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北京买了一套乾隆盛世的光盘。近来要休息一会时,都会看上一两集的剧情。慢慢我看见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惊讶的事情,原来是历史历代都是这样的。我惊讶中国高校的老师是如何的糜烂、我惊讶中国的官员是如何的腐败,因为我一直都是用一个西方的眼镜来看中国。怪不得上次跟一位中国的领导谈的时候他对我说:「罗老师,你有心贡献中国的管理研究,那是非常好的。不过你还是不明白中国的国情,以后有机会要经常来。」我当时有点气,我以为我对中国的情形虽然没有独到的看法,但是基本的理解还是有的。但是在北京看了几集的「苍穷之昂」和十几集的「乾隆盛世」之后,我越来越明白我看到的本来就是中国官场一直以来的现象,根本不足为奇。慈禧深知道荣禄、李莲英和她下面的人在做什么;乾隆也清楚他下面的官是怎样的。他们都知道这些人对国家社稷的影响。但是为什么他们都不出手干预呢?我猜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们都希望有一个辉煌的外表——大清继续的强大下去、不可以有苟且和目无王法的贪官污吏。第二、是这些问题影响太深远,打压也不可能。第三、是在慈禧和乾隆的眼中,想对于其他问题来说(什么问题我暂且不谈),这些根本不是绝对的重要。
+ K/ x3 z4 u1 U* y z; y$ M 我在这里不是讲历史的、也不是谈国事的、更不是抒发己见的,那我为什么谈这些呢?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高校就是这个现象的一个缩影。我在博客中一直讲的高校腐败的现象,我一直以为是个人的素质败坏、自文革以后中国的道德荡然无存、改革开放以来一小群人光速的先富起来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现在看来这些除了是伦理、社会现象外,可能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现象、一个组织的策略管理的现象。对于高校的领导来说,老师是不是在教书、研究生是否在研究自然都是问题。但是第一、这样的问题不可以公开出去(大家心知肚明是另外一件事),因为这影响了学校的声誉。第二、现在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这样,他们用的方法也是无所不用其法,所以管也管不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高校的领导来说,相对于其他的学校问题,这些根本不是绝对的重要。高校领导要的是(1)学校的名声和排名;(2)政府的拨款。学校的名声如何得来呢?最重要的不是老师教不教书、学生是否研究。一所高校不会因为所有的老师都用心教学而出名的。现在学校有名的第一前提,最重要的是国际化。以前是只要多请“海龟”,少用“土鳖”;现在是多用洋人,少用国货,国际化的名声自然而来。以前高校的品牌是用“中国制造”相对与“外国制造”来划分的。现在更进一步了,现在的高校的品牌是用有多少是“中国配件”相对与“外国配件”来划分的。反正所有的高校都在短期间不可能发国际一流的文章,就应该尽量在其他方面比别人先走一步。那么,只用“海龟”,尽量用“外国配件”就是最佳选择了。至于政府的拨款何来呢?同样的,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如何教学生,而是“多”发文章。既然“质”是短期间不可能的,那就要从“量”来入手。只要你发文章的数量够,管他什么级别呢?反正拨款的一个重要指标是211,是你有多少硕博名额,干嘛要花时间去搞这么一个辣手的高校腐败的问题呢?
- f' q% [5 z. q# f% ^7 l; U: h 乾隆身边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他解决眼前问题的和坤、一个可以帮助他大胜高丽建立十全武功的人、一个可以为太后庆祝大寿而筹钱的人、一个可以向英夷杨威的人。百姓的日子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稍微一群贪官、几个阳奉阴违的一品官也算不了什么,不会严重影响百姓的日子的。同样的,学生的学习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是多一群腐败的“老师”也不影响什么。反正大部分学生求的也只是一个学位,学到东西自然好,学不到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好的学生的定义就是「能够不靠老师,完全自学成才的人」。中国的领导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们只处理眼前最“影响稳定”的问题。反正问题太多了,次要的留给下一手做吧。高校的管理也是一样的。他们只处理燃眉之急的“排名、拨款”等问题,其他的慢慢来吧。既然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设计都不管教学、研究的结果,期望老师认真的做研究就是天方夜谭了。 ' A. Y! @4 m. s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科学之妖」的书,才知道西方的学术界,作假之风也蛮严重的,而且素来一直也有。其中不单是管理学,就算在自然科学界中也非常普遍。美国响当当的贝尔实验室就有一个享誉全球的做假案。不过,西方的学术败坏是在一个社会不能接受的环境下继续的发生。中国的学术败坏却是在一个社会见怪不怪的“潜规则”的环境下日益严重。乾隆的盛世接着来的是鸦片战争;慈禧面对的是马关条约、八国联军打到大清的国土。中国的学术界等着瞧的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