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R哥 于 2013-5-7 08:27 编辑
04你是否有精神病?
编者按:王勇打电话和我笑言:“当初幸亏你没把我送神经病医院,不然,医院多了一个病人,HR界少了一位精英。”
座谈会结束后,HR培训经理来找我,表示我们花大多的精力在这批大学生身上,最终只会浪费时间与资源。像王勇这样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培训价值,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对其他人员的培训效果。
坦白的讲,我个人认为王勇其实并没有说错什么。如果一定要定罪,那也就最多定一个“说话不注意场合罪”。在培训经理看来,如果换成她,是决不会在那个场合提出这么尖锐的问题。王勇明显就是在出风头,在捣乱。
其实我们的培训经理已经陷入了“投射效应”的误区中。所谓“投射效应”简单的讲就是以己度人。自己是那样想,认为别人也是那样想,自己会那样做,认为别人也会那样做。殊不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东西,所谓“千人千面”。
从事HR的人,一定要避开陷入“投射效应”的误区。否则就会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人,最后全厂都是和你类同思维的人。公司也就不可能有所创新。开会也失去了意义,因为不会有人提出相反的意见。
“投射效应”常常导致我们猜忌别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则是不要事先推断别人的意图,特别是在与别人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别人这样做就是为了与你过意不去。
有一个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有一个单身女人带着一个几岁的小孩,住在一位女白领的隔壁。有几次,女白领都看到小孩脏兮兮的在门口玩,从门口看进去,房间里面没什么东西,看得出日子过得很紧。有一天突然停电了,女白领听到隔壁小孩使劲敲她的门。一边敲门一边大声的问:“阿姨,阿姨你们家有没有蜡烛?”女白领很反感,心里想:这么穷,蜡烛都没有,今天没蜡烛,说不定明天没盐巴,或许哪天没有钱了。不能借,有一次就有二次。女白领没有开门,装着没听见,可是门外的小孩好像没打算放弃,仍是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地叫“阿姨,阿姨,你们家有没有蜡烛?”。看来不开门不行了,女白领气冲冲地打开门,对着小孩子吼道“吵什么吵,我家没有蜡烛借给你”小孩子显然被女白领气冲冲的样子吓到了,一边哭一边将几根蜡烛递给白领,说:“妈妈看到停电,怕你没有蜡烛,一个人在家害怕,就叫我送蜡烛过来.....。”
看完这个故事,也许你在下次推测别人意图的时候,不妨先耐心地听一下对方的说法。想当然的认为对方的意图是人际关系的杀手。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是自己错怪了别人。不论是电视剧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因为我们按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别人,导致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父子终生不能相认的悲剧比比皆是。
“这小子确实有点爱出风头,”我顺着培训经理的意思责怪王勇,“也许王勇是这代人的代表,我们要学会包容这种人,然后看能不能改变他。从他历次的培训作业及考勤来看,他其实也是认真在做的。看来并不是他不想在此做了而故意捣乱,试着再给他一次机会,也给我们一次了解不同人、管理不同人、接纳不同人的机会。”
培训经理对我的回答不置可否。以她的脾气,决定的事,一定要做,这回没有坚持,看来王勇算是逃过这一劫了。可这小子,我们不找他,他却又送上门来了。
打邮件,有一封署名王勇的标识高度重要的邮件。邮件的内容大致是:“昨天你的回答我仍然有疑问,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再问。今天我还是不吐不快,希望你能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我晕,昨天他没问了,不是感觉自己提问有点不看场合,原来是时间不够,还需要一个满意的答复,看来昨天的答复不满意。
我突然想起了网上流传的一个贴子,不知是真是假。说是华为有一位新进大学生在培训期间给华为老总任正非写了一份万言书。任正非看完后,批复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当然,我并不认同任总的做法。新人进来有独特的视角,多少会有一些对公司有益的建议,至少,也能代表一部分新人的意见。但是从任总的做法来看,我们大多高管还是不能接受新人的意见。当然,新人的很多意见都是幼稚可笑,甚至狂妄自大的,回复需要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很多都是类似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这可能也是任总要将进万言书的大学生送精神病院的原因之一吧。
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王勇给我的感觉也是有点狂妄,不过我可没有要送他去精神病院的打算。继续看下去:“你昨天所说的实习都是为了大学生,好像我们不是来到了企业而是来到了学校;老板好像不是资本家,而是教育家。如果真如你所说,那么不是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的本质有违么?据我的了解,你们花几个月的时间对大学生进行培训,还要支付他们工资。半年后留下来的不到三分之一,一年后留下的不到五分之一,两年后基本上全军覆没,你们为什么还要引进大学生?是为了为公司打广告还是完成例行的人力资源年度招聘培训任务。”
我再晕。竟质疑公司的本质来了,竟质疑HR部门的工作效果来了。看来,这小子不是一般的难搞,不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估计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待续)
该贴已经同步到 HR哥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