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HR 发表于 2010-1-29 22:28:00

回复: 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P> 原帖由 <B>lee_牙牙</B> 于 2010-1-29 13:01:00 发表<BR>HR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作为战略合作伙伴,首先应该了解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公司的业务流程、产品结构,生产体系等都应该了解,即使不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做绩效考核的时候也是需要深刻理解的,所以我相信,你做的这些工作对你以后肯定是有帮助的,我相信将来你可以成就更高的理想。 </P>
<P>有时候感到困惑的是很多HR专业的知识没有去吃透,没有机会去实践!我也能理解这两个岗位对我的好处,整个公司的运作流程,包括各岗位工作内容,标准我都非常清晰,但是如果公司的人力资源只是停留在一个初步阶段,没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说法,对我来说,也没太大作用。</P>

魅力HR 发表于 2010-1-29 22:41:00

回复: 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P> 原帖由 <B>常景阳</B> 于 2010-1-29 15:06:00 发表<BR>真正的HR从来就不是纯粹的HR,HR不能脱离公司业务,你有机会做一些与业务有关的事情,对于提升HR管理有很大帮助,就看你如何理解了。 </P>
<P>&nbsp;</P>
<P>希望可以指点一下。</P>
<P>我现在确实很迷茫,除了毕业生招聘和培训工作我会花大概6个月时间去跟踪,其余的时间几乎做的是质量管理工作。但是HR现在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我不知道这样发展下去,我以后会不会成了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真是矛盾。</P>

cn1029 发表于 2010-1-30 16:26:00

回复: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有机会多接触和学习其他行业的专业及知识是件好事

tyss19 发表于 2010-1-30 22:20:00

回复: 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除了「智慧」之外,「知识」、「工具」、与「经验」,是成为经商高手的另外三个重要元素。「知识」与「工具」,是两个相当接近的概念,但是在层次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知识,指的是「知识系统」,而既然是一种系统,必然需要吾道来一以贯之,吾道,不论这个「吾」代表谁,我们谈的是人类的商道,所以他必然 是个「人」,而不是「神」,既然不是「神」,就必然有「人」的偏见存在,这是个人的道,不必然代表真理。比方说,就在这些文章中,存在着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那是我,作者,的个人风格,这风格,就是我的偏见,而我的偏见,只能听听看看,不能当作真理。<SPAN lang=EN-US><?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但是因为这是偏见,就一定不好吗?任何优秀的商人,都必然具备强烈的自我风格,如果人云亦云,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这自我风格,很大一部份与他的天性有关,剩下的部份,则和他一生到此的际遇、经历、学习、和人生感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学习经商,要由道入手,而所谓的道,是自自然然地率性而为,所率的是自己的性情,不是父母的性情,不是伴侣的性情,不是朋友手足的性情,当然更不会是老师或课本里的性情,这性情,就是自己的一偏之见,这一偏之见,必须切合自己的天命,才能称为真性情,而这天命,如果没有一颗绝对安静的心,是不可能体 察出来的。<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拥有一颗安静的心,才可能深刻明白自己的天性,也才可能细细咀嚼一生到此的一切际遇、经历、和学习,然后在其中提炼出专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从而能够吾道一以贯之,终于成就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这本书所谓的「知识系统」。这知识系统和一般管理书籍里的知识不同,一本好书,确实存在某种知识系统,但 是那是那位作者的知识系统,却不是我们自己的,因为在那其中,不存在我们自己的偏见。虽是这么说,我们并不否定书本知识的价值,因为一本好书,和我们辛苦积累的经验,具备同等的价值。我们可以在人生经验中提炼出我们的一家之言,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好书当材料,成为构建我们个人一家之言的素材,关键是,我们的 心,必须足够安静。<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我们在每天的经历中,经验人生,这些经历的结果,常常是以「规则」的形式贮存在我们脑海里的,「规则」,就是一种呈现「工具」的形式。例如,在商场的斗争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人情」的游戏规则,也明白了什么是「契约」的游戏规则。同样的,我们通过从小到大的学习,不管是学校里的学习,还是社会中的 学习,我们也都在学习着一些「规则」,例如,通过学习,比较粗浅地看,我们学会了打字的指法规则,我们学会了驾驶汽车的规则;比较深入地看,如果您过去的背景刚好是学商的,也许您听说过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这里论约束了买方和卖方在交易量和市场价格间变动的规则。这些规则,也都是一种经商的「工具」, 和我们由人生经验中所体验到的工具,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但是一个人的人生体验,毕竟是局限的,一个人的时间有限,所能行走的距离与范围有限,所以我们每个人的个人经验,都只能是井蛙之见。这就是为甚么广泛阅读,可以为个人带来极大好处的缘故。古人喜欢鼓励年轻人,要能博学强记。因为每一本好书里,都归纳了那个特定作者的井蛙之见,把许多井蛙结合起来,当 然就能打破个别井蛙所面临的那一片天空的限制了。所以通过广泛阅读,学习他人的知识系统,整理他人经商心得的规则或工具,再搭配上自己这只井蛙的见解,可能就比较容易构造自己的一家之言了。<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换言之,学习而来的工具是零散的,是未经整理的,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一偏之见来整理它们,这些工具,就有可能升格成为知识系统。就好比武林高手的盖世武功中,通常包含了外在招式和深藏的内功,外在的招式是容易学习的,但是内功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就是我们的内功,这种知识系 统,是非常私密的,很难形成,而一旦形成,也很难转移。所以,成为经商高手的捷径之一,就是在自己一偏之见的指导下,通过分析工具的学习、拆解、融会贯通、得其意而忘其形、最后成为自己私人专用的知识系统。<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让我们举个武侠小说里的例子来解释这个过程。金庸著名的小说《笑傲江湖》里有着这么一个故事,话说华山派的大弟子令狐冲,被师父处罚在华山的思过崖上面壁思过,就在这个尴尬的时刻,刚好一位名叫仪琳的小尼姑被当时恶名昭彰的采花大盗田伯光一路追逐,眼看小仪琳的名节清白就要不保。故事当然是这么发展 的,作为这部小说里的主角,令狐冲肯定是要仗义相救的,可惜当时他的武功太过低微,不是田伯光的对手。但是田伯光敬他是条汉子,不急着杀他,愿意和他多比斗几场,一定要那令狐冲输得心服口服后,才要对仪琳下手。<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天无绝人之路,令狐冲和仪琳无意中发现他们躲藏的山洞中,石壁上画满了武功图谱。为了突破这个难关,令狐冲不得已将五大剑派的招式和破解方法背得滚瓜烂熟,每背完一派的剑谱,就出洞和田伯光激战一番,一回合又一回合连翻恶斗之下,双方剑术刀法逐渐形成势均力敌之势,由于心惊于令狐冲的进步神速,最后 田伯光决定将他杀了,结束这场游戏。就在最后一场战斗的前夕,华山派已经归隐的老前辈风清扬终于登场,帮助令狐冲将他已经背熟的框架做了一个总结,传授他独孤九剑这套口诀,让他彻底明白得其意忘其形的道理。故事的结局不问可知,当清晨第一道曙光由山坳处射来,令狐冲只是斜斜地将剑摆出一个角度,就让田伯光 全无招架之力,弃刀投降。<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个人认为这是个很经典的例子,清晰阐述了知识系统的构造原理。首先必须博学强记,熟悉各种各样称手好用的工具(技术框架,武功图谱)。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框架的概念还很模糊,学一招就只是一招,学一个框架就只是一个框架,学习的重点是学懂这些工具、或技术框架,所以只是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的境界。这时应该拿这些管理工具,在生活中、在商场上实践看看,这商业活动中到处都是田伯光,我们应该拿这些生活中的田伯光来试刀,试试这些技术框架好不好用。但是由于任何前人发展的技术框架都有其假定和限制,如果不能因时因地制宜,这些框架是很难加以有效应用的。更何况这时我们还是初学,不仅连应用都还 不纯熟,更达不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所以靠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容易打赢田伯光。这就是所谓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不过,诚如令狐冲展现的经验,框架学习得愈多,起码能和田伯光打个平手,对于商场上种种挑战,还能够应付应付。当这些工具的储存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将由量变开始发生质变,我们开始逐渐学会融会贯通这些工具了。这融会贯通,包含了不同工具之间巧妙的、柔性的整合,也包含了去明白这些工具和商业情境 之间的关系,逐渐懂得去调整、去活用这些工具,让它们适应不同的管理需要。这就是一种「工具」和「经验」的整合,利用这样的整合,我们也可以构造「知识系统」。当然,这时如果能够出现一位像风清扬这样的人生导师,帮忙指点指点如何「得其意而忘其形」的技巧,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将这种学习,真正提升到「见山又 是山,见水又是水」的反墣归真的境界了。<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事实上这个构造「知识系统」的过程,还是和前述的智慧有着最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悟性」。有些人,尽管这些人为数不多,他们并不需要这么明显地经历前述这么复杂的学习过程,而一样能够构造他们自己的「商道」。为甚么呢?我的观察是,他们的心,非常非常的安静。因为安静,所以和大自然的道若合符 节,而大自然的道,本身就是一个最究竟的知识系统。所以古语言:「道生于安静」,只要通过「安静」,我们就有可能直接碰触到那个最古老也最高级的知识系统,也就是「真理」。但是一般凡人生活在这纷纷扰扰的凡尘当中,心,其实很难安静下来的,安静的心,常常只能梦里想象。古人告诉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途径来 安定我们的心,那是:情境管理、资源管理、和生命力的管理。<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情境管理,就是为我们创造一个没有干扰物、没有敌人的情境,让我们可以优游自在,率性而为,放手作我们真正想做的事。古语说:「德生于卑退」,这样的情境,要依靠「卑」和「退」才可能获得。「退」这字明显易懂,就是指「退让」;而古汉字中的「卑」字,是指「亲近」的意思,所谓「登高必自卑」,这里的 「卑」字,就是近。所以「德」这情境如何可得呢?商道高手不仅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退让之道,还必须能够「亲亲仁仁」、「与人为善」、「满面春风」,作众人亲近的朋友。套句「市场营销」的术语来说,也就是所谓的「顾客导向」,不论对「内部顾客(上司、下属)」还是对「外部顾客(上游、下游)」, 我们都应该以最谦卑的心,最包容的胸怀,来照顾他们、帮助他们。这也就是所谓「为人民服务」的精义了。<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资源管理,就是建设一个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让我们在管理工作上没有后顾之忧。资源,使用最通俗的语言来陈述,就是所谓的「福气」。关于获得福气的方法,古人是这么说的:「福生于清俭」,福气,源自于「清心寡欲」的「清」,和「节俭朴实」的「俭」。「勤俭致富」古有明训,这不必多说。清心 寡欲的特征是无欲则刚,是不欺暗室,是湛然常寂。诚如《清净经》所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天地的资源尽入囊中,还能缺乏资源吗?上天总是厚爱那些厚道的人,资源总是流向那些谦卑、不计较、不贪婪的人的手中。看起来很吊诡吗?事实上这就是「无为而治」的精髓,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 荫」,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最后,我们还需要「生命力」,才能帮助我们安身立命于安静之中。身、心、灵,三者是相依的,先不提抽象玄妙的灵,只看看和我们最切身的身和心就好,身和心完全是相生相因的。好比人一烦躁(心)就容易失眠(身),一夜没睡好(身),就无精打采,更加烦躁(心)。小小的睡眠况且如此,更别提身体健康遭受 威胁时的心境了。所以管理好我们的生命力,是安静心灵的重要工作。古人对这点是这么说的:「命生于和畅」,认为生命力来源于「一团和气」的「和」,以及「畅通无阻」的「畅」。「和气」就是「团团包在一起的气」,什么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正 气」、「义气」,大公无私、真心真意的气。古人认为,要让这样的气质流畅全身,人自然就有生命力啦。感觉离题太远吗?想一想,中国商人自古崇拜祭祀的神祇是谁?答案是关公!关公不正是「义气」之神吗?<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left; mso-margin-top-alt: auto; mso-margin-bottom-alt: auto;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align=lef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事实上,古代中国所有与生命力相关的修炼方法,都是由「诚意正心」开始的,例如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谈的都是同一回事,只有通过「诚意正心」,我们的凡躯才有机会接触到所谓的「太和之道」。张载《正蒙》:「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 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这就是那「和气」,为阴阳二气未分之时的浑沌原型,也是万物生化的本原。而「和气生财」,通过这样的「和气」来创造和维系商道的生命力,不仅能让我们那心猿意马安静下来,也才是立业致富的根本要件。所以儒家还要加一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连家国与天下都可以治平了,「诚意正心」当然是成为杰出商人的必要门径。<SPAN lang=EN-US><o:p></o:p></SPAN></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所以简单地总结一下,除了「智慧」外,构造自己商道的根本要件还有「知识」、「工具」、与「经验」,尽管后三者唇齿相依,交互为用,但是其实都还统摄于「智慧」之下。而「智慧」,只能来自安静的心,安静的心,又得力于「德生于卑退」的情境管理,「福生于清俭」的资源管理,以及「命生于和畅」的生命力 管理。而这一切,还是来自于「诚意正心」的修炼。所以「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之后,心就能定能静了,所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人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SPAN></P><IMG id=paperPicArea1 style="DISPLAY: none; POSITION: relative; TOP: auto" src="http://imgcache.qq.com/ac/b.gif">

xuanercumt 发表于 2010-1-31 10:01:00

回复: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实在看不到目前公司HR的长远发展,就换个正规点的,大点的公司,不过小公司你可以身兼多职,能学到不少的东西。毕竟HR更多的是要实践经验的,多接触HR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更有助于你的未来发展。

tallnew 发表于 2010-1-31 15:11:00

回复: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建议你除了做职业规划以外还应该学习一下时间管理。

大象无行 发表于 2010-1-31 16:02:00

回复: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现在有机会尝试不同职位是好事,你可以从HR的角度看其他职位,再从别的职位看HR,相信对以后的HR工作、或者别的职位,都是一个很好的经历,知己知彼为上。

langley_li 发表于 2010-2-1 10:34:00

回复: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其实主要是自己要找对方向,趁着年轻一定要有一个定位,然后更用心的从事你执着于的事业,一定会有所成就。

湛蓝VS天空 发表于 2010-2-1 11:00:00

回复: 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P>做好职业生涯规划</P>
<P>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创造优秀的工作业绩,从而提高自信心,开创美好人力资源事业</P>
<P>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增加兴趣,才能够提高层次</P>
<P>&nbsp;</P>

巡行无影 发表于 2010-2-1 11:51:00

回复: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

个人建议,我有个朋友也同你的情况类似,只不过是兼行政工作,他也迷茫了一段时间,也和领导表明过想法,不过领导的回答是:你是公司的员工,目前公司的行政需要你,你就要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去从事行政岗位,如果太过固执就没办法了。言下之意,不干走人。我这个朋友也很优秀,公司也很器重他,但是老板要的是你能在他需要的时候出力,而不是挑三拣四。他也想过跳槽,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因为你在一个公司坐久了才能真正的沉淀下来(前提是公司领导明智、运转良好)。还是建议楼主都接触各个岗位,目前的方向是HR,其他工作岗位都可涉及,只要大的目标不变就可以了。现在都讲究复合型人才,还是那句话,你还年轻!祝楼主早日走出困惑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从事三年HR的主管迷茫了(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