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1-27
- 注册时间
- 2003-1-21
- 威望
- 250
- 金钱
- 16832
- 贡献
- 11934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9016
- 日志
- 4
- 记录
- 0
- 帖子
- 1438
- 主题
- 69
- 精华
- 0
- 好友
- 380
    
- 注册时间
- 2003-1-21
- 最后登录
- 2016-11-27
- 积分
- 29016
- 精华
- 0
- 主题
- 69
- 帖子
- 1438
|
回复 1楼 zhmseven 的帖子7 P3 C0 Z+ g7 [# j0 `$ A! N
zhmseven,
# V" p/ r4 Q: P6 H- Q6 k0 h1. 你是一个很有心思的人,很好。4 [' ^: k, e+ F* I) t+ b, U% |
李克特量表是一种模糊表达的量表,可以认为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
" d+ C D* A; P! r! G李克特量表明明是用一个等差量表,我们却把它当成是等比量表来用。这是对的。但是这是量化研究的限制,没什么可以做。+ }" X% \+ F2 n1 b0 k/ o
有的时候也使用了定量的问卷,比如说被访问对象的行为频次,可能按照0-2、3-10、10-20等等划分为几个等级,这类定量的问卷不存在模糊性。 i* U% I @4 q3 ]+ v) J& y# G
这一句却不对,我不会容许学生这样做的。有去浙大听我课的同学就知道了。9 W. E* ~( t% @/ Y
同一个被访问对象,对于一份问卷中不同的模糊表达,其评判感受的准则可能不一样。, Q0 y- y" G& F) s% H
这一点我们可以做统计控制,比如用affectivity或是impression management作为控制变量。
! b3 E" x# c7 G1 w! r$ w: i在我进一步要求其对“很多”做一个数量级的估计的时候,有的人说怎么也得几十家,也有的人说得有上万家。
+ Z" O+ i4 v! ^" ]7 h* r这一点倒不是致命的问题。因为我们做的社会学研究一般关注的是方差与协方差。只要这个人在自变量与因变量同时用一样的标准,到底打1分=1,000或是打1分=200是没有分别的。; A- |( a8 D2 e+ p) G: b" |
举例来说明,比如X是收入,Y是消费,同时用5分量表,1很低,5很高。问题是你的收入(收费)有多高?5 z0 Z" q/ {- {2 {: X" U8 j
应答者A 收入打3分 (实际¥9000) 消费打1分 (实际¥3000);: r) R/ t0 w# g6 D
应答者B 收入打5分 (实际¥100000) 消费打1分 (实际¥20000).0 p: G" X' `: P9 u7 ?) E# l
3分在应答者A代表¥9000,5分在应答者B代表¥100000,原来是完全不成比例的,但是我们有兴趣的是相关(没有单位的统计量),你从上面的例子看到,问题应该不是很严重的。- R; K1 A! n9 O7 I2 l1 m
如果个体对同样的问题项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就产生了所谓的“评分者信度”的问题
9 e+ L! h, J2 V1 l+ b0 e这是不对的,这里既没有信度的问题,也没有效度的问题。是测量单位的问题。我们用相关来分析时,已经把它尽量减轻了。
" [% ]6 {/ m# k而这些问卷题项所表达的潜变量之间又可能有很强的因果关系,产生效度分析的结果和路径系数分析的结果相违背的问题。
: Y1 ?* J! m, Q; y6 v0 q: z+ w5 i我其实不太明白你这段话的意思。我的猜测是,你用了因子分析的结果作为一个构念的效度表征。如果这猜测是对的话,那是大大的错误。因子分析不可能告诉你一个构念的效度的。' |; Y9 D, E6 k9 H
有用性因子对有用性的观测项的贡献很大,对购买的量的观测项贡献很小。。。。。。
: P1 g/ c2 B0 Q2 l这个我完全不明白、迷失了。什么叫「一个因子对自己的“观测项”贡献很大;对别的因子的“观测项”贡献很小」呢?如果“观测项”是indicator 的话,那么你是说一个因子(有用性)影响了另外一个因子(购买的量)的项目(indicator或是item)吗?这在SEM是禁止的。我有点惘然了。# d. c. I; V$ c \( F. x6 r1 |0 a; [: M
9 S- w4 P( v. G0 ?9 @0 s0 ^$ W,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