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登录 注册
首页 中人社区 中人博客
楼主: cbl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依据理论提出假设

  [复制链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1
发表于 2010-7-18 19:10:46 |只看该作者
我大概要解释一下。请不要以为成为一个“大师”(或者有经验的学者)后,就可以轻松的看懂“所有的”AMJ,AMR文章。要知道一篇文章的贡献,你要在这个领域内学上几年才看得懂。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甚至做过副编辑,我也不是随便拿起一篇今天的文章,就知道它“棒”在什么地方的。你要了解了一个领域,才可以知道一篇新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的。你的可怜的地方,是无论是哪一个领域,都是从零开始。也没有人可以指导。所以我建议你们组成小组,在共同的兴趣下互相分享,分享读文章心得,那才可以学的快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6

听众

577

积分

秀才

Rank: 5Rank: 5

注册时间
2010-6-29
最后登录
2024-12-5
积分
577
精华
0
主题
4
帖子
53
12
发表于 2010-7-18 19:46:31 |只看该作者
kennny的这个建议好啊,我们可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自己按照专业兴趣的不同,就不同的研究主题建立“小圈子”读文章,然后大家在分享阅读心得,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

听众

21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13
最后登录
2015-9-18
积分
213
精华
0
主题
14
帖子
40
13
发表于 2010-7-18 20:41:54 |只看该作者
是的,我也非常赞同Kenny的建议,要发挥出我们自己的力量,Kenny毕竟只是一个人,纵使他有三头六臂也不够照顾这么多大陆的学子。我们要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其实,科学知识本身不就是要求研究者合力么,找到前人的不足,把问题解决掉,后人继续完善,形成连续的积累。
+ y  a8 m3 R4 |: Q3 w- H现在问题出来了:我们如何分享阅读心得?
( I5 V1 d& ]' G2 f' R% N我的初步设想,分成这么几块:
+ @# Y* n6 b+ ?" i第一,该领域的综述性文章,从中总结出这个领域的主要Topic有哪些。
5 O5 t' s- l1 E+ h, \9 I第二,按照每一个topic,大家把相应的文章阅读心得放到对应的Topic里。
& \0 m3 `% o" I$ R  a% c$ E第三,定期对这些文章进行总结和讨论,发现每一个Topic里,是否有可以进一步研究的空缺,以此去寻找新的文献,或者大家合作研究。
0 c5 k7 h- |( n) _随便想想的,大家一起来提建议,还有kenny多给我们指导呀。( _1 }2 I( t7 A. k8 `6 T
我是做strategy的 本帖最后由 cbl223 于 2010-7-18 20:44 编辑
5 o1 a+ b( t" [) T3 r  D  \7 v8 I2 N; p4 q+ |; l& x*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W.    

1

主题

5

听众

309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2
最后登录
2012-6-20
积分
309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22
14
发表于 2010-7-18 21:02:56 |只看该作者
「如何依据理论提出假设」,对于刚完成博士论文的我而言,整个假设theorization的过程,正是我进行该研究时最大的挑战。遇到瓶颈时,反复地阅读Kenny在日志上的
  P2 ^/ q( f9 N! k2 U- x& d# e
理论与逻辑
. ]3 l, q5 `6 m) r: b我对理论的理解,期盼能理出头绪何谓「充分性」与「必要性」;拼命的翻阅、咀嚼值得学习的好研究的论述逻辑,希望能让自己整个假说读起来是一个紧密且环环相扣的理论论述、、、但即便如此,每每尝试都精疲力竭,甚至失去信心,不知应如何处理,不敢触碰它。幸运的是,我有个研究讨论的好姐妹,两人会针对假说彼此询问与思考『为什么呢???' o3 ]0 l, f; `# R# U) A
『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不能、、、呢???』。在这样彼此练习反思与答辩的过程,假说的论述似乎读起来较像一稍紧密的理论论述。
很大的学习心得是:原以为所有的推论均可藉由现有的理论表达清楚,后来才发现有些环接似乎须靠我们研究者自身加以论述才能予以紧密连结。
我不清楚我的博士论文的假说论述,旁人阅读起来是否真得达到了充分性与必要性、甚或前后上下一致的论说?但我强烈地发现在这实做的过程中,似乎渐渐能体会theorization是怎样的过程。" L  u, [5 g0 w' v' D- D
C.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

听众

21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13
最后登录
2015-9-18
积分
213
精华
0
主题
14
帖子
40
15
发表于 2010-7-18 22:47:37 |只看该作者
谢谢 C.W.的经验分享。我也是被这个部分严重困扰,读不懂期刊论文中这一部分应该写些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自己也不明白该如何论述、参考那些文献以支持自己的假设。重新读了Kenny的 “充分”与“必要”(if and only if)的帖子,感觉确实需要反复咀嚼和练习。
$ N- Y  c. D0 F7 K还有一个问题:您是先有假设,内心猜出了可能相关的自变量(predictor),然后再论述与因变量(criterion )二者的关系,还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推导出了进一步验证的假设?& i4 C8 M. v, r4 h
* w4 }5 o1 j  b7 A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16
发表于 2010-7-18 23:16:20 |只看该作者
受人所托,提供以下的贴子:) J! n0 W5 h* ~# S0 `/ [0 H/ ^$ N
, f3 w! I  \- _" t% A
对于Kenny所提的四类学生,我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虽已博班毕业,但却仍是个从「第三类」慢慢朝着「第四类具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向走,这条学习路若少了研究同伴的批判提问与分享、老师们的挑战与困惑、以及自身不断地自问自答的练习,这学习批判式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过程必更艰辛。6 c# c; \) Q. z  b: p$ y

" V8 Q) f$ F7 M+ s, Q& n分享一个 David Whetten有关research question的演说http://vimeo.com/10005298 (EIME David Whetten 3/5/10 by McKay School of Education),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 g2 Z, T' _) K2 j  ?/ K
& S/ f( U3 d7 ]' P3 L3 Q/ N对不起,今晚话多了些。最后,仍想藉此谢谢Kenny多年来对于提升中国研究能力的奉献,表达尊敬与感激;也谢谢一起学习与分享的同行者的各位。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Kenny所谓的「第四类学生」。至于「组成小组,分享读文章心得」的作法,若成形,请算我ㄧ份。我是做组织行为与人资研究的。大家加油啰! C.W.
0 f3 T' g0 a* _6 _; t+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C.W.    

1

主题

5

听众

309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2
最后登录
2012-6-20
积分
309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22
17
发表于 2010-7-18 23:49:4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cbl223 的帖子
5 b5 ^9 t- o9 |/ J7 Z  `: s' {5 Z+ z1 m- z' P1 L" l
Cb1223您好!我希望我明白了您的问题!您应是想了解我是先找出相关的构念再论述其关系或是在论述中才把构念间的关系说明并做检视,是吗? 不知是否误解了您的意思??? 请指正!8 I7 u$ l" Y- C& o9 P$ Q% d
谢谢~
我所接受的训练,让我的研究假说形成过程,约略如下。欢迎大家指正或分享自身的!
1.1 p0 U6 r4 m* u' n& _# Z* _
先找出该文献的研究缺口:+ p. {0 [* r3 e; `5 V, S
(1)过去文献回答的问题,是否还有什么重要的问题未回答,而本研究要补足该缺口?
(2)补足缺口为什么重要?跟过去研究相比较,该研究在理论与实务的重要性!在理论上,为何我采取这样的视角来看该问题?这样的取向对实务有何重要?其中,我选择的理论视角会决定我的研究变项为何?若不如此做,就难以在假说推导时,用理论来解释变项间的关系。而这正是你关注的问题:如何从理论论述假设
2. 如果我的重心是要说明研究的「主关系」中的「X(antecedents) (你所谓的predictor),我应会先论述过去研究回答了『「X」影响了什么样的Y?』。也就是你的文献回顾应着重于reviewX」过去找到的结果Y (consequence)。例如: 过去文献论证「X」会影响Y1 X」会影响Y2,然本研究要论证「X」会影响Y3,且该Y3的本质与Y1Y2是截然不同的。
3. 但若我研究的重心要说明研究的「主关系」中的「Y」,我应会先论述过去研究过去文献探讨『「Y」的antecedent(X)有什么?』。也就是你的文献回顾应着重于review过去探讨Y的前置因素有哪些。我应会先论述:Y的重要性,所以必须探讨Y的前置因素;再说明过去研究有从X1X2的角度探讨Y,但本研究采取了在本质上截然不同于X1X2的变量(X3)去预测Y
总结,我是认为要先深理解文献的理论脉络,才能找出需补足的研究缺口;你的理论视角会决定你的构念,你的理论会协助你把变项间关系作一说明,但往往所立基的理论基础未必能清楚说明变项间关系,此时,身为研究者的我们往往需要将其论述的逻辑性达到Kenny所说的充分性、必要性或是最起的前后逻辑一致性。
; }" n7 r1 g& i
研究这条路,我才刚从「第三类学生」往「第四类学生」迈进,我们一同学习~ 希望如上的说明,回答了您的问题!
2 H$ L  Y9 P; E3 Z/ A1 _' VC.W.
* O) b/ p" ], B1 _4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6

听众

213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13
最后登录
2015-9-18
积分
213
精华
0
主题
14
帖子
40
18
发表于 2010-7-19 11:05:59 |只看该作者
谢谢C.W.帮我厘清了研究的框架,非常清楚,谢谢。但我也深知知易行难,从“第三类学生”向”第四类学生“的跨越,这中间有太多的路要走,希望Kenny还有大家一起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迈进,问题一个一个的解决。0 a+ x% Y- |1 J
第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组成小组,分享读文章的心得?
; V( M7 Z, h! F- u3 W2 u初步设想:我们也按照Academy of Management的划分(见AOM online),分成小的Group,在每个Group下再分成Topic,每个Topic下面的经典的有影响力的文章大家一起阅读和讨论,其他非经典但和讨论有关的文章,由个人介绍和分享。* x# [$ H- ^$ o0 y; m8 s2 t# e
想法不成熟,请大家一起提建议,早日形成我们的分享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7    

3

主题

5

听众

281

积分

书生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10-7-12
最后登录
2017-6-11
积分
281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26
19
发表于 2010-7-19 12:09:37 |只看该作者
谢谢C.W.帮我厘清了研究的框架,非常清楚,谢谢。但我也深知知易行难,从“第三类学生”向”第四类学生“的 ...
+ p: p& ?) k2 i( O4 Ecbl223 发表于 2010-7-19 11:05
* x% r; N' \( w6 o+ f9 R/ u2 V

( `: @5 }# K( c7 d8 I
. y# _/ f: J% [* s$ R3 ]建议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220

听众

2万

积分

中人网专家

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Rank: 50

注册时间
2003-1-21
最后登录
2016-11-27
积分
29016
精华
0
主题
69
帖子
1438

2009年度勋章

20
发表于 2010-7-19 14:22:03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cbl223 的帖子8 n# w- @2 B+ o7 o+ k3 ]9 k

2 q1 o& X+ K# F, _, W% c! K在圈子里你们可以自己发日志。比如,你可以创建一个叫 Creativity Research 的日志。有兴趣分享的同学就可以写在这个日志里面了。 7 l* T/ N& ~8 x- \- V+ F4 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