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5-5-14
- 注册时间
- 2011-1-15
- 威望
- 281
- 金钱
- 6584
- 贡献
- 1374
- 阅读权限
- 150
- 积分
- 8239
- 日志
- 32
- 记录
- 138
- 帖子
- 599
- 主题
- 45
- 精华
- 0
- 好友
- 128
   
签到天数: 348 天 [LV.8]以坛为家I  - 注册时间
- 2011-1-15
- 最后登录
- 2015-5-14
- 积分
- 8239
- 精华
- 0
- 主题
- 45
- 帖子
- 599
|
施行不到4年的《劳动合同法》又要修正了,这次拟对“劳务派遣”调整4条条款的内容,还增加了“实现劳务派遣同工同酬”的规定.
" X8 b( h N& Q8 x" x2 J0 R2 g! T$ A) R$ ]: s V
不难看出,这次修正正是冲着劳务派遣去的,究其原因是,打着劳务派遣旗号”钻空子“的行为,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也就是说,劳务岗位的”临时性,辅助性“被随意挪用并放大,许多本应与之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都,被用人单位随心所欲的贴上了”临时性,辅助性“的标签,并堂而皇之的归类于劳务派遣工这一特殊用工形式,去年全国人大法委提交的《劳务派遣报告》显示,全国劳务派遣人数已高达6000多万,其中部分企业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属于劳务派遣。8 W. j# e3 w1 C8 N0 E" _
" G; k! `1 T& V p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是具备劳动合同契约的劳动关系,而劳务派遣的实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因此也就不存在劳动关系,仅仅是”临时性,辅助工“的劳务关系,但只要了解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一字之差“,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劳动用工成本核算的巨大差异,就能明白劳务派遣为什么泛滥成灾。因为没有劳动合同,实际用工单位就可以在劳动收入和保障上,对劳务派遣实施有别于劳动合同工的”另类待遇“。具体表现为尽可能降低劳动用工支出,换取劳务派遣工付出的与劳动合同工相同的劳动;而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又以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不存在劳动关系为由,”抽身“从《劳动合同法》的大网中脱逃而出,规避本应该承担的法律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许多企业在许多与劳动合同工一样,在长期的,主要的,不可替代的岗位上的劳动者,被有意抹去或转化了原本应有的劳动合同工身份。
) |1 A4 V2 O8 T7 \2 [5 d/ E6 k; C0 x0 W/ V) t7 i0 n
用工单位追求”以最少的劳动投入换取最大的劳动价值产出“,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可逾越法律底线,而旅行《劳动合同法》的目的之一无疑是,为所有用工单位设定公平的劳动用工成本标准。但是法律一旦出现苏漏,往往会诱使一部分缺乏守法意识的用工单位,有意突破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法律底线,并且耍尽手段得以不付出,少付出违法成本,从而使上述标准遭受挑战直到被破坏。3 x, x: I; v3 y# Q2 z' V' a* W
' {3 s# M9 [, {6 A. s" V2 ~& \' l* j
在法律难以发挥规范和调控作用的背景下,大多数原本或许愿意遵从法律的用工单位,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主动选择守法,就必须付出比违法高得多的劳动用工成本,并直接导致经营成本增加,产品利润降低从而丧失市场,甚至生路;而选择与违法用工单位”同流合污“却视乎忍受短暂的”良知和道德“的谴责,之后却换来”赚得盆满钵满“带来的快感和刺激,何去何从?对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之一的用工单位来实在是一道太容易选择不过的选择题。
* _& o) ]/ x$ k* G
1 |7 T" ~) }+ d 这就是劳务派遣被异化,被滥用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在忙作出修正法律的同时,还应该严惩胆敢”戏弄“法律的违法用工单位,哪怕是央企。法律的底线,需要明白无误的记述在条文里,更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在现实中。' b0 Z: W: S! R M9 q" ^0 n( P4 i" J
! z* W' I5 s0 f; H) ^# r: ?8 Y
文章转自2012年7月25日浙江工人日报,辛辛苦苦打出来和大家分享讨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哦 * q5 ~9 ?( S7 o1 j/ |) q3 {- b
3 M% ?( N) _( m- a( H' f
4 i; L# @, X9 u. A# `0 e' e8 v/ I- c9 @& ^, Y W5 J
|
-
总评分: 金钱 + 1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