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2-9-27
- 注册时间
- 2004-12-19
- 威望
- 0
- 金钱
- 4093
- 贡献
- 174
- 阅读权限
- 70
- 积分
- 4267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650
- 主题
- 20
- 精华
- 0
- 好友
- 0
  
该用户从未签到  - 注册时间
- 2004-12-19
- 最后登录
- 2012-9-27
- 积分
- 4267
- 精华
- 0
- 主题
- 20
- 帖子
- 650
|
RE
[color=#800080]信息块模型(Information Block Model)
4 k3 ^+ B3 X" n2 o( X8 S% J+ U# X5 S$ z8 J* Q+ e
拿来一张白纸,在正中间画一条竖线,把白纸分为两部分。在左半部的上方写上“那个员工”,右半部的上方写上“阳光绿洲”。然后想象一下,两方各自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写在名字的下方。% L( @# B c- D& J( j9 v5 [
$ W$ o0 h6 G* N
在左边,可以写上:我有一定的实力所以我自信,交给我的工作我都完成得很好,别人说我时我得辨解。
* [& L3 G& |! g在右边写上:认为左方没什么能力,工作需求没能被完成,左方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K/ F Q9 M* {' Q7 I* ]9 I) h. C
然后看一下,左边的信息右边的主体知不知道,右边的信息左边的主体知不知道。' P) x# K/ Q1 O/ M% x: \
8 r2 z4 D1 K; F先看右边,“工作需求没能被完成”。“工作需求”是一种信息,画一个方框把“工作需求”这几个字框上。在左边的“交给我的工作我都完成得很好”下边也写上“工作需求”这四个字,用方框框上。那么右边所说的“工作需求”是什么?左边知不知道?为什么右边认为没完成而左边认为完成得很好?有一种解释就是:左右两边所理解的“工作需求”是不一样的。
, v; U8 d: L2 c% L2 O; A$ G: R- c! h' n
然后看左边,“我有一定的能力所以我自信”。能力是一种信息,画一个方框把“能力”这几个字框上。右边的内容中有一项是:“认为左方没什么能力”。那么左边这个“能力”指的是什么?右边知不知道这个信息内容?如果右边不知道,那么右边就会对左边的主体感到疑惑。有一种可能就是:右边的“能力”很强,但左边不知道。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右边的“能力”不是什么能力,右边主体的认为是错的。
( l" |! {; \9 J7 p4 _6 F' f' h: b2 u+ V5 e
然后回过头来看这个信息模型。单独看左边是合理的,单独看右边也是合理的。但是左右放到一起来看却有矛盾。就是说,有的信息在左边有而右边没有,有的信息左右都有但是所理解的内容却不一致,所以产生了矛盾。
' ^, n( k- B5 J: }
) n4 K6 q. i( ?; K8 W( l8 P可以看出,信息块模型中,有三种类型的问题:0 x0 Z( Z& e4 H5 k( }# r8 S5 k
* o. B% N# }& i2 U6 s4 i; y一是信息块的不同理解。
5 g1 w+ r* s k
1 `, l. c2 Y! ^1 K. y, t! ~& R; D5 G这有点像那个“猫狗误会”的理论一样。作为小猫和作为小狗的动物主体,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愿来表达,但所同样一个动作,在这里是一种解释,在对方就是另一种解释,所以矛盾的产生是可以想象的了。
- y( g" U; ^5 P" _7 l$ h
/ O) Y( o. o, J$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私企老板说“再也不招应届毕业生了”,原因是有一次他让一个应届毕业生去买一包复印纸,结果那个学生打车来回,而且买的纸还很贵,并且买纸回来后说很累,下午招呼都不打就回家休息去了。估计很多人都读过这个故事。2 p; b1 C0 f7 g1 b
老板让学生买纸,虽然只有一个命令:买一箱复印纸。但包含的信息是:尽可能便宜一些,尽快买回来,做完这件事还有别的事要由你做。而那个学生的理解就只有“买纸”这两个字,别的一概不考虑,相关的“节约,高效地办这件事”这一信息并不具备,所以就造成了上面的后果。! z! v' u! \9 L! Y9 N' ]# @& O, p
% i$ k2 ^5 |3 B2 r9 n G
上面那个例子里那个学生也有责任。再举一个例子。一个领导让一个新手去布置教室,简单告诉了一些要点。结果新手布置完教室后,领导来时发现桌布都没有铺,新手认为铺了桌布弄脏了还得洗,对于员工培训没必要花那成本,连买水都要求买便宜的,那洗桌布的钱也应该省。而事实上,领导的意思中希望他能铺桌布,如果是老员工,不必说也可以做到,但对于新手,领导话没说到,在新手的意识里,对于这个信息块的理解并不完全,所以出了问题也是可以想象的。5 d! H }9 T" T6 l/ l! ^9 Z$ v
0 i) Z# K. i( l$ D: W0 |二是信息块的单方缺失。/ H7 y, |5 }/ l9 `0 H7 @/ I+ E
4 m$ i, a4 p T3 R5 e6 Q
一般新手做某些工作时有时会做不到位,比如上面那个新手,由于没有经验,布置教室后没有给讲师准备饮料,领导发现之后让他再去买。类似的例子比较多,没被完善告知的事情做不到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一种信息块的单方缺失而导致的问题。
6 G% f) E8 G- D+ c0 O) w6 ?" v- b) r! L C2 u
再如,子子曾经举过一个大学生进企业后搞质量管理的例子。其实质量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在那个大学生的意识里,这一概念并不存在,所以他也就没有干劲。 ^/ H' b. Y) K) }
" f: t1 i$ O+ W7 o8 S5 v& y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员工方面的信息缺失,下面举两个领导者方面信息缺失的例子。* R+ w& m+ N# W3 a' z, P
( }9 K: L1 a F" E- Z. x; S一个例子是:一个大学毕业生对电脑比较通,会用CAD画图,会修电脑,但是不爱说话也不爱表现。领导不知道他的优点,让他去翻译英文技术资料,而他又不太擅长英文,所以干得比较慢。因此领导就看不上他,觉得这孩子没什么干劲儿。结果是资源不能被有效利用。
# i: ]: E5 I. b: }
! w) A! B. Q& [5 i8 `2 L再有一个例子是:一个人资得知一个员工适应不了岗位,便带着她去试其他岗位,结果试了几个岗位都不成,后来不得已这名员工辞职了,而且后果是这个员工的其它老乡也跟着走了许多。人资感到很奇怪,直到后来人资才明白,那名员工不适应工作的原因居然很简单:想家。这一信息块存在与那个员工的意识中,而在那名人资的意识里,如果没经历过,却很难想到这一信息。[/color](原文请见:[URL=http://bbs.chinahrd.net/articles/Articletree.aspx?boardid=44&topicid=59643&detailid=531868&posttable=BBS_Detail_1]员工关系篇之——开心人资 作者:猫猫熊 2004-11-30[/URL]); ~9 m1 r2 x% T% g% e$ L# i) O
, K+ R- K/ \2 ?; d* v7 j
[color=#800080]三是信息块的内容错误。
/ C: g- s2 q* u: w% b6 x. k, i4 c$ f0 N! a6 B4 _* h s
阳光绿洲手下那个员工,在她的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但实际上很可能像阳光绿洲说的那样,太过自信了。就是说,有些信息块被主体认为是对的,但实际是错的。
/ C9 F; _( O2 \: r0 _2 `8 Q3 v; z3 e# g0 ]' s9 B
与之类似有这样一个笑话:老师对学生说,你在写英文的时候写错的单词太多了,你能不能按照对的单词来拼写?学生对老师说,我就是认为那些是正确的才那么拼写的。他认为他是对的,他才有那样的行为与态度.尽管那是错的,但你知道,他不知道。
# `0 V+ F$ V; F/ ]& L8 R
6 U" X$ ^' {2 c0 s2 w6 \$ g. e在每个人的意识里都存在着一些的信息块,但事实上并不能保证都是对的,这点勿容置疑。如果有人认为“哥伦比亚是一个城市”那么可能还不至于引发太大的麻烦;但如果有的员工拥有一些特殊资源而认为“自己可以不认真工作”,那么就危险了。有些信息块如果不被正确地授予与确认,工作就不容易正常运行。
. e( d( R' N" S) S5 G5 w% T6 _6 C& }6 k& a$ j: E7 q% U, L
但事实上这些错误观点是很容易存在的,尤其是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可以接受的信息太多了。人的思想不是真空带,在正确的思想进入之前,他只能自己思考出一些想法,或者通过一些途径接受到一些不完善的思想,而且他在办事时就只能按着这条路走下去。/ _* @) I9 N2 W$ q; `
3 d# h, T7 F9 p8 Q: M关于信息块模型,最后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信息块不对等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问题;但并不是说信息块对等了就不发生问题了。信息对等只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如果这一前提不被满足,那么发生问题的机率是很大的。这一前提被满足之后,还会有其他因素来决定问题的发展,比如说契机,比如说时间,等等。
5 U+ Q) h7 f$ A: G. R) |4 E; u4 D. c/ h7 g6 k d- N& y
问题的解决方案估计大家也都能想到,就是沟通,或者说交流。关于沟通方式,子子将在另一篇回帖里进行论述。
! O* w8 O9 o7 \* C3 v+ j
3 p) k. |+ X( \. f# ^" M4 x3 {5 V再补充一点就是:上面举的几个例子,都是理想的善的例子,如果在竖线的一边有“我就不愿意看着你过好日子”这个信息块,那么就略为麻烦了。这种情况下这一信息块也有其相关的信息基础。如果这一信息块存在与领导一侧,那么这是企业的悲哀。如果这一信息块存在与员工的一侧,这反映了企业存在问题。对于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从如下一些角度进行考虑:比如对公司的作为不满,或是受到过打击,或是本性使然,等等。分析动这一步,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沟通,最坏的一种可能性是本性使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考虑教育之;一方面在有防备的前提寻找其价值点与其共事;如果实在不成或者维护和平共处的成本过高,就只能考虑请其出局。- c$ t) }$ \5 F# I. f* f9 U
' G9 T' N! a. A/ n/ R) @8 t
一时的一点个人想法,有不完善的地方还希望能够见谅.) Y" ^7 R, [. ^' B; @
! r5 V* z8 | i8 g- m& P+ v
子子 ("管理前线"斑竹) 2005-3-2[/color][EDIT]用户“子子(zz961)”于2005-3-2 15:11:20编辑过此帖。[/EDI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