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1-6-6
- 注册时间
- 2011-5-13
- 威望
- 0
- 金钱
- 54
- 贡献
- 34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88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18
- 主题
- 1
- 精华
- 0
- 好友
- 0
  
- 注册时间
- 2011-5-13
- 最后登录
- 2011-6-6
- 积分
- 88
- 精华
- 0
- 主题
- 1
- 帖子
- 18
|
呵呵,看来大家都迷惑了。但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内部一致性强,则共线性也应该强。不知道这一点有没有形成共识,那就是共线性弱,则内部一致性也应该弱(似乎是逆否命题,答应应该同意)。$ x3 k( g0 l% ^, {, m2 K
. S4 S; D, F, q$ M( [
重申一下,我同意在reflective model中应该做内部一致性分析,共线性诊断是回归分析中的内容。
( a1 |) U2 o+ D4 \我只是随意测试了一下,发现我所说的奇怪问题:同样的数据,做共线性分析的时候发现共线性较弱,但做内部一致性分析的时候发现内部一致性很强。这个和是否“应该”做共线性诊断或者内部一致性分析无关,而是违反了我们达成的共识:内部一致性强,则共线性也应该强。
; L" h4 [1 B* p5 P% d) v. _% Z+ q$ l+ U% Q
我昨晚上后来回顾了一下所看过的文献,怀疑这个问题可能不只是我碰到了(当然仅仅只是猜测,没有证据)。在Javis et al.(2003)的论文中讲到,在四大市场营销类期刊上,有相当多的论文在应该采用formative model时错误的使用了reflective model,在应该使用reflective model时又错误地使用了formative model,前者更甚(P206, table 2)。既然模型错误,那么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也就是说,应该采用共线性诊断还是内部一致性分析)也错了。这里问题就来了:使用了错误的数据分析方法,为什么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检验呢?我猜测(仅限猜测),对这些作者来说,其收集到的数据有可能存在和我收集到的数据同样的现象,只是没有人像我这样“一时兴起”。
3 T5 B: {6 Y3 O我再举一篇文章说明,谢赞和赵刚(2005)认为应该将用户满意度的测量模型由reflective model修改为formative model。在此之前,多属的paper在研究这个问题时采用的都是reflective model,他们能够发表出来,说明在其论文中数据的内部一致性还是很强的。谢赞和赵刚(2005)基于他们自己收集的数据,采用formative model,所做的共线性诊断结果表明共线性程度很低(p6 column 2, line 1)。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提供内部一致性的分析结果。这里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为什么同样的问卷调查表,所收集到的数据既可以完美通过内部一致性分析,又可以完美通过共线性诊断呢?
8 x# a3 v* N( _0 w, U9 W我将论文附上供参考。1 W' W/ s% l7 O) o' y: \
$ p( ?, M# @& N& Y7 K9 j
要是哪位恰好手上保存有收集的历史数据,或者是刚好收集完数据,建议可以试试并把结果公布一下。近些天我看看能否从数学上做一次推导,找找原因在哪儿。1 J" H6 T6 V4 C& \$ _9 O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