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6-10-11
- 注册时间
- 2005-4-4
- 威望
- 1734
- 金钱
- 481687
- 贡献
- 525194
- 阅读权限
- 255
- 积分
- 1008615
- 日志
- 16
- 记录
- 129
- 帖子
- 4235
- 主题
- 112
- 精华
- 8
- 好友
- 409
     
签到天数: 607 天 [LV.9]以坛为家II  - 注册时间
- 2005-4-4
- 最后登录
- 2016-10-11
- 积分
- 1008615
- 精华
- 8
- 主题
- 112
- 帖子
- 4235
|
(1)制定主体合法
0 P( X4 U c7 \6 `9 ]& ?2 r( K3 S7 ~3 H
规章制度必须出自企业有权部门,或经其审查批准。应注意的是,这里的有权部门并非指企业的厂长、总经理,也不是指董事会或者监事会。有权以用人单位名义制定劳动规章的,应当是有权对用人单位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全体职工实行全面和统一管理的机构,企业的车间、班组、党组织虽然可参与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制定,但无权以用人单位的名义发布,不具有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制定主体资格。
3 l; e2 f* r* f ~ c0 E& E8 E) u7 H" C. ^
(2)企业规章的制定应经过民主程序+ R s' V4 @' ^5 E- L7 i( }
9 L0 A+ n) X; B6 C4 x/ y2 X$ }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的规定,企业规章必须经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民主形式通过。如果没有经过民主程序,企业规章不具备法律效力。
, {. W. F0 a |
8 _6 u* B4 H: K企业规章制定的民主是相对的,如果要求所有规章制度都需全体职工的同意一那么没有一项规章制度能建立。因此,司法实践对规章制度的民主程序认定并不采取“一票否决制”。用人单位已经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对后进员工一般具有约束力。如果员工认为完全不能接受,就只能选择离开。
0 Y0 d: i. `- E! } X! H5 m
* U: E! y) k8 l$ |9 ?6 u% ?* N3 m有的企业员工总是在不断流动之中,新进员工比较零散,统一组织起来对已有规章制度进民主评议的做法显然并不现实。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确认原有规章制度对新员工的法律约束力呢?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 T. H) s1 O: U7 s. p
/ o* }( V3 G$ J' |①保规章制度的制定与颁发过程的合法性;
2 u9 Y* A2 P' M8 Z0 _7 i2 E% ^4 I
! U7 v4 D, k7 E' E②签定劳动合同的同时向职工出示企业规章制度,将企业已有规章制度名称列人劳动合同,要求员工阅读并确认表示同意接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劳动合同中,应将企业规章制度的名称、页数详细列出,对与职工利益相关的惩罚措施应单独列出,最好以单页形式要求员工单独签字认可;+ ]' N9 [% k6 {7 g( z
! x3 F8 ?4 v& ]! V
③在人职培训中可以定期集中培训或自学等方式进行规章制度培训,培训过程中可结合考勤签字让职工书面做出接受企业制度的承诺。这种情况下,除非规章制度内容本身与法律相抵触或显失公平,一般能确保企业规章制度对新进员工的法律拘束力。" V$ w2 v$ @- i- t, p9 |
. {& V4 |0 o% e$ {8 \" n% |/ w4 C
(3)必须向职工明示
/ F9 G2 R- Y4 `& e+ I
1 N& b- z! E( V3 v) x+ p' f0 _规章制度是企业所用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对其适用的人必须公示,耒经公示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职工无所适从,对职工不具有约束力。
$ A5 V: ~. e9 {: v; ?7 v4 F( s; d' O6 Z
有的企业都曾采取通告、发放员工手册等形式向职工明示规章制度,但这一过程未以书面形式固定,一旦发生争议,企业仍然被动,为防范此类风险,企业公示规章制度时应收取职工的回执。. M% j. A ~2 r1 U! O7 F5 h
6 l4 H+ a- t9 v7 Q" I- T G3 d9 s3 m1 G! X
|
-
总评分: 威望 + 10
金钱 + 2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