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企业是个建矿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矿山,当年矿山的工人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农村,其家庭往往只有一人是矿内的正式职工,其家属大都无户口(这个名词大家或则还知道罢 ),为了解决当时矿内职工的
0 U% m2 y( [* i/ Q4 Q6 [家庭困难,故成立了“劳动公司”这个部门负责招收此部分家属,在矿内各二级单位(也成为主体)做“临时 5 {0 \* G9 _2 K8 Q- N
工”,后该“劳动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单位,这些临时工也以类似“劳务派遣”的方式一直在矿主体与“正式 " o) w2 r9 l1 t0 n
工”(都是当年的老名词)混岗作业,工资待遇则相差不少,“劳动公司”也未与之签订劳动合同,也未缴纳
. q. t$ K0 K: N2 q! \5 a社会保险。直至08年,“劳动公司”决定辞退所有的这些“临时工”,其中的部分“临时工”进而维权申请仲
3 ?6 A7 I8 ]' O7 j6 J' w+ k" |, K裁,要求同工同酬,补齐待遇并补交社会保险,当地的仲裁机构经调解无效后,作出了倾向于“临时工”的终 9 H& c3 m, C- }7 `8 N! Q) {
裁,“劳动公司”拖延,后法院强制执行,扣押“劳动公司”部分银行存款。至此,风起云涌,当年的“临时 7 K: f# }% T# ?# M1 T& z# g: {7 T
工”上访的上访,起诉的起诉,“劳动公司”焦头烂额。 . R; b. z1 J* D' j: |+ i8 g
0 G$ N7 [9 B h3 P; D
现在的问题是: 2 e) ~6 V" B* `2 J5 P, U2 X
1、“劳动公司”确实于法有违,但这些临时用工又是与当年国企承担的社会职能密切相关,印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年能做上临时工的,还要找门路,走后门,确属照顾性质。请问“劳动公司”如何应对?
8 @* t/ X6 s$ f1 V/ v6 p
4 n! E& V6 v1 o$ e. c+ g5 m 2、这些“临时工”有的一直在工作,有的断断续续,96年之后或在或不在,有的距08年已不做多年,请问
6 X1 F2 d. m0 ]0 H# [# C8 q这个如果维权的话是否有时效限制?申请仲裁的话是否会被受理? ! `6 I2 m, k1 Z
% ?$ w& f% j& s8 W7 L
( x' J# U5 k1 S; F( x% | 3 \& C D! m1 B5 z5 {/ S
* Q. ?' b, n L5 U; s2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