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1-8
- 注册时间
- 2002-11-16
- 威望
- 1
- 金钱
- 38233
- 贡献
- 316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38550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4420
- 主题
- 729
- 精华
- 1
- 好友
-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2-11-16
- 最后登录
- 2013-1-8
- 积分
- 38550
- 精华
- 1
- 主题
- 729
- 帖子
- 4420
|
HR的观点+ h7 j$ e( a+ J
Z. C+ g. f! ` 观点一:现金奖励职工最欢迎5 j/ z7 }' N% O
5 C: I. ~9 B9 n 代表:企业顾问管理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高级顾问张志强
7 ? ?! _+ R+ p i. T7 p1 Q" @6 p
7 j" X5 v1 p0 x5 F2 F- D/ `' x" y4 E) q" m8 z% e
大多数员工,都偏爱现金奖励,因为现金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相反,如果不是发现金,而是以券、票,或实物替代,东西发了很多,可由于“众口难调”,经常还不见好。所以,建议HR在制定奖金策略时,以直接发放现金为好,既省时省力,也不必为“创意”抓耳挠腮,员工拿到了“现钱”,回报的都是张张笑脸。
, L1 X) m7 C4 F. E9 `: H1 F% C- i: C* f: _5 z9 _* l5 E
观点二:非现金奖励能给职工带来“快感”- C6 E9 z5 k* f* B
5 t8 p9 f. o0 S; V1 z* u8 V 代表:美国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
; }( O$ c5 {' N* R$ q' ^2 N
& y# N, W: Z a9 K1 A" P% t 发放奖金的目的之一是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对员工起到最大的吸引、留住、激励作用。根据调查统计,有相当部分员工愿意享受非现金激励带来的“快感”。举个实例:某业准备给予每人2000元的奖励标准,有两种选择供员工参考:一是两张豪华星级酒店的晚餐券;二是外出旅游的飞机票……结果,绝大部分员工都兴高采烈地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给员工一叠钱,员工只是一时高兴,可搁进兜里后也就忘了,企业指望的“激励”作用也就“消失殆尽”了;可相反,一顿期盼的晚餐或是一次难忘的旅行,在人的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每每回忆起,心中便会涌起一股暖流,激励作用可能会维持较长的时间。9 d/ r. X: A& R: k* h
6 h4 S& k: b1 f: I- e* a
员工A:别出心裁的奖励笼络家人
8 u! t* n* }# v# M. e* N5 t. g8 p( _4 k) {8 f* k. J
我想给大家说一说另一种奖励形式。我所在的公司是搞咨询的,工作时间无规律,一旦接手了一个项目,常会日以继夜地忙上两三个月。公司有不成文的规定,一旦项目顺利完成,就会有奖励。“嘉奖”的形式很特别,除了奖励员工本人外,公司会准备一份“家属慰问奖”———给单身员工的父母,或已婚员工的“另一半”。“慰问奖”不是现金,有时是两张电影首映式的票子,有时是度假村的旅行券……其实这样的奖励没花多少钱,有时只能算是一种“小恩小惠”,可就是这么些不起眼的“小钱”,却有效地笼络了员工的家人。我有过这样一次体会。去年,我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想跳槽,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理由是:公司连家属都这么关心,对员工肯定就更没得说了,这么好的公司上哪儿去找!仔细想想,这就是公司的精明之处,因为公司明白员工不仅是一个人工作,他的工作状态还受家人、社会的影响,因此,稳固住“后方”是留住员工的上策。3 ^# e X7 n$ x4 \0 m& w
6 d5 t( L A+ j) ?& F0 A
员工B:给予现金最“实惠”。! |( ?5 _0 a0 ^0 }' ?8 ~5 s
# M4 [& M' q, _7 B' T
我们公司发奖金,特别是过节时,经常以实物替代。这些东西我真是不喜欢,不实用也就不去说了,还经常质量很差。上次发了个电水壶,用了没几天,就不加热了,弃之可惜,放那儿又是个累赘。后来一打听,发的东西很多都是下属公司“进贡”来的,HR们就“顺手牵羊”塞给了我们。有时发生鲜食品,一发一大堆,单身同事吃不了,只能想着法子送人,自己却不“实惠”了。真希望公司发的是现金,就算数目小一点,也能“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像现在,奖励越多,麻烦越大。
5 m; ]& M9 r% N* h1 H
7 Z2 d2 O0 S3 H- @7 Q. S# I4 ? 员工C:这也是一种“围城”效应
" N }5 `0 k3 Q$ z E2 x! _' T- Q# N$ v9 w
我在外企和国企都有过工作经历,对于上面两种奖励方式,我觉得很难褒贬。我在国企时,常听周围的同事抱怨钱发得少,羡慕外企的现金奖励;可在外企时,却听见员工抱怨公司的现金奖励不好,说国企逢年过节可以大包小包地提东西回家,哄家人开心,特别有“人情味”。所以,我觉得这也像是“围城”,拿“现金”的想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拿“非现金”的想着数钱的快乐,永远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2 w6 g' Q/ q
6 L1 K0 z: A( X1 }2 T
结 语:
) j0 W* l, V5 {) |9 @: u+ L/ \5 {/ U7 S2 j9 L C- g! Q6 W
有规律可循
, S' k* e _* H7 Z9 n& Q. n; v& S. S; G. P- ]8 b% i6 N
企业给员工奖励都有目的———产生最大的效益,并且尽量拉长效益的延时。虽然有人认为“围城”效应让员工永远不会满足,然而根据经验,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 I' ], v! p" H; W) r
5 i# X& S( `: L* X$ v& ]/ y5 E 如果一个人的月薪是1万元,你给他发500元的奖励,他一定觉得微不足道,甚至会感觉公司特别“小气”,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对HR们来说,面对收入相对可观的人群,适时制造些创意,送上一份精致的礼物,或者为他们开一个PARTY,或许会比发现金起到更意想不到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金与非现金方式要穿插进行,以免被激励者的心理产生“疲态”;对那些收入相对较低的人群,虽然发的奖金并不一定很多,但相对他们的工资而言,这些不多的钱所占的比例还是较高的,因此,发放现金一定更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