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4-29
- 注册时间
- 2005-11-19
- 威望
- 1158
- 金钱
- 12501
- 贡献
- 9469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23128
- 日志
- 4
- 记录
- 0
- 帖子
- 226
- 主题
- 81
- 精华
- 2
- 好友
- 0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05-11-19
- 最后登录
- 2016-4-29
- 积分
- 23128
- 精华
- 2
- 主题
- 81
- 帖子
- 226
|
互联网时代,企业招聘面临什么样的变革?
最近一直在研究互联网+,所以看了这篇帖子很有意思。如果楼主是原创的话,那么老金倒是很希望单独交流交流。如果是转载的,那么老金就随便说几句。别嫌弃啰嗦!
一、互联网的特质是什么?它改变了什么?
1、打破时空间的限制,时间上改变了传统的联系方式带来的延时性——可以自由24小时进行沟通,空间上从书信、电话、传真等二维方式沟通,转变到了音频视频和文字图片等接近三维或伪三维方式传输信息。
招聘上投递简历,阅读后电话沟通,再安排实地见面。这个模式受时间(工作时间)和空间(本地或异地出差方式)限制很大,交易成本很高。
2、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模式(或者说业务盈利模式),传统的买卖交易模式出现了中介(居间和行纪等),这些中介业务其实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供给需求双方都有信息盲区,而中间业务者、中介机构则掌握买卖双方的信息,提供的居间和行纪服务获取利益——简单点,猎头和劳务派遣就是这样获得利润)
3、所谓大数据其实就是在前面2者基础上所产生的大爆炸性质的海量信息数据进行整理疏导,进行针对性的需求匹配,提供分析的工具。所以,大数据的产生根本就是互联网进化过程的必然,而不是什么忽悠不忽悠。请记住:进化!这个词。
4、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几代进化!最初90年代末的互联网传播是点对点,就是电子邮件Email的方式进行,再逐步使用WEB语言做成单向发布信息的网页网站,所谓的WEB1.0;而后在2002年开始,交互的沟通需求,产生了及时沟通点对点的IM(比如MSN、QQ等)、集中式讨论的论坛方式、新闻等文件的引擎搜索(Yahoo、Google、Baidu等之类),这个就是Web2.0时代;然后,个人意见的表达需求,直接催生出来了博客和更加精炼的表达方式:微博等,由此产生了web3.0进化。那么现在呢?微信朋友圈等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进化到了4.0。互联网精神其实就是进化成为一种文化——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迅速促成合作。公开透明的信息传递,回归到了互联网交流的本质。
二、 对于HR业务而言,互联网产生的变化很大,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几个,都在强调接地气,我认为HR们最接地气的是:学会了吐槽抱怨。最高大上的是:业务、市场和运营都不懂,就在那里大谈企业发展布局和人力资源战略。
跟楼主一样,讲几个小案例。我就讲讲我所关注的互联网企业吧
1、领英Linked In。关于领英,我觉得HR们大部分不会去用,而是猎头(中介)非常喜欢,甚至认为Linked in是人才招聘的网络。其实老金认为错了,领英的布局是职业社交,至于招聘功能那是人家的切入点,最终Linked in成为职业人士的Facebook,我认为很正常,也很期盼。
领英最大的财富是登录的人才简历,那其实不是给猎头看的,真正的简历是给合作方看的,那就是改变了交易中的不对称信息。比如我曾经想了解020行业,苦于身边没有这方面的信息和资源,我只知道某公司是做得很不错,口碑很好。我看了文章,搜索引擎获得的大量广告信息,并不是我所需要的。结果我在领英里面检索到哪家公司的VP,加了好友后,迅速在微信中沟通谈了,最终我们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因为他和我都互相看到对方的简历,了解对方的背景,自然交流起来很方便,而且时效性很强。
此外,我也经常给圈内的高管们推荐人才,我就是用领英。我曾经给某上市公司董事长推荐董秘,我就让我那位候选人朋友去领英登记,然后我安排见面前,先让董事长看了他在领英的简历,再见面时候,迅速切入主题。而且我也参与他们的讨论,从业务运营和投资证券化项目讨论开始,这场面试三方都获益匪浅,我也学到很多之前自己所忽略的东西,于是才有了我们科技+金融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模型的产生。
告诉各位猎头和HR们一个很不幸的消息,我所知道的很多人才引进模式,都是总经理直接在领英上跟候选人认识,然后直接安排HR办理手续的。所以这种让各位HR们痛恨的“逆反流程”,确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之一。
2、优步Uber。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打车软件就错了,我曾经问该公司的VP,你们究竟想做什么?他的回答:从A点到B点的任何方式都是Uber的业务,所以我就明白了,不仅仅是物流、客运那么简单了,某些时候一个Uber的司机就是一个VC投资人或HR高管,所谓的8分钟面试沟通,足够判定能否合作或招募。当然,也有所谓Uber消灭了陌陌那种陌生社交软件的说法,那其实就是互联网进化后产生的生活方式变化。
我有次好奇使用了Uber,结果司机是一个猎头公司的合伙人,和我聊了一路,他最后问我:金总,我们以后可以合作么?贵公司能否跟我们签约?我回答:不能!因为,你只是需要一个合同,其实更关键在于你什么业务可以给我解决问题。他很好奇,我讲了个故事:
我们曾经计划投资一个项目,去招聘人,HR累得半死,折磨了猎头2个月,经常是:你喜欢的人他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咋办?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那个非常满意的候选人是个创业者,以业务外包的方式解决我的项目所需要的支持。然后进行对赌,如果他完成了我们的项目,我们将进行要约收购该公司股权。其实我没告诉他的是:如果该公司业务发展前景看好,那么我就启动对该项目公司的证券化业务,收购完成控股后,他就是我的人,要HR干嘛?只能给我办手续而已。
可惜的是,没有一个HR能够给我这样的业务建议,而是纠缠在他啥级别啊,薪酬水平等级过高啊,会造成内部不公平啊。。。。我有那闲工夫去协调HR部门和业务部门互相指责,还不如直接下令启动业务外包或收购公司方式直接解决掉——这个就是互联网的模式。
三、以上所说的互联网技术对HR业务的影响(HR,在我心里人力资源业务和人力资源经理是两个概念)。可以说,现在我认为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中间环节、迅速促成合作的互联网精神在HR业务上,成功的案例的确不多。原因在于
1、HR们虽然说自己是业务合作伙伴,是业务部门的合伙人,但是骨子里却是需要存在感,都是觉得自己是管理者。所以才会吐槽自己如何不被重视,不能获得支持。
2、HR们对流程管控的执迷程度,对组织架构的合理性判定等,都是靠下载十年前管理工具,都是靠看所谓行业领先标杆的企业流失出来的制度文本,并没有真正去理解业务模式。所谓炮火需要听一线的指挥,其实HR们还没有达到一线。
3、互联网的精髓在于开放性和关联性,HR们往往成为官僚体系的一员。说实话,有时候看论坛里的吐槽,我有种时空穿梭的穿越感——仿佛到了几百年前被皇上打入冷宫的宫女们在互相YY或吐槽。
最后,老金又要得罪人的问中人网:错失了Web3.0的移动互联网机会,坚持提供工具下载和吐槽发泄的Web2.0功能,加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培训业务,请问您还能走多远,走多久???
今天的尖酸刻薄到此结束。各位见谅,尤其是中人网的大大们,你们就高抬贵手!谢谢!
|
-
总评分: 威望 + 15
金钱 + 30
贡献 + 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