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总结】360测评引起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小妮子--Grace 于 2011-10-14 15:57 编辑“癌不是生出来的,是查出来的。” “暗害我的那几个鸟人,等着吧,等我查出来,一定有他们好看……” 这些饱含怨艾与愤怒的言语,真切得令我心惊,而后心里涌起的是对人力资源同行的深深忧虑和同情。360度测评在我们的客户眼里变成了“没病找死型的体检”,居然让反馈对象联想到“杀人游戏”,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好心被当成驴肝肺? 这个案例使我再次确信:当人才管理、继任计划、领导力供给、高潜力人才发展等成为人力资源专家,乃至业务经理耳熟能详的热门词汇时,当大量来自世界500强公司的“最佳实践”、“标杆”汗牛充栋之时,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工具能否成功实施,已不再取决于人力资源技术是否先进了(硬件的问题),而取决于如何解决人的问题(软件的问题)。 对S公司而言,人的问题恐怕不得不从公司文化的问题说起。人力资源总监小Y认为,“由新生代构成的主力军为我们带来了新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较之以往,更加开放也更加坦诚”。但S公司事实情况是否真的如此乐观呢?小Y自己也发现前两年外聘的“空降高管”冲着效益好、名气大、领导开明而来,结果两年之内全部流失掉了,因为他们发现“很难适应这里的文化,也领导不了国企留下来的这帮人”。一个公司的文化往往取决于公司管理层的领导风格和特点。S公司目前的管理层大多都是文革前最后一届毕业的“老专家、老革命”。中层的所长、总工更是由他们一手带起来的业务尖子。从“引蛇出洞,秋后算账”这些文革色彩的语言就能看出,S公司的文化离“坦诚”和“开放”还有距离,这也就无怪乎公司之内上自高层,下至员工都对测评工具有着强烈的质疑和深刻的误解。 那么是不是360度工具就不适合S公司的文化土壤呢?也不尽然。关键是我们有没有疏导公司文化的动作。S公司显然没有做这个动作。而且,如果将这个测评项目看作一次变革管理,从管理层到人力资源部在整个过程中也有两个失误,一是关键环节的沟通不够细致,二是匆忙上阵,急于立功。 S公司从文化导向、领导力、战略和价值观等方面对组织做了一个全方位的评估,产生了最终的评估标准。从技术层面上看,似乎并无太多问题。但关键是评估标准出来之后,管理层真的统一认识了吗?如果管理层认可了,那么他们在公司内做宣传、普及了吗?宣传了之后,公司的每个员工是不是能够接受和理解:“噢,这是咱们S公司的人才要求啊。”我们的国企一向有做政治思想动员的稳固体系和超强能力。如果能加以充分发挥,通过讲故事、树典型的组合套路向全体公司员工大力宣导公司储备干部的标准,是不是前期的土壤栽培会更稳固一些呢? 另一个问题是“缓与急”。应该说老总是主张改革的开明领导,喜欢学习新的管理理论和工具,并希望在自己的公司加以施行。但是,从案例中看出,人力资源部急于立功,在三天之内就拿出了解决方案,速度快得令人瞠目。再加上这个选拔人才梯队的举动触动了群众的利益,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的利益,结果必然引起轩然大波。以经验来看,推行新项目前一般都会先在小范围内试点——邀请某个研究所的部分人员进行测试。通过检验工具的有效性,发现细节问题,并加以改进,然后再考虑大范围推行,以降低项目可能产生的风险。 除此之外,S公司的人才筛选规划本身也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仅仅使用360度测评工具进行人才梯队选拔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现有文化氛围下。360度测评工具一般用于对领导力现状进行客观评估,而公司选拔人才还需要考虑人才的“发展潜力”指标,也就是说如何预测选拔出的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而不仅仅考察他们的领导力现状。另外,当评估“高潜力人才”的时候,一个重要条件是放在公司当前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评估,如果贸然拿500强公司的文化指标来考核S公司的人才,那实在是太生搬硬套了。 在最终确立人才库时,通常的做法是组织进行“人才评估会”。 从总经理到各所所长应当一起出席。在这个会议上由每一个所长针对本部门候选人的工作绩效、领导力、潜力评估等各个方面进行阐述和说明。这种会议有助于公司管理层采用“公开、公正、公平”的方式就人才入选标准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如果人才梯队是为了满足每个所的关键岗位储备,那么每个所理应按比例提名自己的人才储备。这样就不会出现个别所因为评分严格竟无人入选梯队的现象。那么,S公司眼下该怎么办呢? (此案例来源于网络)总结见10、18楼 前两句就很恐怖,很多公司是不建议360考核的,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下,还不太适合哦 360考核只能做参考依据,其人际因素太大。考核需从非量化到量化 我是来学习的
案例挺好的!对绩效考核了解的不是很多
哎~~~盲区啊 其实我倒觉得360测评很不错 在管理中,确实没有万能工具,主要还是要根据企业文化取舍 现今的这个社会360度考核真是受阻啊! 这个案列是我见过最典型 而且最普遍的案列!好案例
至于办法我想不可能是一二个人能解决的问题,对于360度的考核前宣传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个人认为在系统性推行360度前不要让360度和绩效考核挂钩,而且必须明确考试的目的和意义
必须让全体参加考核的人员明白,360度有别于其他以往形式重于内容的考核。
而且需要在考核过程中把细节作细,做透,实际操作前多做几次模拟,找到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
在客户方面,可以在对公司员工宣传360度的时候把一些大客户请到公司来一起接受宣传,会更能体现360的效度。个人观点....仅供一瞥 我也不是很喜欢360的……耗时长、非量化的多!
不过,就这个公司来看,应该坚持下去!坚持一年半载以后,再推出一个深化版! 本帖最后由 常诚 于 2011-10-10 21:11 编辑
国企?案例中企业的背景太少,就是看到了国企和S公司目前的管理层大多都是文革前最后一届毕业的“老专家、老革命”等语言。从这点上,可以判断出,这个案例的时间有点久远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中人网首页 >> 理论 >> 绩效管理 >>交叉文化背景下360度绩效评价反馈系统的思考这个文章对360°工具的运用上需要注意的事项说的很清楚了。案例中的问题接下来如何解决呢?常诚认可一叶碧云兄的做法:“就这个公司来看,应该坚持下去!坚持一年半载以后,再推出一个深化版!”为啥要坚持?360°测评方法不是像以上楼层中说的那样恐怖可怕,运用得当,它就是先进的管理工具。首先、公司既然已经决定用360°测评方法,那么,就不应该朝令夕改!大家都知道,朝令夕改等类似行为,搞得大家都没有工作热情,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更会导致员工不安心为公司创造效益或者效率。所以,不能因为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就抛弃好工具好方法。再次、这时候要是抛弃了这种方法,让那些反对者产生一种说法:管理者和HR搞的那套没用,他们的能力不行!这样,就意味着公司无能,HR无能。还有、让员工产生一种错觉,这种错觉和楼上某些HR【特别说明,没有贬低的意思】的认识一样:360°不适合中国人,360°不适合中国企业,进而,可能产生排外思想,讥笑HR和公司管理者:崇洋媚外,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嘿嘿,这,扯得有点远了。最后、案例中说的是国企转制初期,作为这样的企业来说,真需要一种比原来先进的管理理念来引导公司发展,不仅指导着目前,更能牵引着公司发展得更远。如何解决?就是一叶碧云兄说的那样:坚持下去!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这里简单说说思路:1、案例中已经说到了失败的关键原因:“从管理层到人力资源部在整个过程中也有两个失误,一是关键环节的沟通不够细致,二是匆忙上阵,急于立功。”那么,解决办法就是案例中提及的方法:“我们的国企一向有做政治思想动员的稳固体系和超强能力”,这点常诚非常认可,因为常诚本人在国企呆了10年,思想政治工作,却是是国企的法宝。那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法宝,让公司上下在短期内充分认识到360°测评方法能带来的好处在哪里,对他们所担心的所疑虑的问题进行深入沟通解答。2、将360°测评中的不足和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改进,让这个工具更适合公司现状,也就是根据沟通中得到的公司上下所提出来的问题改进360°测评方法不适合公司的地方。举个例子,相信在这个公司刚开始推行360°测评方法的时候,会出现的问题:360°测评是把很多项个人指标作为获胜条件,可是实际上,某些人业务技能水平不是很高,但很适合作为领导;而某些人,虽然业务技能水平很高,但却不适合做领导。那么,HR可以把360°测评细分为几项获胜条件,这样的话,大家看到了不同和差异,则会接受的。3、搞完了以上两项工作,这时候,执行的人,也就是HR,在执行上必须全力尽责执行,也就是进行新一轮测评。在新一轮测评时,再次动员,强化执行,只有这样,其他人员才能配合和认真地做。其实,复测的行为,就是告诉公司上下,公司高层和各级管理者,是在稳固这个工具,固化这个机制。记得那个谁说过:“先固化、再优化”就是这意思。4、新测评完成了进行分析,在这个测评分析的基础上,推行测评结果,这样坚持下来,虽然会损失一些人员,但是,若是能认真执行下去,也就是把这个固化工作做的很好的话,那么,为公司带来的收益是很大的,今后外来人员的加入,肯定会让公司更加会有活力和发展。5、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塑造符合公司特点的文化,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跟上。360°、KPI等等先进管理工具和理念,起到的目的只是为公司建树规章制度,真正能影响人心的,还是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跟上,少了这点,还是不成型的。有这方面推动新工具新理念的HR,应该在这点上,体会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