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17-2-3
- 注册时间
- 2016-3-29
- 威望
- 0
- 金钱
- 257
- 贡献
- 96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353
- 日志
- 0
- 记录
- 0
- 帖子
- 28
- 主题
- 0
- 精华
- 0
- 好友
- 1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 注册时间
- 2016-3-29
- 最后登录
- 2017-2-3
- 积分
- 353
- 精华
- 0
- 主题
- 0
- 帖子
- 28
|
转自网络 供楼主参考 : u) E2 \3 x' Z( ?
文|刘慧慧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
7 Z* {- d% c8 \; X$ P8 Q& h; |- O据媒体报道,2016年3月28日,位于上海静安区石门一路211号旺旺大厦5楼发生一起砍人事件,造成一死一伤。犯罪嫌疑人为某公司售后维修部门的58岁男性员工,其与两被害人为同事。死者为34岁女性,是嫌犯所在的售后维修部的部门经理。有媒体报道说:据死者丈夫和公司其他同事猜测,应该是公司不打算与死者续约,导致其有了报复心理,情绪冲动之下做出残忍之事。
! B& C5 ]2 p. I# K) l$ I: f
- B& y3 G2 H8 _2 B% a. p0 b暴戾之气,何时产生?暴力,何以发生?每当有类似冲动不计后果的报道,类似的问题总会充斥在各类的媒体与分析中。这是人类社会不得不面对的最棘手的难题。暴力的发生,到底是缘于人本身?还是缘于人所处的情境本身?在前案的情境中,我们现有的法律制度是否给增添了一缕萧杀的氛围?纵观社会,随处弥漫的暴戾之气,该怎样去逐渐消散?' M; v+ h, w* b4 M! ^
! t" t Z; w( \
一、这是绝望的底层民众的直接报复. M; S* |/ W' C9 @
! \& ?, t: C Z# M2 ~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前案犯罪嫌疑人的这种攻击可以算作是绝望的底层民众的报复社会的行为。虽然行为后果与犯罪嫌疑人自身脱不了干系,但该案的发生从原因力上分析,则更主要是缘于犯罪嫌疑人所处的情境。# n$ P* H6 b* `8 L
1 O; k8 v+ q1 e' A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受挫与安全感缺失是暴力的来源。个体的受挫最终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这种挫折感在社会层面往往来自于某些情况下财富分配、个人权利的不公正,其实质是一种相对剥夺感。安全感的缺失来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公正的诉求难以实现。受挫与安全感的缺失,无论它是否源于本能,但确实往往导致攻击的意向和行为。这种攻击可以是部分绝望的底层民众的报复社会,也可以更多体现为一些隐性的暴力、无缘无故的怒火,即心理学中的易激惹状态。0 j& E2 \, S4 R# Y8 I* ~3 r8 n2 {
0 I7 o* l% W9 i行为心理学理论认为,不是所有人受挫后都会出现暴力,但挫折与侵犯很多时候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在一些情形下,个体受挫只是一个前提条件,最终是否会引发侵犯行为,关键要看在受挫后情境中有无侵犯线索的存在,这种侵犯线索可以是枪、刀等攻击工具,也可以是人内部头脑的一些侵犯想法和认知。: ]* z0 J3 M7 e$ p
# G6 P/ h- G% ~% G
前案中,嫌疑人已经58岁,再有两年就达到退休年龄。如果这个时候遭到公司的解雇,对他而言,这可能是极大的人生挫折,直接激惹他、侵犯他、造就他挫败感的,很可能就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即死者。可是,对他来说非常不幸的消息是,现行的劳动法律制度允许此类解雇行为。尚且不谈此类法律制度的优劣,一个将被解雇、将丧失生活来源、将遭遇人生滑铁卢的不再年轻的男性,面对今后的人生,还会有几丝安全感?当他再也无力抑制怒火与隐形暴力,大家看到的结果就发生了。
/ T, `( [1 b ^0 g" ~9 f0 ~/ E6 h! a- }3 W# E- v
可能在犯罪嫌疑人看来,谁给了他直接的挫败感,他就要报复谁,这种报复可以不计任何后果和代价。鱼死网破,一亡俱亡,结局让人悲伤,更让人反思!* k0 e' `# o v+ d$ R
5 a# t& o% n6 g8 E7 G
二、这是不当决定和制度严格执行的反噬
1 p+ z* c2 c- u J, `/ |) m
4 ?4 l [8 O0 k5 N直接造成挫败感的,可能是某个决定。造成挫败感的深层原因,却可能是上层法律制度。
- a6 U: T! v) _, H3 ^
& r0 V3 |' c3 b3 H5 U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在其名著《论法的精神》里举过一个绝妙的例子:在古代中国,抢劫又杀人的凌迟处死,其他抢劫者只是处徒刑。由于有了这个区别,所以抢劫者不常杀人。但是在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时代,抢劫和杀人的惩罚都是死刑,是以抢劫者经常会将被抢者杀害,因为只有死人才不会说话,不会指控一个人犯抢劫罪,这样拖劫者才有可能逃脱惩罚。俄国法律实施的结果,反而导致大量的被抢劫者无辜送命。 + @: |0 L. ^$ T$ R9 H3 i
) ^' F) m( @% p2 V) u4 ?( O
由此可见,不适当的法律制度,越是被严格执行,越是与其美好的初衷南辕北辙。
; ^7 q* a7 t9 Z1 a: g4 |9 w$ L- a( A& v0 F
我们生在一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的时代,却很多时候忘了去分析制度本身是否合情合理。前案死者的不幸,可能就是不合情理的制度下严格执行的后果。* W! G! g3 q$ A
1 @6 h. C& R ^% ]
一方面,公司作出了不再续签一位已经58岁的员工的决定,可能让死者去执行。然而,公司却完全不管不顾该员工是否即将退休,不闻不问该员工离开公司后是否还会找到工作、是否还有生活来源、是否还可以豁达的面对眼前的生活。可能死者并非不近人情,可是公司的决定让她必须排除人情。可以说,死者是替公司冒然的决定承担了后果。7 ~: m4 @3 c, g1 D# e
/ k' k+ \/ \4 C/ ~3 U/ s( A
另一方面,上海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允许案件中类似的劳动合同不续签,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员工的现实处境。在全国范围内,上海是一个特别特殊的、一直标榜走在劳动法律实施前沿的城市。与北京不同,在两次与员工劳动合同到期时,上海的公司是可以与员工终止合同的,而且是一种单方的终止权利,不需要获得员工的同意,公司只需要向员工支付终止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即可。从法律上,笔者不好评价这种制度设计有什么纰漏。但是,从人性上,这种制度设计的最大缺点,可能就是忘了“铁血政策”要因人而异,忘了制度打压下人性的反噬。为什么这种法律制度设计之初没有考虑个体差异?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学上海的这种模式?为什么这种惨痛的案例发生在标榜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可以说,死者是替这样的劳动法律制度付出了血的代价。
$ O+ C: a' I7 V( u4 D7 U
: }, u- F% \3 T$ G1 L( V$ u1 T' p可能有人说,法律制度肯定要求严格执行,公司有终止劳动合同的权利,为什么不用?可是却忘了,你手中的权利,可能正是悬在别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你用的制度如果缺少宽容,剑就可能砸中你的身躯。
2 a4 Z+ r1 z1 y1 Y8 a6 z& W4 d5 |" X; n" e! h+ _ z/ k+ {- R* t$ b" n$ ]
三、祈祷宽容可以抵消暴戾
+ X, B. O/ W. u' W& H5 i0 E! T! s* ^ }1 ~. V- Q0 t
跳出个案,如今我国社会生活中、网络上随处弥漫的各类暴戾之气,其实是真实人性与其所处情境的复制粘贴。而导致此类暴戾的背后,是否就是一些深层制度本身的原因呢?这是否也会是一种“看到的结果”的前奏呢?相信没有人想看见不当制度规制下的群体反扑后的惨重代价。因此,对某些制度的反思应该势在必行。可是,对社会各类制度的反思与改进不是我等小民可以过多言语的。那么,我们现阶段可以干点什么呢?; c8 r) `3 a' a
1 z7 Q+ \ R" y7 O: C z1 m0 Y$ }' Y心理学告诉我们,内心有安全感的人更倾向于宽容,宽容可以抵消暴戾。根据百度释义,所谓安全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一种让人放心、舒心、可依靠、可相信的言谈举止……。安全感的关键词是:人与社会生活、稳定、不害怕、确定、可控、依靠相信……。
) n1 t, Y0 p1 W
" v! y) h9 u) N如果人人都自建、自带安全感,那些充斥的谩骂与满屏的血腥暴力应该会很少很少吧?此外,如果我们的制度再向着更公平、更有安全感、弱者受到更多尊重和保护的方向迈进,暴戾必将更多为宽容、和谐所替代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