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Kenny 我读了你关于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比较观点,坦率地说,我并不同意。 你是这样说的,“中式教育以老师为中心,西式教育以学生为中心”, 表面上看,是的,但是实质上却有另外一层理解。 我先举个例子,我自己的经历,我在香港的时候,选了一个信奉儒家文化的教授,非常传统,讲究礼义,对我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中式的。我不可以很随意地叫他的名字,就像大家热情地称呼你一样。他要求我必须用他的surname, Prof. xxx, 他的规定细到说,作为他学生的一天,就必须称呼他所有的同事(包括新来的assistant professor)都叫做Prof. XXX。刚开始显得很傻,因为所有人都叫我的一些别的老师名字,很是亲切。我却不可以,我一时忘了,他不厌其烦地纠正。他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尊敬,尊敬前辈,爱护同窗。 然后,我走路,必须走在他后面,如果不小心走到他前面,他会不是那么喜悦,当然也不会直接说。前后辈的关系非常清晰,他要求学生礼貌对待教授,得到教授们的喜爱后,会有一系列的好处。并且,他认为充分地准备和了解一个教授是和那个教授见面的诚意所在,见scholar,不事先读他的文章是非常失礼的。因为,那是对研究和学者本能的敬意。 然后,这个导师,要求我和他meeting的时候,必须穿戴整齐,用working language, 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的解决方案,还要很针对性的问他的判断。他只负责判断,和提供新的信息,其余地我需要自己查找和思考。我认为他人超级nice,任何时候,包括大半夜你只要问学术问题,他一定在第一时间回答,有可能是半夜两点才发给他,他几分钟就回复了。 我支持你的观点:“交谈时很重要的,比听Lecture重要。”但是,交流分很多种,不一定是面对面的交流就有效,我认为email的交流也很有效,你可以把问题思考清楚以后再写出来,对方也有时间帮你查找资料,而后回答问题。 我认为,他是我遇见的,对学生研究成长最为有帮助的教授, 当然我不是学习管理,没做过你的学生,不清楚你的教学方式。 正式谈话的好处非常多,professional 是他最要传递的精神。首先,meeting 会很有效率,因为自己在之前会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到底要和他说什么,他可能的回答是什么,我和他的分歧在哪?为什么他是正确的?而且,他给出的训练是每周都需要和他进行英文交流,very formal and productive。 其次,我和他之间的个人友谊确实不多,我看到他就紧张,因为他规矩多,又要用英文表达,连在一起吃饭,他不停地表达我需要的进步的地方,我根本吃不下。这样和你的风格不同对吧?但并不是不好的,我见到他习惯性的用做研究的严谨精神来表述自己。起码,倘若我在他身边5年,我不会说不清楚英文,写不清楚英文,因为他会时时刻刻地提醒你应该进步。但是,他确实极为有帮助性的教授,他把学生的成就看得比自己的重要,非常慷慨地向他的朋友介绍学生,用他的reputation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合作者, 也写信给好朋友帮助学生找工作,因为他是最了解学生的,他的推荐非常重要。因为研究其实有时候是一个团体行为,倘若你选到最好的教授做合作者,至少有两个好处:在发表前,他会给你很多的修改建议,站在高处给你很多有经验的意见,其次,他们如此出名,合作的论文容易发表。(我也想说实力很重要,但是networking有时候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学界独立发表论文的可能性远远小于寻找合作者共同努力) 我认为,他是中式教育的典范,他在职业研究教育上用尽各种方式帮助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我对他的敬意延伸到了我对学者的尊敬,他把对学生的教育,用他的方式传递出去。 他的确如你所说的是,以老师为中心,我必须先听他的,但是他对我的学习和研究是一种强大的服务精神,我随时可以得到他在研究上的支持。 我想不出如果我和他有友谊的话,有平等关系的话会有多可怕。因为我不需要听他的安排,然后自己做主,没有他几十年研究的引导,自己的决定会多浅薄。而且,我相信一个西式教育的导师,他不会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然后也不会心甘情愿的share his network给学生,不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有个好职位或是选到最为有名气实力最好的合作者。 但是中式的教授是永远的老师,我想我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把他发展成为我的朋友,他只是老师,教育我是他永远的状态。 但是,你认为一个和导师聊得很开心的学生和一个敬畏着导师的学生,那种更容易得到好的训练呢?如果说学生的成就是发表更多好的论文,那么良好的中式导师的关怀帮助是胜于西式导师的。因为中式导师他信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不平等,但却是想爱护自己孩子那样爱护学生。 所以,你所认为“中国的文化本来就不是一个“做研究”的文化。”那是没选对导师,选对了有才华有远见有思想有道德的导师,那对研究的热爱,对研究本身的执着,会燃烧一生的,会将导师的慎重敬畏的科学精神,贯穿永远,想起导师,便不停下来,奋斗不已,燃烧自己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儒家文化当中的“师承一脉”。 另外,我在吃饭的时候,仔细地想了想你说的四类学生,顺着你的思想往下延伸,说说我的观点。 第一类,精英学生(有才华有见地,他们很幸运,遇见了会培养他们能力的导师): 只给教授做判断题,要求他们的回答很简单, Yes or No. 教授耐心细致,培养他们独立做研究。于是,他们在和教授讨论中必须提出问题,并讲出自己可能解决的可能性,A、B、C、。。。。A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 B的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 C的advantage, disadvantage。。。最重要的是,我的选择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方案是什么。问题是这样做可以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 这类学生必然引领学界潮流,自己会通过教授的network,或是什么conference的机会找到厉害的合作者。 第二类,努力学生(用功努力,心地善良,能毕业,但合作伙伴除了导师,找不到别的教授,比较跟随导师) 给教授做选择题,要求他选择A、B、C、D。。。 教授非常博学多才,对学生谆谆善诱,花大量的时间维系与学生的关系,有求必答,人品良好。学生在学校有问题就问导师,导师不厌其烦地作答。每次学生遇到问题就问导师,导师就给出方向。教授与学生之间感情深厚,彼此过于熟络。 这类学生会传习老师的精神,培养一大堆中流的学生。 第三类,天资有限学生(不怎么用功,毕业还得靠导师帮忙,没啥想法) 给教授做问答题,问个问题,让教授回答。 学生就没什么天分,不爱学习,和教授关系还行。教授比较优良。 第四类,懒惰学生 (真是没心情读书那种) 和教授没什么好聊的,没有问题,也不需要答案。和教授只能聊点家常。 学生连继续读下去都有困难。 Ev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