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08-4-10
- 注册时间
- 2007-6-21
- 威望
- 0
- 金钱
- 44
- 贡献
- 0
- 阅读权限
- 10
- 积分
- 44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7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7-6-21
- 最后登录
- 2008-4-10
- 积分
- 44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17
|
对传统绩效管理理论的批判(五)--时光、刘冰
由于“零点”多次提到“绩效管理有着完美的体系和流程,并不是楼主……可以批判的。”那么就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传统的绩效管理流程,并批判它的局限性:
1 |: N1 \! i0 }/ D2 mn 主体冲突+ F$ ~4 H. z4 F" t% r' p" j- q
“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改进”,在这个流程中主体是谁?是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或是二者兼而有之?1 [9 P9 s1 o- l: ]9 D
假定主体是考核者,在上述五个环节中只有绩效反馈符合逻辑,只有当考核者向被考核者传递有关考核的信息时,才可以勉强理解为是考核者的绩效反馈。显然,在最后一个环节中,绩效改进的主体还是指的是被考核者。
) F" Q! j. p! P% j. i. K- e按照他们的逻辑:考核者做计划,考核者来实施,考核者来考核,考核者进行绩效反馈,最后由考核者承担绩效改进的工作----这样的绩效管理流程符合逻辑吗?!将主体置换为被考核者,结论也是如此。不管假设的主体是考核者还是被考核者,流程都会陷入主体的冲突和逻辑的矛盾之中。
# w. A; z/ s( P/ J, E8 x8 h7 g假设将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作为主体,显然,整个流程的内容并不支持这样的推断。在涉及到二者关系时,他们只用一个词,也只能用一个词来解释一切已知和未知的事物,这个词就是“沟通”。不知不觉, “沟通”成为他们最常用的简单化和表面化的代名词。
2 F J0 c5 v( U# g, i' ~n 过程矛盾
' p1 B4 |3 g ]. P “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绩效改进”这个流程,很显然是照抄照搬戴明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质量管理循环(PDCA)。
$ H: a! A! w2 z5 o$ H我们不禁要问:传统的绩效改进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开始和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即使它可以像是甘特图那样设置出绩效改进的里程碑。但是谁会相信,成千上万的员工自觉自发的改善,形成的任何一次细小的绩效改进结束之后,接踵而至的都是新的绩效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反馈……。这完全是主观杜撰的管理循环。" V' ^& ~! z7 O+ [" f
形象地讲:绩效改进的循环,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w8 F- }$ n% a. U$ e+ l% l: g
《新绩效管理》认为绩效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循环。而是绩效考核、员工激励和绩效改进,在时间上并行、空间上共存的管理过程和管理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