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8-25
- 注册时间
- 2004-5-17
- 威望
- 9
- 金钱
- 93628
- 贡献
- 790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94427
- 日志
- 0
- 记录
- 5
- 帖子
- 3621
- 主题
- 985
- 精华
- 7
- 好友
- 2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4-5-17
- 最后登录
- 2016-8-25
- 积分
- 94427
- 精华
- 7
- 主题
- 985
- 帖子
- 3621
|
沙发
发表于 2005-3-14 17:49: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2
[B]赵瑜:从山西到北京未敢一日淡忘[/B]
由于母亲的家离北京不远,并且北京有不少亲戚朋友,赵瑜的来京似乎顺理成章,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经常在北京短期生活和采访。后来由于孩子在北京上学,赵瑜逐渐把生活重心移向北京。
古人曾经有“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赵瑜说:“对北京而言,这句古诗实在千真万确。我的很多好朋友曾有到北京生活的念头,但算了一笔帐之后放弃了。在北京,房租、交通费、信息费、饮食起居这四笔费用是不可忽略的,一般的文化人每月没有三四千元无法应付。北京有另外的好处,城市大,就业机会多,劳动力价值比较高,一般来说三五年之后,往往可以进入良性循环,当然前提是必须劳动和勤奋。我来京之初,在新文化街租了几年房子,得到北京和山西两方面朋友的帮助。后来以包干制的形式,承揽影视工作,这使我有更多的机会度过在北京早期的生活。”
北京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人的思想比较活跃,可以重新整理审视并激活往昔的生活积累。赵瑜说:“最近观察审视我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山西长治,发现比过去看得更清楚。过去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写作视角,通过在北京十年的生活阅历,现在急不可待地、充满信心地写这个长篇。如果我一直在长治,不会比今天这个状况强。”
赵瑜觉得,就文学写作而言,不必追寻大都市;就作家眼界和胸怀而言,必须走出原生态。仅仅在一条河,一个村落不是不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会受到很大的局限。走出来之后再去关注生养过自己的土地,反而看得更清楚、更亲切。就赵瑜个人实践而言,在外面到处采访,包括在都市里感受文化前沿的发展规律,再回到山里或者“猫”到一个地方去写,好处多多。《强国梦》、《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都是这样写出来的。
恩格斯说过:“我自己不能不生活在适合于观察世界历史和工人运动的大城市。但是一旦有机会投身到大自然时,我得到的是另外一种喜悦。”这是恩格斯对于都市与乡土两者的感觉。赵瑜深有同感:如果都市思考的乐趣和拥抱乡土自然的乐趣在同一作家身上集中体现,那真是一种幸福。
赵瑜感觉写作环境的改变,对语言使用当中的技巧更有帮助。例如写作当中,不可避免会受北京地域语言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北方语言的运用,更加凸显出语言美。结合起山西地域的语言,可以使语言在运用中偏离某种偏狭,方言的运用可能会更得当。北京书籍的多样性,有时也在写作方法、写作技巧上有好的影响。然而他认定将来还可能回去:“山西的土地生养了我,我希望深深地回报它,我对这块土地有一种恋根的意识。将来的回报有几方面,一是多写这一区域的历史和生活;另外,长时间地关注它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的进程。我并不由于自己到了北京对它有一日的淡忘,这是中国传统文人骨子里的东西。我自己也在写作那里发生的故事,将来我还要回山西太原或长治去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