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设计的基础性工作,工作分析主要完成定岗位、定编制、定负荷三项工作。通常来讲,工作分析遵循效率至上原则:定岗位追求岗位职责清晰,岗位业务流程明确,不存在职责交叉;定编制追求人员精简,不存在冗员;定负荷追求员工工作时间内满负荷运作,不存在个人支配时间。而知识管理理论则认为,效率至上原则为企业带来表面上的高效率的同时,也为企业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因为不存在冗余设计的工作分析降低了企业长期生存与抗风险的能力。对应工作分析中的三项工作内容,工作分析应在三个方面存在冗余设计:岗位冗余、人员冗余、时间冗余。岗位冗余,也称角色冗余,指岗位之间职责的交叉重叠程度;人员冗余,指岗位实际安排员工数目多于效率要求的程度;时间冗余,指员工工作时间可自由支配的程度。 5 |' t7 [- i/ u3 r$ S" q
一、岗位冗余设计与知识共享能力 根据岗位冗余的定义,可以写出其形式化表达式: (式—1) 其中,RS表示角色冗余度;RI表示企业实际设定的岗位数目;RT表示基于效率至上理论所认为的最佳岗位数目。 如图1所示,左半边为效率至上理论中的标准企业状态。企业a需要A、B、C三种职责,按照效率准则设置三个角色(岗位)。A、B角色要完成输入职能,C完成产出职能,则A、B、C三种角色构成了简化的企业角色模型;图1右半部分表示存在岗位冗余状态的企业模型。在企业中衍生出新的角色D1,它其实是由角色A、B、C的部分职能组合而成。在a中,角色A、角色B独立完成自己的职责,将结果输出给C,流程界定清楚,可以认为不存在效率损失。而b中,A1与D1之间,B1与D1之间,C1与D1之间都存在着职责的互相交叉与覆盖,当事各方将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完成企业的产出要求,在此过程中行政协调成本、交易费用明显上升,效率开始下降。 知识论观点则认为角色之间的重叠为员工之间知识交流与共享提供了基本可能性与基本动力:首先,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要以共同的知识术语为基础。在a状态下,角色之间各自为政,没有进行知识交流的动机,也不存在交流的共同背景与术语基础。而在b状态下,A1与D1则因为拥有共同的职责领域,而有共同的交流背景;因为有共同的知识领域,而有共同的术语基础。由此,A1与D1之间形成知识共享的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同理,B1与D1之间,C1与D1也形成知识共享的实践社区。进一步讲,以D1为桥梁,A1、B1、C1之间也存在了沟通知识的意愿与可能性,从而将整个企业b联结为一个大的学习型组织:首先,随着岗位冗余的提高,知识共享的可能渠道与方式逐渐增多;其次,由于A1与D1之间存在共同的知识需求,促进两者知识共享的动机。从而,知识共享的动机与能力都由于岗位冗余的增加而强化,组织知识共享能力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