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1-3
- 注册时间
- 2011-3-18
- 威望
- 109
- 金钱
- 1517
- 贡献
- 482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108
- 日志
- 23
- 记录
- 0
- 帖子
- 33
- 主题
- 3
- 精华
- 0
- 好友
- 36
签到天数: 15 天 [LV.4]偶尔看看III - 注册时间
- 2011-3-18
- 最后登录
- 2017-1-3
- 积分
- 2108
- 精华
- 0
- 主题
- 3
- 帖子
- 33
|
新闻中的这家企业,当然违背了人性化管理的宗旨,让员工反感,伤害员工的自尊和隐私。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它违背了管理的本质。
其实,不管是传统工业时代也好,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好,检验一种管理手段是否合适是否有效的唯一和最高标准,就是绩效。如果管理手段真的能最终促进个人和团队绩效,无论它是否套着先进设备或先进技术的外衣,都是有性价比的,否则就是垃圾。
而这个企业的做法让我想到了那个“两熊赛蜜”的故事:
黑熊和棕熊喜食蜂蜜,都以养蜂为生。它们各有一个蜂箱,养着同样多的蜜蜂。它们决定比赛看谁的蜜蜂产的蜜多。
黑熊想,蜜的产量取决于蜜蜂每天对花的“访问量”。于是它买来了一套昂贵的测量蜜蜂访问量的绩效管理系统。在它看来,蜜蜂所接触的花的数量就是其工作量。每过完一个季度,黑熊就公布每只蜜蜂的工作量;同时,黑熊还设立了奖项,奖励访问量最高的蜜蜂。棕熊与黑熊想得不一样。它认为蜜蜂能产多少蜜,关键在于它们每天采回多少花蜜——花蜜越多,酿的蜂蜜也越多。于是它直截了当告诉众蜜蜂:它在和黑熊比赛看谁产的蜜多。它花了不多的钱买了一套绩效管理系统,测量每只蜜蜂每天采回花蜜的数量和整个蜂箱每天酿出蜂蜜的数量,并把测量结果张榜公布。它也设立了一套奖励制度,重奖当月采花蜜最多的蜜蜂。如果一个月的蜜蜂总产量高于上个月,那么所有蜜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奖励。
故事的结果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当然,相信不用百度大家也能猜出来。文中的那家企业的做法,看上去不是和黑熊挺像的么?在监测手段的背后,他注重的是“量”——员工的行为与工作的相关性和工作行为的频率,而不是“质”——员工的行为结果与工作的相关性。可是“人心”这种东西,难道是真的是对行为的监测就能监测出来的吗? |
-
总评分: 威望 + 25
金钱 + 30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