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不间断的第四遍看《明朝那些事儿》了,这首先要归因于自己记性太差,每次读到最后就基本上把前面的忘了。于是每次看起来都很新鲜。当我习惯性的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审视书中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时候,我发现几乎全部都是大师及大手笔,比如印象深刻的这几个人:
朱元璋:这位开国皇帝的个人经历被后人奉为“专业不对口”人员成功的最好典范,朱老板最早是当和尚的,后来成了皇帝,人们于是得出结论:“专业”并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因素,后天的奋斗才是关键!
杨一清:之所以记得杨一清是因为他是从吏部尚书升任首辅的(有这个经历的人还有几位,记不清了),翻译过来就是从首席人才官晋升为首席执行官。杨总监的个人经历为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树立的典范,愿你我共勉。
戚继光:我个人一直比较崇尚具有个人特色的团队管理,当然这跟“个人主义”无关,一个没有特点的团队接近于平庸,而一个团队的风格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人的风格,在这方面,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是优秀团队的典型代表。
王守仁:这个不多说了,“知行合一”可以作为一切行为的原则,当然包括管理学。尤其是“知”与“行”严重脱节的人力资源管理。
袁崇焕:从管理学的角度,袁崇焕是一个失败的空降兵。崇祯老板满怀期待把辽东市场交给袁经理,并给予了充分的信任和资源,要权力给权力、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袁经理似乎忘记了他也要给崇老板一样东西:业绩。很遗憾他没有做到。许多职业经理人都重复着袁崇焕的老路,陪着老板风花雪月了一番,最后惨淡收场。
徐阶:在我看来,徐阶是明朝最伟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大师(没有之一),他知人善任(提拔张居正),精于人际(斗倒严嵩,屹立朝堂),完美的职业规划(忍辱负重,终为首辅)。徐阶不是一个专业的人事总监,人力资源管理只是他的特长,他的奋斗史值得所有有抱负的人士借鉴,向徐老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