点的理论吧。
8 t$ _5 K4 S8 M' h# K8 p. U- ~1 j# 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69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8-8-20
最后登录
2011-5-16
积分
690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
板凳
发表于 2010-8-3 11:08: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Kenneth 的帖子  u* ]* X. e* J8 K

$ M5 E7 K0 W+ }# Z
3 z. v1 \; D% W  Z: F1 i( U* U    谢谢Kenneth!
. f+ x6 ^1 P* Y& [" d    我所说的替代效应与经济学中的“面包”与“饼干”之间的效用替代有点类似,不过在回归分析的计量模型中这个可能是不成立的,即a对c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b对c的影响来替代。; `- b) D: B2 N! A4 r4 o% p7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10-8-4 09:22:5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heavensea 的帖子/ t% c8 T5 T& n  {

* ^: z  l% \% j9 [7 r# y- t3 Z- H( T: L/ |4 Y
    Heavensea, 我猜是刚刚相反。在回归(统计)中绝对正常,但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就有点奇怪。在统计上来说,如果A与Y的协方差(标准化后),刚好与A与B的协方差重叠,也就是说,A与Y的共同部分,包括在A与B的共同部分之内,你讲的结果就会出现。但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两个理论“重叠”的部分才可以解释Y的极其罕有的。正如我说,如果一个理论解释Y的能力更大,就用该理论吧。# i' U+ N: {' o8 f9 n+ @' i9 l
          6 F( G( A( ]$ B  e9 @- b
file:///C:/Users/MNLAW_%7E1/AppData/Local/Temp/moz-screenshot.pngfile:///C:/Users/MNLAW_%7E1/AppData/Local/Temp/moz-screenshot-1.png 本帖最后由 Kenneth 于 2010-8-4 10:11 编辑
/ H6 K/ X! L6 U& q; ?0 P
$ H: P+ n, x, M,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69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8-8-20
最后登录
2011-5-16
积分
690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
5
发表于 2010-8-6 10:34:0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Kenneth 的帖子6 N4 y* o) m" [7 l  k' c/ E
& r0 @) n- F0 Q1 L0 ?4 \4 \
Kenneth点出了迷津,我有点顿悟了。* h# S3 e1 p! u+ h( ~" Q' F

" M) }0 Y- M) c* u# t2 E- z# {1 y实际上在我研究的理论问题中,可能应该从一个动态的视角来分析A和B对Y的互补和替代解释。' p0 _/ q# Z# {9 G2 o* ~
  a+ r3 d/ X$ m# E
在初始的时间点T1,A和B呈现的互补关系(不知道我的图示是否有误)。在另外一个时间点T2,A和B呈现的替代关系,即B的解释力足以替换A的解释。
1 M1 r! O2 ^. S+ N, t' u' h9 J) E
  file:///C:/Users/HEAVEN%7E1/AppData/Local/Temp/moz-screenshot-1.pngfile:///C:/Users/HEAVEN%7E1/AppData/Local/Temp/moz-screenshot.p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6
发表于 2010-8-9 00:27: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heavensea 的帖子# e5 L. W: d1 Y/ b; v0 {# ~
; V/ j1 y3 V' F7 o6 N- n; ?
(1)如果A与B是互补的话,AY的重叠部分应该与BY的重叠部分不同的。
! }3 y# R% S% B/ c(2)但是你如何验证这样的一个模型呢?. c$ Z# N  W$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69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8-8-20
最后登录
2011-5-16
积分
690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
7
发表于 2010-8-15 20:47:2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楼 Kenneth 的帖子' o# e9 Z0 b2 _% o% n2 {( e- H4 O
; R8 t9 V6 G- f3 f; D3 x1 g5 L

. _6 u. f) [* }  I" n    关于这个模型的检验,我最近一直在苦恼,想从longitudinal的分析视角去找解决办法。
! N8 F, T4 A; e% L# T!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

听众

627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10-7-6
最后登录
2014-7-27
积分
627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50
8
发表于 2010-8-16 09:19:33 |只看该作者
Heavensea, 在person-environment fit文献中有一块是讲Complementary and Supplementary Fit和你的问题相似,这边一般是用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来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听众

690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08-8-20
最后登录
2011-5-16
积分
690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11
9
发表于 2010-8-18 15:05:5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楼 mostwanted 的帖子9 t9 }1 a- y7 e8 ]: T% Q

2 s4 R% M) Z6 R* O' N) ?8 T, w( l
" U' J8 H  {: u% R: g9 d+ B3 l& C   非常感谢,我去下载一下那个文章
& [! D1 h8 Y5 N' v- F9 p2 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5

听众

366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8-25
最后登录
2012-5-9
积分
366
精华
0
主题
8
帖子
79
10
发表于 2010-8-26 01:49:2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楼 Kenneth 的帖子
/ B6 T2 S, i* h" l- R; T! ~, W; Y) \, u$ n$ _+ I+ T1 R

! H1 [* x2 V) V2 w* V0 }# `1 O9 r可不可以透過「A的顯著性,在B加入以後就不見了」,來驗證B的理論是優於A的。: j  N( g% ]0 j

6 ?3 I8 O: y( f$ E但這與Heavensea說的A, B互相取代不一樣。
0 m; ]3 D( S; t
. @% L% R8 d! A* X1 O& a9 K6 E
2 E% O1 {/ Q: s7 l6 [; E( L) O) O0 O
7 |% j% r5 C+ d9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