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在几个HR群里发了一个信息,“工作十年以上的HR同行,与我小窗口沟通”。我是想在HR群里找到一些在民营企业做过十年以上的HR,组成一个团队,一起共同探讨困扰中国民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的困难,然后群策群力拿出有效的方法与方案,帮助更多的中国民营企业老板、HRM排忧解难,让中国民营企业真正能与同是民营企业的外资企业相提并论。
结果,一个群里的网友问我的第一句话,“有什么好处。”我说:“前期我们应该是公益性质的,但是成员可以得到第一手的研究成果资料。”他说:“你不要总跟我谈公益,你不能只让我们贡献,没好处吧。”
说实在的,谈到里,我已经确定他不是适合的人选。因为,研究中国人的个性与职业态度是一个很慢长的过程,而且可能最终都不会有什么结果,更不会有什么利益可图。这样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是不适合到我设想的机构中作为成员的。但我还是很友善的与其沟通。过了一会儿,他将我与他的沟通信息发到了群里,并说大家谈谈感受。
群里便有了“笨”“晕”“学雷峰也要有资格”等一系列的形容词,过了不到五分钟,群的管理者,就将我请出了群。
我当时真的觉得很委曲,同时在想,做为HR的同行亦是如此低的信任感,在企业中如何与员工、老板推心置腹的交流,如果赢得老板、员工的信任。这不正是我们做为HR要改变的首要问题吗?
各位亲爱的中人网同行朋友们,中国式HR陈果的想法,你们又是怎样一种看法呢?
本帖最后由 中国式HR 于 2011-1-26 21:36 编辑
各位可爱的网友,此贴发出后,受到大家的关注,并且还加了分,在此我对大家的关心表示感谢,此外,对大家比较疑惑或者说是不能理解的几点做个说明: 1、为什么要十年以上的HR工作经历? 十年以上,是一个相对值。何为相对值,带有我个人的一定主观性。因为,我认为在一个事业经历的十年以上,其中的感悟相对更深入一些。我本人从事HR工作已经快十五个年头,可以说是做得“伤了心”(大家从我的文章中不难看到)。但,并没有伤我的志,在我反省自己的同时,越发坚定了我寻找出一套民营人力资源管理难题的解决体系的想法,来真正化解老板与HR之间鸿沟与矛盾。而这些只有大概在民企工作十年以上的HR才能更好的体会。 至于,有网友认为,十年的工作经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因为大多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本人已经整理成册,而且已初步形成了体系,大家一起参与考证体系有效性和实用性的同时,需要是更多新的问题和更复杂的困难,以便使体系更加完善,能真正成为“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况且HR工作的很多问题并非靠能力与聪明才智可以解决,而是靠智慧和一颗爱心。 2、为什么选择网上招募? 我设想的团队是由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HR从业者组成的,在“中国式HR管理研究机构”的QQ群里,固定时间就一些民企常见的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共策修正方案。 抵身边十个同行朋友,并非难事,而我想既然是“中国式”,就要集结全国各位区的HR同行朋友们一起来参与,这才符合中国地广人杰的特点,才是适合更多地域不同的企业。 还有就是,我多多少少在网上也看到过“下辈子不做HR”“做HR的我被炒了”,这样的无奈呐喊,我想在某一个角落也有和我一样“伤了心”的,需要帮助的朋友,同时也愿意帮助别人的朋友想有个地方说说话。 3、关于信任。 由衷的感谢网友提醒我信任是需要过程的。但是“不信任”决不代表你可以对别人的话语和理想妄自诋毁和菲薄。“不信任”不代表你可以没有受到任何损失的时候,或是毫无证据表明的时候,把别人就定义为骗子。 4、关于理想与“要吃饭” 我的唱响并不影响参与者的吃饭问题,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参与讨论,并且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解决自身在工作中的难题,这也让饭吃得更踏实更长久。 5、我发出过单独邀请的人。 在中人网我对两个网友发出过单独邀请,其中一个是对我的文章提出过反对意见的网友,向他发出邀请的是,我希望有不同的声音对观点和方案提出置疑;另一个,从年龄上看,应该从事HR不满十年,但他的文章和在网上的活跃度很高,应该是一个热心有追求的人。 对收到我邀请的人,若此并不感兴趣,只当是一个同行跟你打了个招呼,无需有何为难之感。如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对网友的其他建议和意见我欣然接受。谢谢你们! 本帖最后由 中国式HR 于 2011-1-27 10:5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