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6-6
- 注册时间
- 2011-5-13
- 威望
- 0
- 金钱
- 54
- 贡献
- 3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8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8
- 主题
- 1
- 精华
- 0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11-5-13
- 最后登录
- 2011-6-6
- 积分
- 88
- 精华
- 0
- 主题
- 1
- 帖子
- 18
|
似乎有点哲学上的概念了,哲学问题总是很难讨论的。+ H. P% b$ t9 w v8 H
我尝试就Kenneth的例子来谈一谈。
0 n! m8 e9 v0 b2 Q( n按照社会交换理论,人们是感激高官才送厚礼;按照category和identification的理论,人们是因为追求自我而给高官送厚礼。我们的研究如果以“给高官送厚礼”这个现象出发,找到由于社会交换因素和自我认同因素各自占的比例有多高(术语是否应该叫“各自解释了给高官送厚礼这一行为的多少方差?不好意思,这一块比较薄弱,术语表述可能不对),或者说有其他更多的因素(比如,试图追求更多的回报,而不是出于感激心理)在产生影响,那么研究应该认为是有意义的。如果“追求回报”这一因素的影响暂时还没有比较全面的分析,那么就属于“视角”。如果我们只是讨论“感激回报”和“自我”,那么就属于“理论指导研究”。9 j4 [/ s8 ]" w
但是正如Kenneth所讲的,“理论指导研究”很多时候往往落于“找一个理论套进来解释”的套子。如果说找一个理论套进去,那就属于以理论来指导现象分析(适用于理论和现象都已经存在,但大家还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现象验证理论(适用于已经有理论,但是还没有观测到现象)。那么,这个时候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你的理论确实能够在逻辑上推导出这类现象。如果由理论逻辑推导出现象的过程不是令人信服的,那么研究就缺少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变成“以现象来解释理论,但是理论却不能推导出现象”,那这个研究就没有意义,并且严格地说存在方法论上的错误。如果说理论能够在逻辑上推导出这类现象,但是这个逻辑推导关系大家早就已经认同了,那么这个研究就没有意义,但是方法论上不存在严重问题。但如果能够分析出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即回到第一段说的解释方差有多少),并且对于实践操作具有指导性,这个研究应该说还是有意义的,只是这里的意义不是体现在现象验证理论或者理论逻辑推导出现象,而是基于理论和现象间的量的分析,可以指导实践。3 L, x9 x; H0 r1 w7 F; @$ w
国内的研究(从经济学来看),很不幸的是,很多都是基于理论和现象间的量的分析,以期得到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但是偏偏这个指导作用都是泛泛而谈。所以,这类论文往往并没有什么意义。最近看了一点管理学的paper,发现很多则是犯了“理论逻辑推导现象,以现象验证逻辑,但是理论到现象的逻辑并不是很站得住”的问题。至于说“理论逻辑推导现象,以现象验证逻辑,这个逻辑关系已经得到大家认同”的问题,我的感觉,相对较少一些,毕竟那样是没有创新的。
; X9 k7 k/ }3 z- B8 a所以,谈到用现象的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的问题,我个人的感觉,适用于四种情形:第一,理论已经存在,现象本身还没有发现,通过新发现的现象可以验证理论;第二,理论已经存在,以前并没有应用于存在的现象的分析,这个现象的领域以前并没有得到理论的指导;第三,理论还不存在,通过现象分析来归纳理论;第四,理论已经存在并得到认同,但是某一现象中,该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解释现象,发现这个“程度”之后能够告诉我们什么。
- y& A; _% j6 k2 ~- D1 z不过管理学当中,给我的感觉是,大家更在意的是理论解释现象,而不是“多大程度上解释现象”,注重定性而不注重定量,第三个情形就有问题了,似乎没什么意义。这个时候,paper的作者往往argue,我所研究的这个现象,虽然说大家心底是认同的,但以前并没有人应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过啊,这是一个创新啊。:)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好像是这个样子的。经济学领域也是这样,同样的理论和方法在多个行业里面一通应用,既没有实践指导意义,也没有什么理论上的创新。6 t8 a* _) y W5 i3 f
说白了,就是怎么认识“创新”的问题。我曾经在什么叫“创新”这个问题上困惑了很长时间,各个学科对于创新的认识也不一定一致。思考得到这么一点认识,不一定对。 本帖最后由 zhmseven 于 2011-5-28 12:24 编辑
# I1 h$ m% p) ?& X; R( t* W9 g* O$ b h/ q2 _5 [( C 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