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苏226
发表于 2015-5-5 14:32:45
spcchenyue 发表于 2015-4-29 15: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原来的上市公司的一先销售终端人员就是劳务派遣,但是给买五险的。
上市公司要求严格,公司不能有违法 ...
如果上市公司员工能提供在外单位参保证明呢?这样还算违法吗?
流苏226
发表于 2015-5-5 14:33:46
国家很多规定都自相矛盾,前阵子鼓励事业单位人员到企业任职,为其保留工作关系,那社保又不在企业交,难道算企业违法?
kilinebush
发表于 2015-5-5 14:52:43
本人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国内未依法参加社保的用人单位还是占不少数的,民营更是明显,另外还有很特别的情况,有些区域的社保体系都没有完善,譬如只有养老和医疗,本人曾经在山东一家国企尚且如此,请问用人单位和个人又如何依法参保呢,社保政策存在随意性和设计缺陷,给国人的意识就缺少安全性,又何谈保障国人利益呢。上海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完善的。看到兰泉老师的问题,本人也试着探讨一下,,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1. 关于员工拒绝缴纳社保对用人单位的风险。
法定义务。根据社保法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之规定,缴纳社保保险属于用人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不存在选择和放弃的权利,所以不存在用人单位或个人逃避义务可以解除的法律责任,任何违法的约定都是无效;当然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目前尚属自由选择。
社保成本。说到社保成本,不得不对社保基数表述,根据劳社险中心函〔2006〕60号文,社保基数按照上一年度个人月平均工资为缴费基数,参保单位缴纳的基数为本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有意思的目前社保基数的核算统一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令第1号)为主,根据工资总额的组成内容,以统计为经济服务为目的的计算方式,演变成了用工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造成企业不愿加薪、不敢加薪、不愿增加员工福利等等。未依法缴纳社保的,还将面临行政处罚。
潜在风险。员工拒绝缴纳社保对养老、医疗、工伤、生育等方面的风险不尽知,遇到后就会推翻前言,索取各类利益,转而对企业产生不利。
人工管理。用人单位与就业人员未依法参加社保保险的,就业人员不仅没有法律责任,反而增加法律权利,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关系,并可以要求用人单位给予经济补偿。给用人单位带来人员管理的不稳定,把企业管理的主动变成被动,增加企业的时间成本不说,也不能给员工带来安全感和企业归属感,增加人员的流动率,带来各类附加的用人成本。印证了古语:捡个芝麻、丢个西瓜。
2. 员工少缴纳社会保险对其今后领取养老金有什么影响。
这一点按照各地的养老金领取办法,就可一目了然,最主要的构成就是个人缴纳社保的金额,少缴退休时领取的肯定少,由于目前企业参保人员的社保替换率较低,正常缴纳换来的养老金都会降低生活质量,少缴会怎么样更明显了。
3. 如何告知员工拒绝缴纳社会保险可能产生的后果。
也有看到前面很好的建议,实践中对不同人解答的方式不同吧,但还是对国家设立社保科目的目的进行逐一培训,让员工了解参保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
作为HR 也有义务帮助员工解答社保方面的困惑,争取各类社保福利等等。比如在上海参保的人员每年可以享受培训补贴、医疗保险报销金额和方式、养老金的计算口径等等。
兰泉
发表于 2015-5-5 16:15:34
kilinebush 发表于 2015-5-5 14: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人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国内未依法参加社保的用人单位还是占不少数的,民营更是明显,另外还有很特别的情况 ...
我认为关键在第三点,前二个问题可能通过法规可以说出来。第三个问题怎样回答也是考联HR送来的关键,至少养老金如果计算是HR必须掌握的,否则员工问到底有什么差距,数据说话是关键。
我个人认为,上海在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的做法应该走在全国前列,但之前的外来人员综合险的问题将是一个巨大的行政纠纷,涉及的人员多、跨度时间长,纠纷一旦开始无数企业将参与并为当初错误的行政行为买单!
rainytao
发表于 2015-5-5 16:45:36
1、用人单位的风险是:A,单位违法,会有处罚,甚至是赔偿;B、发生工伤,尤其是伤残,单位面临较大的赔付;C、员工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比如失业津贴和补助,有些地方甚至会有银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比如生育津贴,现在产假期间的98天的工资也由社保基金支出,也可以减少单位的开支;D、一旦有劳资纠纷,单位必是败诉。
2、养老保险就是羊毛出自羊身上,缴纳的时间短,当然今后的收益就少。达不到最低年限的,甚至无法领取。
3、我想无非是从5险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来说。对个人来说,A,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养老保险就是趁着年轻为老时储蓄一部分财产。B、医疗保险可以享受一些补贴药品和折扣,生育险可以......,但是如果是不缴纳的话,这些别人可以享受,但是你却无福消受。而且,单位要承担大头,个人只是承担小头,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如果不缴纳,单位也要和你一起承担用工风险,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还是不要做。
kevinpan
发表于 2015-5-6 08:49:58
1、员工不缴社保,对公司的用工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劳动法有相关规定,一旦员工仲裁企业也会处于弱势。可以说是弊大于利。
2、但考虑到社会环境、员工因素、公司自身情况等,如何去防范这种法律风险是应该思考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如果公司决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那么在招录用的时候就必须说清楚,公司缴纳五险一金什么的,所有人必须参保,签字确认。如果不接受,则不录用。这样从源头上防止了风险的来源。
(2)如果无法执行第一条,则可以在入职时进行统计不交社保明细,可以入职时或者集中培训,为员工讲清楚社保对于员工的好处,他们的忧虑如何解决。现在的员工对社保其实是越来越了解了,相信大家都能够知道和接受缴纳社保。可以重点讲医疗、失业保险对员工的好处,从员工关注点着手,相信还是能够说服绝大部分人的。
(3)如果还是有个别的员工不愿意缴纳社保,则可以具体进行处理。有些员工是因为老家有新农合,则可以只缴纳其中的医疗、失业等险种,有些是嫌麻烦,不想交交也白交,这种人可以重点关注,甚至让他走人。一旦出现工伤,将得不偿失。
兰泉
发表于 2015-5-6 16:04:27
kevinpan 发表于 2015-5-6 08:4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员工不缴社保,对公司的用工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劳动法有相关规定,一旦员工仲裁企业也会处于弱势。可以 ...
集中培训的办法不错,HR这种培训一年估计要每月做。另外社会保险缴纳中,目前能够单独缴纳的只有工伤保险(全国只有少数省市在实施该规定),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单独缴纳的没有听说。
兰泉
发表于 2015-5-12 10:05:53
今天下午2点公布参考答案,欢迎大家继续参与,抓住最后的获奖机会!!
兰泉
发表于 2015-5-12 14:00:01
本帖最后由 兰泉 于 2015-5-12 14:06 编辑
兰泉拷问HR(八)
员工拒绝缴纳社会保险应告知那些问题
前几天参加一个沙龙的HR讨论,讨论的话题即为本期话题。事实上HR日常经常遇到拒绝单位缴纳社会保险的员工。这些员工拒绝缴纳社会保险的原因主要理由为:
1、工资收入较低无力承担个人缴纳部分;
2、有的员工认为自己较年轻现在开始缴纳是否太早;
3、缴纳社会保险已达到15年认为不需要再继续缴纳社会保险(只需在流动窗口缴纳医疗保险);
4、原单位已缴纳社会保险,现单位无法重复缴纳社会保险等。
这些理由的出现一方面是员工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社会保险缴纳基数偏高也是一个因素,员工不同意缴纳用人单位也乐意接受,甚至有的单位给予若干社会保险补贴代替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
兰泉提问:
1、你认为员工拒绝缴纳社会保险对用人单位有哪些风险?
兰泉答复:
员工拒绝缴纳社会保险对用人单位而言有以下风险:
一、员工有权要求补缴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的社会保险
与以往不同的是之前补缴社会保险的范围仅为养老保险,现在调整为五险均可缴纳。对用人单位而言一旦有员工提出补缴社会保险,其他员工均会提出补缴社会保险要求,用人单位将承担一笔很大的补缴社会保险费用,更不用说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二、承担未缴纳社会保险给员工造成的社会保险损失费用
(1)失业保险损失
员工有权按自己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在双方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按现行失业金标准主张失业金。
(2)医疗、生育保险损失
员工有权根据规定报销生病、生育期间的医疗、生育费用。
(3)工伤保险损失
员工发生工伤涉及工伤的全部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如员工因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2015年为576880元,这还不包括其他费用,如将所有费用加起来可能超过百万,这一费用不是一般的用人单位能够承受的。
(4)养老金损失
员工达到退休年龄未领取养老金,如他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超过15年,用人单位也未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在这种情况下达到退休年龄的员工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养老金的损失,该损失标准与其应依法领取的养老金标准一致,且每年增加的养老金也一并由用人单位承担。
(5)其他社会保险损失
如员工非因工死亡,涉及的丧葬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至少在5万元以上。
三、员工有权以用人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为由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主张经济补偿
用人单位在补缴社会保险、补偿社会保险损失的同时,还要根据其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
四、补缴社会保险基数的问题
现在用人单位未按员工实际工作总额申报缴纳社会保险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由于该违法行为具有连续性,一旦员工提出补缴社会保险基数,不仅涉及时间长最早可以追诉到当地实行社会保险统筹之时,补缴社会保险的费用巨大。深圳发展银行一案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最终该案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至少在亿元以上,这笔费用对一般用人单位而言根本无力承受。
兰泉提问:
2、员工少缴纳社会保险对其今后领取养老金有什么影响?
兰泉答复:
在答复该问题前先要了解退休时领取的养老金的构成及计算公式。现在大部分员工都是在当地实行社会保险统筹后参加工作的人员,其今后首次领取养老金的构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本人退休、退职时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实际退休年龄的计发月数。
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为参保人员退休时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平均缴费指数的乘积。
平均缴费指数:为本人历年缴费年限指数的算术平均值。
实际缴费年限指数:按本人当年月缴费工资基数与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计算。
如2015年5月小王缴费工资基数为5000元,而上年度全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500元,其2015年5月实际缴费指数为1.111(5000元/4500元=1.111),如小王实际缴费年限为40年,其480月实际缴费指数的平均值即为小王平均缴费指数。
缴费年限:指参保人员在统账结合时间之后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包括个人以个体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的时间)。对参保人员实际缴费年限不满1年的部分,计算到月。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
退休年龄40计发月数233 退休年龄41计发月数230 退休年龄42计发月数226 退休年龄43计发月数223
退休年龄44计发月数220 退休年龄45计发月数216 退休年龄46计发月数212 退休年龄47计发月数208
退休年龄48计发月数204 退休年龄49计发月数199 退休年龄50计发月数195 退休年龄51计发月数190
退休年龄52计发月数185 退休年龄53计发月数180 退休年龄54计发月数175 退休年龄55计发月数170
退休年龄56计发月数164 退休年龄57计发月数158 退休年龄58计发月数152 退休年龄59计发月数145
退休年龄60计发月数139 退休年龄61计发月数132 退休年龄62计发月数125 退休年龄63计发月数117
退休年龄64计发月数109 退休年龄65计发月数101 退休年龄66计发月数93 退休年龄67计发月数84
退休年龄68计发月数75 退休年龄69计发月数65 退休年龄70计发月数56
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缴费年限及缴纳社会保险工资基数,缴纳年限不仅决定在首次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决定了在领取养老金后每年增加的养老金的金额。
缴纳社会保险工资基数高在同等条件下决定了养老金的标准比他人高。
兰泉提问:
3、如何告知员工拒绝缴纳社会保险可能产生的后果?
兰泉答复:
一、通过上述养老金的计算公式,HR可以初步与员工计算拒绝缴纳社会保险对其今后领取养老金金额的影响。
二、由于领取养老金的首要条件是累计缴纳社会保险年限在15年以上(不排除今后调整这一时间)。
对员工而言要达到这一条件才能领取养老金,如缴纳社会保险不足15年,将有下列处理途径:
(1)对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实施前已缴纳社会保险人员,可在退休前选择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至15年,补缴养老保险的具体标准按补缴时个人流动窗口的缴费标准执行。该费用如补缴年限长将数额较大。
(2)对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实施后缴纳社会保险的人员,在到达退休年龄时不足15年的,可延后缴纳五年,达到缴纳年限后即可领取养老金。
如延后缴纳五年后仍然不足15年的,将根据员工的户口性质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累计缴纳年限达到15后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该待遇与养老金相比将差距巨大,不排除要同时申请低保才能维持日常基本生活。
兰泉拷问HR(九)
如何合法的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末位淘汰条款
http://bbs.chinahrd.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23741
本期获奖HR为:宇一子衿、shaobao0512、icecrow ,兰泉在此表示祝贺!
跳跳球
发表于 2015-5-13 13:14:07
社会大环境和国家强制规定遗留的弊病。本人HR从业8年,第一份工作在台资企业:经历过员工不愿缴纳保险,极力说服其缴纳,降低企业的违法成本。慢慢的发现公司的用人成本很高,员工的调薪空间有限,几年过去了,自己的收入比起同学差了一大截。去年离开了台企,进入民营企业,面谈时说的是没有保险,在个人的争取下工资收入翻了一番,月存款多了,自己的压力小了。要交保险吗?我迷茫了……每个月个人及公司给国家上交几千块钱,贷款买房的时候公积金用不上,被迫用了商业贷款,整天工资还了贷款就所剩无几,自从换了工作后,苦逼的日子总算结束了。今年准备买车了,保险靠得住吗……{:5_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