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登录
- 2021-11-1
- 注册时间
- 2005-11-18
- 威望
- 253
- 金钱
- 16287
- 贡献
- 3308
- 阅读权限
- 200
- 积分
- 19872
- 日志
- 64
- 记录
- 0
- 帖子
- 1284
- 主题
- 2
- 精华
- 0
- 好友
- 11
   
签到天数: 124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注册时间
- 2005-11-18
- 最后登录
- 2021-11-1
- 积分
- 19872
- 精华
- 0
- 主题
- 2
- 帖子
- 1284
|
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F# ?; n) q- e. F
这个问题,目前是个普遍的已经有办法处理的问题。
J! I0 y. K; F* U7 o; u% K我们先看看就事论事,从问题的表面看看楼主的困惑。
# E0 k& H: q' h' @$ ^) r1、 劳动力提供者和公司方适用什么关系?' w2 H F. R: y8 n: I9 J
2、 劳动者提出不要社保可以吗?提出把买社保的钱直接算入工资支付给员工可以吗?( v- H# D- Y- y/ q4 n8 F
3、 劳务关系是否适用劳动仲裁
: t+ H& N8 p ~# S; g4、 劳务协议的签订,是否需要用工证明?( s5 |" k* Z% w7 p4 z* {; O
目前,我梳理了这几个直接的问题。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回复。' G) C" L& r I" m% f, G
1、 我们常见的关系,主要就是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和双方主体的客观情况,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来适用。. v- [3 V5 b- ?, [( E
一般来讲,劳动关系受到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严格规范,对主体双方要求比较严格,比如劳动年龄、资质等。同时,劳动关系下,劳动者受到用人方的制度的严格管理。劳务关系,属于民事合同关系,法律法规的约束相对少,协议双方主要受到协议的内容的约束,操作灵活。楼主的这个案例,根据劳动者的情况,其实可以两种关系都用上。$ W5 X% [* P7 f
2、 如果是劳动关系,劳动者提出不买社保,一定不可以,这个是法定的。一定要签合同、买社保、住房公积金。杜绝多个劳动关系的存在。1 O/ U5 @! V5 ?% u, ?
3、 劳务关系,不适用劳动仲裁,适用民事法律,如合同法等。
% Y, M- m2 L0 E* k! I: h% p p4、 劳务关系,是民事合同、劳务承揽的关系,不要对方一定是非在职,在双方协议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兼职做劳务的事情。( ?9 {# W i$ _2 h
说完了,表面直接的问题。我们来看看这个案例实际上是要解决什么问题。管理上常说,跳出问题看问题。楼主面试的深层问题,是有合适的人力资源来满足导购员岗位的需要。如果站在这角度去解决问题,思路就宽很多,不用钻在一个胡同里。4 J' j! O0 B4 S( p( ~0 {- t6 S# L; f
要解决一个问题,尽可能有三个以上的方法来处理。
/ k* T$ M2 Y6 V# N: L8 a" P+ b8 j* B2 W导购员,相对来说这个岗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岗位,不属于专业性强或者经验要求十分高的岗位,在社会上有较多的人都可以胜任,只要给出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待遇。
! E! ?* L0 a9 K* U6 O3 s5 c要解决导购员岗位的人力资源供应问题,我们可以有什么途径呢?
+ D2 t$ m$ _% ]. }* s6 _. v8 M& b1、 劳动关系。企业自主招聘、企业委托招聘。. K7 e+ P8 b- q3 R: M+ r5 ^
2、 劳务派遣。
% p: _8 u+ l( A4 g. \3、 劳务关系。在一定的圈子里面寻找人员。6 `4 B- ^& A; {3 i$ y9 C
渠道有了,我们再来看看,需求的人员的标准。案例里面,楼主提到主要是4050人员。为有个疑问:
3 I; m( h, L) F s, x C1、 为什么是4050人员?很多导购人员都是年轻的,这个标准是如何确定的?1 @ w% l, G. E$ q, E
2、 如果所在的行业或者地区,真的只能够用4050人员,那如何产生有竞争力吸引劳动者的措施?! e+ }6 Q, L8 f. `# p0 K: R5 ]
能够明确这两个问题,人力资源供应的问题应该就可以解决了。4 g0 K* z! e+ x- |% _8 Z& k9 [: S
从楼主的补充问题来看,对劳动者的离开或者因为无法提供劳动而导致人员无法入职或者合作的问题十分担忧。其实,这个担忧就是人力资源供应力不足带来的结果,与其纠结在这个点上,不如立即打开人力供应渠道,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 p. U4 P: d8 w: E& l0 A; J0 S5 p最后补充一下,劳动关系人员和劳务关系人员可以一并使用,但是要做好管理,以及在待遇等方面的平衡问题。劳动者自己要非常清楚自己与企业的关系,取得心理的定位及平衡,不要为后续的管理带来问题。同时,根据过往的经验,在一个组织里面有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都存在的时候,劳动关系的人员与企业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因此,往往都会是劳动关系的人员为主,来带动劳务关系的人员。好像警察带辅警,辅警带协警、保安;合同制带临时工这样的案例。( |! O+ R6 E9 K
看看以上的建议能否给到楼主一定的帮助。
0 x8 h2 o, R& \3 p* i% u7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