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6-12
- 注册时间
- 2008-10-10
- 威望
- 868
- 金钱
- 5142
- 贡献
- 1896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7906
- 日志
- 359
- 记录
- 0
- 帖子
- 81
- 主题
- 23
- 精华
- 1
- 好友
- 24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8-10-10
- 最后登录
- 2016-6-12
- 积分
- 7906
- 精华
- 1
- 主题
- 23
- 帖子
- 81
|
当年,在大学毕业聚餐的时候,一位在我们班进修的过来人说,你们到了单位后,一定要夹着尾巴做人,不然最后吃苦头的都是你们自己……。那时很多人听了都不舒服,不以为然,现在,经过了多年职场生涯,想想那时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懂事的,从大学到工作单位,绝对有很多需要我们改变和学习的。
) M* \. C8 |$ q' T5 t
A- L# n8 O2 |5 G忠告一:勤快总没有错. ?) K/ }8 Y. h) A2 D8 d+ R; B
& R0 J5 A% v3 S; v' q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勤快点总没有错,最忌讳的是眼高手低又懒。一般新人到职场,都不会立刻适应环境,那勤快些的比较多能得到老员工的指导,也更多地会得到一些机会。
8 i5 L; u! ]; `- O3 r
% {$ h- [+ H, D/ K. E! k, h记得一次部门来了三个新人,其中一个名校的,一个二流学校的,一个四流学校的。那个名校的透着一股聪明劲,夸夸其谈,开始比较吸引我的注意力,偶就有意给他锻炼一下,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小孩不踏实,口才很好,但一碰到烦琐的事就往后躲,最大的毛病是懒,能写五十个字绝不写五十一个。他并不是能力问题,文笔也还可以,而且几个新人都打过开水,只有他一次也没见打过。
- D7 w" w8 \$ _: k4 ~' s8 o" I) Y8 p/ N2 s
几次后就把这个小孩PASS掉了。
2 K0 S0 @+ H ]( k
' \% x X# q& Q' T' J a再谈那个二流学校的,看起来笨笨的,后来发现该小孩很勤奋,很快适应了环境,最后这个小孩也是在我们那里发展得最好。5 x4 ]# d( A) I( b- J+ M
( m5 ?2 `% Z/ u/ u/ i$ A忠告二:大企业锻炼,小企业发展' F9 Y4 W+ w4 f" o4 ]' l% ?0 o
" P2 ^( j/ X5 d5 x1 I) \# Y
经常有新人问我们,我是到一个大企业去呢,还是到一个发展中的小企业去呢?我的看法是:如你是个新人,则建议你先到一个大单位去,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规范和规矩,但由于大单位一般已形成了固定的组织结构,新人想往上发展可能会比较难(一般而言),最后可能就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当在大企业积累了一定做人和做事的经验后,再到一个发展势头良好的小单位,你就会比较容易获得快速向上发展的机会。* `' O$ h8 i g) P W: h4 g
4 L/ `( a0 Q1 O4 z8 Y( n我的经历是反过来的,因此走了一些弯路。先在一个小企业,该小企业发展极快,因此在这里很快就挑了大梁,但小企业做事没有什么规矩,业务发展快,但企业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人事管理都是乱糟糟的。后来企业重组进了一家大公司,原单位的人就很不能适应,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公司业务管理人事更复杂,另一方面,我们没有受过规范的训练,自然与大公司的运作流程不适应,在处理人事方面,也没有相应的经验。不过,我是个喜欢观察总结的人,现在已经适应了,但一些同事至今还在怨天尤人。: m, _: {0 F( F: G
% N' T/ E8 l6 D) m举个例子来说,在原来的小企业时,由于单位发展快,制度和流程建设滞后,很多项目都没有建立文档或只有很简单的文档,我那时还负责着一个部门,但也不懂这些,给领导的方案、报告都是很简单的,有时就在一张纸上写几句话就交上去了,领导也不严格要求,就直接在上面批示,这样做的后果是不严密,事后管理非常麻烦。到了新的大公司后,接触了大公司的管理才知道,原来项目应该这样管理的!; d. w7 m* m7 \8 C2 B, \ ^
9 A- c$ K) }* V' ?4 v/ k4 P0 Q等你在小企业发展积累到了一定时候,如果可能,就又应该考虑可以转向大公司发展,这次不是学规矩和规范了,而是谋图在更大的舞台上见世面和发展。这时你已不是刚入职场时的青涩了,在做人和做事上也积累了不少东西,而实力与早先也大不可同日而语,如果确有实力,你将在大舞台上获得更大的空间。
( q# M6 |2 a/ s0 R- I' g8 a, J3 z0 Z C3 @2 m h* B- `
忠告三:要积累人缘资本,但不要钻营
2 b4 ], v: t$ F9 |1 p( F6 B0 v
( m4 C, N4 F2 e2 d新人到了单位,要慢慢地跟本部门的同事以及其他部门的同事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一点对新人能否在单位立足、顺利发展都是很重要的。有的新人来了以后,只跟座位周围的人说话,或者只跟老乡、师兄师姐交往,都是不好的,还有的新人满世界乱窜干扰别人,也易引起别人反感。
. d# x- B: O/ Q$ x) @8 G3 i* [ x- l5 y6 M; G
更多的新人不知如何打开与老员工交往的第一步,其实作为新人,虚心、礼貌、微笑、少说多做总没有错。如果不是在人际关系特别险恶的地方(不排除有恶领导领导下的恶部门),一般来说,老员工虽然在新人刚进的时候,会有欺生的现象(人性弱点啊),时间长了大多还是乐意帮助新人的。当然新人自己不能做出讨人嫌的举动,比如:乱插嘴、乱奉承、占便宜等等。1 H; |) r# q$ \2 G
7 N0 _. d, f; b$ a& i一个比较明显的职场忌讳是:过于表现。记得有一个到单位来实习的MM很活泼,当时很想到单位来工作,对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很主动。有一天,有个员工要出国,在大家为此人饯行的饭局上也叫了MM同去,大家正说着惜别的话,MM一下站起来不顾当时气氛,梆梆梆地敬领导酒,又说了很多热情洋溢的话,与气氛特别不协调。后来部门开会时也喊此MM旁听,但MM又站起来主动发了二次言(按说她不是部门正式员工只听着便了),这样,在大家的感觉里就有些不太好,后来MM居然又跑到领导办公室教领导减肥,终于该MM没有如期望的那样留下来。- z; s. B: ?0 t. L3 q- }; {7 \
/ \: J5 c3 W5 {& t$ d4 t$ m还有一个新人,很活络,刚进来就搞清了部门里的人事关系,很快找机会跟一把手沟通,我一开始觉得他挺机灵,因为是我分管他,就给他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事情做做,也跟一把手推荐过他。后来发现该新人太活络了,不太懂事,眼睛只盯着一把手,除了一把手吩咐其他的事包括我考验他的都是能拖则拖。后来,该新人发现公司里还有更好的去处,直接越级跑到总裁助理那里要求调走,搞的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有这么个人,结果公司领导没有让他去那个要害部门,而他在本部门也过不下去了,只好走人。2 l2 O# H2 g! _: t
) F6 K& c& }+ Y! l& u, }
忠告四:对不了解的事情,请务必三缄其口9 ~. j3 Q5 G3 a! E2 Z# X
x, S0 f4 i5 H9 S
相邻的部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原先上级答应给该部门的奖金搁置了。于是各种猜测纷起,有一天我听见有个不新不老的新人(说他不新不老是因为该人年纪不小了,但是刚进单位)对大家说,公司领导得了红眼病,看他们工资高了所以不给他们发奖金了。后来该人又在多种场合散布这样的言语,说得一本正经的。让人觉得此人怎么这么幼稚,奖金发不下来,可能有多种原因,对于不了解公司上层运作的底层工作人员,在无法知道真实情况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胡猜乱说,以免给自己造成被动。后来情况下来了,是他们部门资金出了差错,奖金还是发下来了。任何行业或单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有一些内幕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闭嘴和看。
; j) K n) V, O; N9 F9 V3 k
) f) ?+ G+ K/ x/ w2 J% z0 ^3 W还有一件事,我所在的部门曾经来了个新人,这个部门在单位里不是核心部门,经营状况也不好,当然奖金什么的都不理想,新人来后就打听收入等等情况,老员工自然有牢骚,说这里是最差的部门,这样新人心里就留下了阴影,并与与之同时期进来的其他部门的新人传播。
2 X; J2 n& N; o) [8 a4 y
! N a; [1 H1 Z& l我的理解是,新人刚到一个地方,对周边的了解多是停在表面上的,老员工有牢骚可发,新人就不可以,因为老员工对部门有贡献,而且老员工在部门很多年,是家里人,说些过激的话没什么,一旦到了外面他们还是很团结一致对外的,新人刚来,什么都没做,就不应该说三到四。后来,该新人在偶部门待过了很长一段尴尬的日子才慢慢与大家相处好起来。8 z, T9 t$ q4 e, X
6 t; N4 u- w3 `' V* W" t7 O
在某些年代悠久的老单位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的是多年的老同事同学,甚至亲家关系,他们之间既有利益冲突关系,又有长期的感情依恋,真真假假,新人初到最好不好贸然介入矛盾当中。有时你听见一个老员工在对另一个骂骂咧咧,其实他们私下可能是非常好的私交关系,新人贸然伸张正义,轻者可能被当做人来疯,重者就是张狂了。: E. \. I) O, i, t3 {/ }( _1 V
) D' z- z% L9 L# }1 X
有这么一个例子,某个部门一个MM失踪已久突然回来,部门要对其处分,部门开大要大家表态,结果MM哭得梨花带雨,说是因什么什么原因没有与单位联系的(其实是带着单位的产品到南方干私活去了)。部门里分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处罚,一派主张算了。当时,有位新人心地单纯,动了恻隐之心,竟然说MM也没给单位带来损失,那是她个人隐私不应该处罚。于是新人留给领导这样一个印象:一点是非观念都没有,老成世故。
+ B; ]2 ?/ t4 t+ g! k
/ Z/ j1 ?% [$ T+ R忠告五:睁眼识人,寻找帮助. E7 L/ x" @3 Y+ K
+ T9 X# s* {- b& \1 e在职场中,有利益就会有冲突,但也是有非常值得交往之人,只是能否遇到遇到这样的人能否慧眼认出并有缘份得到他(她)的指点。职场中有的人在业务方面有独到的方法,有的在为人处事方面有特别的眼光,有人判断力很强,有人善于化解矛盾和冲突……,如果这样的人愿意在你困惑的时候帮助你,那对你来说实在是幸运的事。* q. D5 o9 a. F5 ~/ d, r9 D: b
( O' Y) L: F4 M' t) q
我在一个职场转换的关键时刻(曾经非常困惑,患得患失,不知何去何从)有人对我说,任何选择都不会十全十美,如果你无法判断未来那就遵从你内心最原始的感觉——你喜欢就去做!还有,在我纠缠一段人事的苦闷期,有人告诉我说,无欲则刚,只管做事;在我埋首局部事务的时候,有人告诉偶说,到外面看看……
" H5 c9 k) p- i* P
& Y9 P; C c* }4 R9 F0 R r这些都给了我莫大帮助,在职场中,眼界的打开一方面要靠自己观察和领悟,另一方面也要靠高人指点。这个高人可能不是什么方面的专家,只是在某一特定时刻特定主题下对我们有所帮助。
( b" @* |/ Z+ t+ r2 z
# w/ C7 h* {5 P/ n职场高人的最高境界是所谓人品处事专业能力样样都超强的人,这样的人遇到又与你有缘,可遇不可求,不过人品好、在某方面确有过人之处的人,在你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一定可以遇到,如果遇上了,一定不要忘记寻求他们的帮助。% M0 N5 K9 T9 A. J6 ]+ X$ S
7 g$ Q( b( Y3 x& L8 T谈到识人,想起一件事。单位来了个新人,分在A部门,部门某领导对其很是亲近,新人受宠若惊,某领导常对新人说,某某部门不好,某某人历史上如何,新人深信不疑,平时总跟在某领导后面,既然领导说某部门不好,那某部门一定有问题,领导说某人如何,那某人一定是的。以这种观点,新人决定自己对周围部门同事的态度,渐渐地新人感觉到几乎在所有其他的部门,无论他做什么都受到抵制,部门内外的年轻人都不和他一起。新人认为大家是嫉妒,只要领导对自己好就行,有一次部门工作出了差错,新人事先跟该领导提醒过,事后又跟该领导汇报了,由于领导未重视导致损失严重。公司追究责任,领导对新人说,你放心我会把责任担下来,你下次工作注意。新人虽委屈,但觉得不都是自己的错,想领导对自己好得给领导面子。然而无意亲耳听见该领导对公司领导说:XX(新人)虽是名牌大学出来的,能力很差,责任心也差,这次事情我本来千叮咛万嘱咐他还是不放在心上,搞出这么大的事,一点挽回的能力也没有……。新人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再后来新人在A部门待不下去换了部门,新人才知道,过去一年,自己的视野太窄了,公司里个部门及各人事都不是他最初所听到的那样。
0 {! P0 F ]+ a! I0 N* A7 c; w/ Q/ O9 g$ b9 I9 q P
忠告六:该说就说,该沟通的一定不要闷在心里
% M2 j |% O& N
1 [, H6 m/ \7 W$ Q q. f上面说了,对不了解背景的事不要乱发言;但有的话你必须要学会说出来,比如你的工作的进展、你的想法、你受到的委屈等等……
" v# A8 j0 O( w/ @4 W/ {, m4 v
( f/ x% M5 Z& n# s. J' \5 y其一、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要做出来也要说出来(还要写出来),光做不沟通是不行的,边做边沟通可以让上级知道你的工作进展情况,也可以让其他人配合你(所谓团队合作),否则领导怎么知道你行不行呢?尤其是遇到故障,一定要及时汇报,不要等积累成了大问题你无法控制的时候才跟上级汇报,弄到不能收拾,不要因为怕别人笑话或领导看轻或以为自己能侥幸躲过,就隐情不报,要知道,没有新人是万能的,领导/同事都知道不会苛责你。6 j7 Q# C$ M( {
* Q8 C: `+ z& w, Q; X$ B
其二、工作过程中说和写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通过这一过程,会理顺自己的思维,会有灵感闪现,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辨能力。如果是做的比较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写下来,业务方面/协作方面/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等等,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你在职场中永远只能是做个螺丝钉。
$ c; J3 R m6 L( g5 `" C! m1 Z g Y: A' ^ ~! @( T
其三、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了阻力或委屈(除非你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策)也要说出来,你可以对事不对人,注意说话的方式,寻求帮助,不能让事情就停在那里。* f4 a# c% `$ X* F' I
) @' _; N4 P; d. P# \这里有个例子,部门有A/B两个年轻人,A比B先进来是B的组长,一次我交给B一个项目,跟A也打过招呼,等了好久也没见B拿出来,每次问B都说快了,最后我忍无可忍交给了C,C是很快就完成了,后来知道B出了方案压在A手里了,B毫无办法,就只好等着。如果B当时告诉我实际情况,我就帮助他改变这种状况了,我屡次问到B的时候,B都不吭声,跟A好像还不错的样子,就唯独把工作耽误了,那我觉得B的能力还是有问题的。. m5 i" J9 a0 q( `9 I+ h D
* Q# i" u0 ]; a6 w. D
其四、每次项目或工作会议都是新人展示的好机会,新人(尤其手头有活的)应充分准备,领导要看看谁在进步,谁是有心人,谁可以托付给下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新人千万不要等被点名了才乱说一气。部门曾经进了八个MM,那些会议上说得有条有理的都是事先充分准备的,这样的人往往较易受到注意。( U2 S* {( M8 Q) Q) g# @# R
8 K& y8 G# x( X" z! E
忠告七:不要太斤斤计较
9 E+ M0 Y4 s# D7 e8 w, @/ i- z( r2 F& C- W6 z7 Q' a) b4 S
某部门有两个MM,业务能力都很强,MMA性格泼辣,工作大胆,MMB细腻认真,部门准备在两个中提拔一个,领导比来比去,难以取舍。有一天,MMB写了一张假条,上面写着:请假一天,由于某某天,加班1小时,某某天替班0.5小时……,合计实际请假3.5小时。
4 E5 G7 G$ [& p
$ W# b! }& ?( V+ J `( B领导慷慨给了一天假,但是提拔的结果也出来了:MMB出局。
3 Y3 B* S8 P9 X; b" K8 }4 i: a
" }( `7 P5 X4 Q6 S知道为什么吗?MMB太计较了,居然精确到分钟,使人感觉不能担负重任。6 ?' |- ]- S# ]+ ?' E/ }$ t
+ r: O" x2 z; b; ]" w6 w
忠告八:扩大视野,扩大接触面! O! M: z2 N( e! e* `
! I5 O; q% N2 Z新人来到工作岗位,当务之急是尽快熟悉本部门本岗位业务,赶快上手(有条件多学多问多练,没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尽快上手)。同时,也要熟悉本部门其他岗位,公司其他部门的流程和业务,这对你迅速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如是是技术岗位的,一定要熟悉业务岗位,销售岗位都在做些什么;如你是销售能手,千万不要以为后台的都在没事干。你需要在整个公司的层面上了解你的工作,你还要了解整个公司的流程和你所在岗位的定位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熟悉公司业务,渐渐积累人脉关系,了解其他业务岗位做事规则和方式,学习他人做事的长处,扩大你的眼界,而非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区域当中。
7 @! @+ c8 p4 H8 m! ~ G" [9 u) `" i9 l- S( }, V8 t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技术部门的A,不久前出了个大家都没想到的错误。原来一年了,该同志从来未出过本部门的门,除了交待给他的那点点事情,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不甚了了,对相应业务细节也从不关心,于是笑话自是难免。在单位里,如果你自己不主动去学,谁会教你这些呢?
3 {& _9 ^& W6 B" z+ \
4 U; W$ x8 c5 Z扩大视野的另外一个意思是,不要被小环境的家长里短局限住了。有时,你会碰到周围一些婆婆妈妈、鸡鸡狗狗的事,这些事总是无可避免,你可以听着,不可深介其中。要是攻击到你了,你也不要纠缠其中,把目光放得远一点,记住,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千万不要沉溺于这样的小圈子。要是你的脑子里装满了鸡鸡狗狗,那你的心胸必不会开阔,你的眼光必定狭隘,你行必烦恼、做必蹩脚。
7 u7 a( L/ ` L$ }3 \# Q
: t# a" r: @- M! u- N% u0 d作为一个新人,结交人品优秀的人,也是扩大视野的一个方面。这些人犹如红木家具,散发着智慧、厚重的光彩,必定会让你收益菲浅。2 l0 {! T& ~* G ?
$ e' X. p- a6 e- p! f: r如果你能够遇上一个亦师亦友的上级,那是你的幸运,但请记住,即使这样,你也不要以为你可以和上司称兄道弟。上司就是上司,你可以尊敬某位领导,但不要依附于某个领导,更不要与领导有感情上的牵扯,否则你就不能保持你的独立和客观。记住你不可能一直待在某领导的保护伞下,试想一旦该人离开,你如何生存?在你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上那种红木家具似的优秀人物,也可能遇上什么都不能什么都不是的乱七八糟的人物,而更多的是那些有缺点,又有优点的前辈,你要做的,是表达出你的诚恳,善意和合作,大大方方,不要太敏感,不要执拗。& B# U9 v, J* I! X& u4 c y( p' z
' K% Q* ^9 C6 b* `& x% I1 t8 v' V
忠告九:为你的第一场冲突做好准备& O C1 m" u; C+ t$ t+ K/ t
" ^- l' W" h4 v+ r
一般地来说,在与同事相处中,如与人有了矛盾,我们应尽量采取和缓的方式解决问题(如请中间人调停等),避免与人发生正面激烈冲突,给对方和自己留有余地,得理也要饶人(如都是为了工作那又何必呢),避免造成矛盾激化,弄出个仇人。但是,如果对方实在是欺人太甚,让你饱受屈辱,身心都受到压抑,反反复复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你就要准备迎接你的第一场职场冲突,冲突总会到来,一味的压抑自己不是良法,如果压抑到身心受到影响那更不值得,也许冲突一场,问题的症结反而解开,你的处境也出现改观。9 o: ~! c# S n" J
+ P: b1 D" a$ z: ?2 o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个新来的MM,经常受到某人的压制,由于某人是跟随领导多年的老人,在领导那里有一定的受信度。起先MM一直让着某人,后来某人有些忘形,时常扯谎来诋毁MM.
" ^; }7 S/ s; c5 ^6 a0 c' W# W4 a, j& k5 _6 G% r5 ]
有一次开项目会议,领导叫某人通知MM,某人没有通知,于是MM迟到了。领导问原因,某人说通知了,领导于是批评MM,MM决定不再忍让。该MM思维敏捷问了几个问题,某人你是叫别人通知的吗,是打我的手机的还是固定电话的。某人说打你手机你占线。MM说既然占线那就是没有通知到我,那你为何不再打一遍?你是在家打的吗?某人说路上打的,MM说路上打的那是用手机打的了,那手机上去电显示这个时间应该有我的电话号码,请给某总看看吧。某人慌乱,说我记不请了,好像我叫XX通知的不知他通知了没有。MM接着说,不管是你亲自通知还是叫别人通知,那么如果电话打通,不管我接不接电话,我的手机上会有来电痕迹,如果没打通电话,那应该继续打电话直到通知上我为止,否则就不能称为通知到我了;无论哪种情况,你的手机和通知人手机或电话都会有去电痕迹,你能不能给某总看看?2 W7 U4 ]% }, t
8 x0 A5 ^8 ^( F& U6 `% g; a( W
MM语气不急不慢,眼神清澈,一时鸦雀无声。 |
-
总评分: 金钱 + 18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