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3-7-16
- 注册时间
- 2003-6-12
- 威望
- 45
- 金钱
- 624
- 贡献
- 110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779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564
- 主题
- 230
- 精华
- 0
- 好友
- 2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3-6-12
- 最后登录
- 2013-7-16
- 积分
- 779
- 精华
- 0
- 主题
- 230
- 帖子
- 564
|
板凳
发表于 2007-3-6 14:44:00
|只看该作者
|楼主
RE:“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你的公司被毁了吗?
“挑战精神”消失了+ w' Q( n# }4 B, ^4 a$ L* n
* t' H; d% H& }# I1 j" C 今天的索尼职工好像没有了自发的动机。为什么呢?我认为是因为实行了绩效主义。绩效主义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如果外在的动机增强,那么自发的动机就会受到抑制。5 @) v5 _ x; Z
+ A1 a9 a5 R! W6 Q/ W 如果总是说“你努力干我就给你加工资”,那么以工作为乐趣这种内在的意识就会受到抑制。从1995年左右开始,索尼公司逐渐实行绩效主义,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对每个人的评价确定报酬。: z6 B# K8 q+ E) N9 e
) E/ f0 j" n# \8 q8 g7 V! { 但是井深的想法与绩效主义恰恰相反,他有一句口头禅:“工作的报酬是工作。”就是说,如果你干了件受到好评的工作,下次你还可以再干更好、更有意思的工作。在井深的时代,许多人都是为追求工作的乐趣而埋头苦干。
# V* K$ R* ?# G# E3 m1 O. x0 g' u% W$ ?3 ^
但是,因实行绩效主义,职工逐渐失去工作热情。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产生“激情集团”的。为衡量业绩,首先必须把各种工作要素量化。但是工作是无法简单量化的。公司为统计业绩,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倾向。
$ c1 F! E, C& M6 K1 o0 |; S4 ?
% ]/ P# ]3 V4 O4 q4 B- i 因为要考核业绩,几乎所有人都提出容易实现的低目标,可以说索尼精神的核心即“挑战精神”消失了。因实行绩效主义,索尼公司内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这样一来,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比如产品质量检验以及“老化处理”工序都受到轻视。
% X$ y2 u1 y0 ] N9 L2 T! q. l- d9 t& R J' O7 F* Y
“老化处理”是保证电池质量的工序之一。电池制造出来之后不能立刻出厂,需要放置一段时间,再通过检查剔出不合格产品。这就是“老化处理”。至于“老化处理”程序上的问题是否是上面提到的锂电池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现在尚无法下结论。但我想指出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企业,只要实行绩效主义,一些扎实细致的工作就容易被忽视。# \6 \% I( ]* k5 z
0 _, P+ A/ }" I* r0 G; Z$ _ 索尼公司不仅对每个人进行考核,还对每个业务部门进行经济考核,由此决定整个业务部门的报酬。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业务部门相互拆台,都想方设法从公司的整体利益中为本部门多捞取好处。
4 }0 S5 Y* Q# ?* f2 L6 V# u9 D) h: ^ B7 J4 h5 I0 I
团队精神消失了, n. e0 c a& ?( A5 ^
/ N8 j1 U" L% A A4 w
2004年2月底,我在美国见到了“涌流理论”的代表人物奇凯岑特米哈伊教授,并聆听了他的讲演。讲演一开始,大屏幕上放映的一段话是我自进入索尼公司以来多次读过的,只不过被译成了英文。
. L/ m# C3 ^/ [7 @4 v7 N/ u' B# q+ D: G
“建立公司的目的:建设理想的工厂,在这个工厂里,应该有自由、豁达、愉快的气氛,让每个认真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技能。”这正是索尼公司的创立宗旨。索尼公司失去活力,就是因为实行了绩效主义。( ?7 a5 _5 a$ l3 v
, J" h9 \8 m9 p$ i
没有想到,我是在绩效主义的发源地美国,聆听用索尼的创建宗旨来否定绩效主义的“涌流理论”。这使我深受触动。绩效主义企图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我认为事实上做不到。它的最大弊端是搞坏了公司内的气氛。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标、用“评价的目光”审视部下。8 O" r' a5 ]; ~8 H& A: f7 a9 K
# x' c( H; B/ B5 v4 ~9 ]* b- K 不久前我在整理藏书时翻出一封令我感慨不已的信稿。那是我为开发天线到东北大学进修时,给上司写信打的草稿。有一次我逃学跑去滑雪,刚好赶上索尼公司的部长来学校视察。我写那封信是为了向部长道歉。" O9 ]) d4 i, X
5 j! N5 L5 \# P+ s! A: R8 w
实际上,在我身上不止一次发生过那类事情,但我从来没有受到上司的斥责。虽然这与我取得了研究成果有关,但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他们信任我。上司相信,虽然我贪玩,但对研究工作非常认真。当时我的上司不是用“评价的眼光”看我,而是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对企业员工来说,需要的就是这种温情和信任。* ^/ k; W3 r: W$ }. i, `
! T( r+ c( Q: }4 d, s
过去在一些日本企业,即便部下做得有点出格,上司也不那么苛求,工作失败了也敢于为部下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尽管部下在喝酒的时候说上司的坏话,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非常支持上司。后来强化了管理,实行了看上去很合理的评价制度。于是大家都极力逃避责任。这样一来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