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梳理了一下自己作为招聘官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发现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考察稳定性,另一个是辅助考察其他素质。至于离职的真相,我其实并不关心,实际上也很难考察到。
如果回答“家里有事”的,我首先是相信这个回答。
1、那一下步我会追问,是什么事。通过对方的回答,我要判断这个人对公和私的态度以及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就是所谓的稳定性。因为哥哥或弟弟结婚就辞职的,和因为老家的父母亲罹患重病辞职的,这两者的得分肯定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些很牵强的回答,或者出离常理的答案,我会通过谈话,考察这个人的思路,只要思路是清晰的,逻辑好,我不会穷追不舍。
2、如果对方明确表示不愿意回答,或者涉及隐私之类的。那我要根据对方应聘的岗位判断是否追问。
如果应聘的是销售或者市场类的岗位,那我对此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一项,会打一个大问号,并在后续的面试中增加针对这两项的考察。因为这种生硬的回答显然不能胜任商务上赢得客户和随机应变的要求。有人可能要拍砖,说隐私权。隐私当然是权力,但是分怎么使。如果一开始就决定捍卫隐私权,那就别说实话,编个无害的谎话,让面试官根本无从追问是太容易的事情了,连这个平衡木都走不好的人,怎么让我相信会是个好的对外人员。
如果应聘的是研发或者文案类,那我会坦率告诉对方,我尊重你的隐私权,但是你的回答让我对你的稳定性没有信心,我不知道你来我公司后是否会仅仅因为哥哥姐姐结婚这样的事就干脆辞职,或者因为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整天请假。你可以享受你的隐私权,但你必须告诉让我了解你对待工作和私事的态度,或者说服我相信你的工作稳定性。
另:可能有的同行希望通过离职原因来了解入职动机或者适应性之类的。这也是不错的一个思路,但在我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了解到的信息,除了维度较窄,信度也不好,可以作为参考,但别太花时间,寻根究底就更不值得,试想写到教科书上的历史都有多少是经过了加工的,何况一个人的历史,我们如果一味追求绝对的真实,就背离了招聘和考察的初衷了。
其实求职动机和适应性除了离职原因外,从让面试者介绍和评价原公司、工作、领导的语言中看出个人的倾向,再辅助以职前调研,基本上是可以保证判断准确的。
|