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4-30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威望
- 0
- 金钱
- 3203
- 贡献
- 145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334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342
- 主题
- 445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6-4-19
- 最后登录
- 2008-4-30
- 积分
- 3348
- 精华
- 0
- 主题
- 445
- 帖子
- 1342
|
2006年5月25日清晨,俞雷怀着欣喜写下了一个简短的BLOG:在百度的历史上,“逃离外企”的搜索量首次超过“外企招聘”。这一天,《逃离外企》同时登上当当网管理类新品热销的榜首。% r6 n) o! p' a' P( J( W! Z
; G( ^+ D+ a7 L: x/ }% D' [
他正是《逃离外企》一书的作者。34岁的俞雷一直用“船长”的网名担任中国营销传播网的营销管理论坛版主,是营销领域最知名的网络版主之一。他曾经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的玛氏中国、莎莉中国和欧莱雅中国,现在是浙江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 y( {3 [8 j& R" L( a
) N; B) m: s/ s' B) k* i) @9 [
《逃离外企》的内容并谈不上如何厚重,以主人公李白10年的外企生涯,在三家外企里的沉浮,形象地表现了外企的招聘、营销、绩效评估、公司政治等等,最后为了寻求事业的归宿感,李白决心到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去施展抱负。180页的书读者可以很快翻完,但是作为国内第一本跨国公司职场内幕的小说,这本书用虚拟的故事几乎浓缩了俞雷12年来在500强跨国公司的经历和体会。
- Q, n% _9 J9 h# B 8 x/ s7 R! N" P A2 x
认识俞雷的朋友评价说,他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逃离外企”的过程,所以与其说他用笔写了一本书,不如说他用行动写了这本书。7 s3 s$ r4 E; r
. ^( z' Q. X" x& T
但是,凡是认为这本书是揭露跨国公司“办公室政治”或者将它当作“500强入职面试指南”的人,俞雷认为他们全都误读了。外企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官僚气息,但是有能力的人也有机会脱颖而出,而且其中的培养机制、规范的商业做法也会使人不断成长,“逃离外企并不是对职业生涯的自我否定,而是涅磐,一个再生的过程。”
( H/ c5 E' m9 W: m& f( N
/ I) D8 C' d3 F0 V2 h- x# j 30岁之前,俞雷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当初追求的东西都迅速得到了。” 24岁的俞雷就被提升为外企的城市经理,拿着远高于当时同龄人的薪水和待遇。不到30岁就当到了500强企业的省经理,并且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大区经理。但是,他意识到,再向上的路很难——总监级别要等待很久,而总经理几乎看得到摸不到,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并不是传说,它真的存在着。
& P3 P {8 o E! Y y, F 6 [# y- j) e5 A7 h0 k# z8 F
作为一个外企中的营销人,他不得不追问自己,35岁到40岁的时候干什么呢?40岁以后的未来又是怎样的呢?* v5 t. a/ }/ l) C! X: q. }
8 E1 V% J! R7 C# l; o9 l
他和周围的外企朋友发现,他们几乎不能在职场上停下来,因为这不是获得多或者少的问题,而是得到或者失去的问题。这,真是相当残酷。
, e' a* k! t' p2 s1 H# @" [ ' Z, _! X: O( p: e4 H$ l
曾经有位在斯坦福上学的朋友问他:你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他回答,是与爱人过着舒适的人生。这时,俞雷忽然认识到,这意味着掌握自己的工作,而在外企中充当高级打工者是很难达到这个自由境界。即使达到总监或者总经理的目标,也不能满足人生的追求。他的进取心在催促他去开拓职业的蓝海,追求一种非凡的自由。2 k$ E7 h+ g$ a: I1 T, _5 C
}0 h$ d2 U1 D0 J' D3 @
这样想的外企白领数不胜数,但是为什么真正迈出这一步的并不太多呢?- K7 y& ?% T2 z& z! C
1 n' L; ?4 B: `
“外企是这样一个奇怪的旋涡:你有一百条憎恨它的理由,但是有一个爱的理由就会使你留下来。” 俞雷说,毕竟外企的运转的系统性、巨大的平台以及品牌、资金的支持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而且对员工的培训和成长也的确有帮助,这些都不知不觉地阻止你新的追求。/ ]7 W2 q$ j& c/ j b, [+ G
5 k1 r2 \6 t$ L* `, u: |9 `- I 经历了12年之后,俞雷还是突破天花板勇敢地走出了一步。目前,他在浙江一家上市公司做高管,“外企不可能有舞台,挑战巅峰。”
3 N6 Y: s a' L7 P7 O0 K0 z
- a8 U9 R' W5 R 当然,俞雷承认,有人管这种创造的欲望叫梦想、勇敢,也有人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冲动,他的身边也有从外企出来之后水土不服的失意者,有人也会后悔,抱怨酒店越住越差,出差预算越来越少。2 a7 l' N4 [2 P# _( i0 q5 T |! W
! B, ]) k& f9 i: u% b% R7 M# T
“从外企到民企,我们要找的不是差距,而是差异。” 俞雷说。“这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他的体会是,在民企不能继续做螺丝钉,要做发动机。民企需要你从一个点上的擅长变成一个面上的把握。经理人不能浮在空中,而要快速搭建自己的平台,逐渐习惯变成战略制订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这个适应期,他认为是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 ^3 ^) s( h& i4 I- r ! v) C- `* Z7 ]0 A
给已经离开外企和准备逃离外企的人,俞雷有几点忠告:1 ^* U: T: e3 j, S2 z0 Z2 k9 D( m
( \. O! ^9 r6 m
确定职业目标;学习适应不同环境;学习市场的变化;要懂得选择和取舍;多交一些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