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常诚 于 2011-10-15 17:50 编辑
也是《笑话中的绩效考核》中的那位销售总监,其非常喜欢学习,今天在和他交流中,他分享了刚学到的观点:国内绩效考核,或者说绩效导向,在国外搞得很不错,但是来到国内,却是演变成以牺牲人本精神的运动。比如他举例种种来对比:美国的效率是世界最高的,是因为其在工具上、组织上、资本上运用了高绩效,而不是像国内加班加点过劳死一样的高绩效,员工可以开着房车愉快度假、兴奋的在赛场上看橄榄球比赛、周末可以在自家的家里悠闲。
他以高绩效文化的特征和条件来说明: 1、所谓高绩效文化就是强烈追求优异绩效、强烈渴望胜利的文化。很明显这本身就是一种偏执的文化,我们知道企业效率除了管理效率之外,还有结构效率、资本效率和资源效率,营销仅仅是管理效率的一个方面,很多基业常青的企业追求的是综合效率的提升和平衡,而非短期冲刺,那种各领风骚几十天的高绩效有多大的意义?
2、人员结构的失衡。早期华为的营销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收入之高都是中国企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华为的销售队伍数量高达6000多人,占全部员工的33%。这些人大部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是经过华为的魔鬼训练之后投入到市场第一线的,拿的薪水是诱人的,但这些人一线市场寿命一般只有3年。其他的一些以营销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大都类似。以家电行业为例,经过这么多年的营销竞争,中国的家电企业确实实现了高增长,但在人们心目中高端质量的家电产品仍然属于日本和德国,他们的地位丝毫没有受到挑战。用产品说话永远是第一位的。
3、高绩效文化的负面效应最终演变为找坏人游戏,侵蚀企业的健康肌体。管理者普遍假设员工需要适当鸭梨,诱之以利他们会表现得更好,而绩效考评可以奖优罚劣,从而提升员工表现。高绩效文化将管理者与员工对立起来,将员工视为被管理、被考核、被监督的对象,是从人格角度对员工进行否定,而不是视为平等合作关系,也不符合新型的管理思想,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的人格被否定。人性是需要肯定的,也就是马斯洛五大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要。
4、高绩效文化是有社会背景和条件的。美国的企业可以玩高绩效,那是因为美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达,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健全,没有年龄、地域和种族歧视。中国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条件和体系都不成熟,企业轻易地就使员工大进大出,有哪些员工愿意和敢在这种企业里发展?美国戴明博士在他书中说,企业7大致命绝症之一为实施绩效考核,他在各种场合反对任何形式的绩效评估、考核或年度评比,认为绩效考核不仅会给公司造成伤害,而且是致命的。例举一个数学公式:X+Y+XY=绩效结果,其中,X代表员工的个人表现,Y代表整个系统的表现,而XY代表二者的相互作用。员工对事情的影响最多只占6%,其余94%则来自系统,而系统的改变则有赖于管理层。所谓的系统就是由5M1E(人、机、料、法、测、环)组成的作业单位。在这个系统中,管理者的责任是检讨和改进系统作业程序,而不是把提高工作效率的责任放在员工身上。高效率的工作需要目标管理指引,而绩效考核是对目标达成效果的验证。
也就是说: 高绩效文化并无对错之分,而其传播到国内企业,却是以牺牲人本精神为特征的运动。那么,从事绩效工作的HR们,您认可吗?从中得到哪些反思呢?如何将绩效导向的文化和人本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欢迎积极参与分享!感谢为先!不要灌水,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