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年终考之四:有美国特色的年终考核 把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到政府的内部管理中,是西方国家“政绩考核”的一大特点。不过,由于制度设计的不同,各国对评估官员政绩的理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具体的考核指标亦有不同。 以往评估中的优劣不影响考核 在日本,“论资排辈”是选拔官员最看重的指标之一。一位谙熟日本政坛规则的记者直言:“自己多年来从未听说过‘官员政绩考核’一词。”他告诉记者,“高官”多由选民的选票说话,对他们而言,选票多寡是政绩考核的最佳证据。而当上级选拔下级时,除资历外,家庭出身、人际关系也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一点在西方官员任用中颇为普遍。不过,具体的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则严肃得多。 以美国为例,考核指标体系往往强调客观公正,非以评估者主观意愿随意确定。在评估个人绩效时,更注重部门的整体任务完成情况。在考核中,以往评估中优劣顺序的记载、与工作表现无关的身体特点和个人性格、请假记录、与工作表现无关的生活问题等不适当的内容必须剔除。 美国各部门在做出培训、奖励、晋升、留用、重新委派工作、开除等人事决定时,必须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只有在给予公务员以合理的时间和机会改进工作表现以后,方可免职或降职。其中的评价体系还包括一些具有创新和实际衡量意义的指标,如判断力、首创精神、放权、人员配置等,这也是美国官员政绩考核的特色之处。 “住房难”令部长下马 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官员只需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展现应有的专业与操守,就不会有人来“砸饭碗”,这就是“打政府工”。 由此,承担政治风险的往往是大选中获胜的总统、赢得组阁权的政党所任命的总理、部长等高官。对他们的考评方式中,一个基本原则是需要承担“政治责任”,也就是对政策的一切后果负责。 例如新加坡的申购政府组屋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曾一度出现大量组屋空置多年卖不出的情况,令建屋局蒙受不少损失。因此政府推出“预购组屋”政策------先开放将要发展的组屋项目供大家预购,在超过七成被预订的情况下才真正开始招标兴建。这就杜绝了政府组屋出现“供大于求”的可能。 然而这几年,随着新加坡房地产价格大涨,政府组屋也收到波及。很多第一次申购政府组屋者,尤其是等房结婚的年轻夫妇们,总是迟迟无法申请到心仪的组屋;即便好不容易申请到,也还需要等上几年才能拿到房子。这是由于政府目前采用的一套“预购组屋”的政策。 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预购组屋”政策惹来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令负责建屋局的国家发展部部长马宝山民望大跌,以至于大选后未获入阁,丢掉了他担任多年的部长职务。 类似的教训在德国亦有发生:某一小城市市长一心思为城市招商引资,扩大就业率,提高自己的政绩。他大肆招投标,开发房地产和酒店业,侵占了原来位于城市中心的一片森林,遭到了市民的强烈反对。 但该市长一意孤行,将自己的执政思路执行到底。虽然该城市的经济状况好转,就业率稳步提高,但市民还是不认可该市长及其班子的执政思路,在下一次的选举中直接用选票让其下课。 其实在德国,根据《公务员考核及晋升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在每年年底要对公务员进行评估,有被评估者的直接管理者负责撰写评估报告。 每年一次的考核报告分为4个级别:杰出、高效、有效、不佳。政绩考核后,根据评定的档次,有关部门会选举一些成绩好的人参加培训。而评估成绩最差的公务员也得在限定时间内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留在原岗位创造条件。 但根据德国政绩考核条例的规定,地方官员的主管机关-------联邦人事委员会只负责协调、联系和指导工作,具体管理则由各部门自己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